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以牧草鲜草产量、再生速度、分蘖数等为观测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处理和刈割茬数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Sorghumsudolbense(Hayking)Stapf.]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狮苏丹草在干热河谷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其生长季内可刈割5次:留茬高度和茬数对其再生性能和分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刈割茬数对其再生速度和分蘖数影响最大,随着刈割茬数增加再生速度显著减慢而分蘖数则明显增加;海狮苏丹草不同留茬高度、刈割茬数对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就生物量和再生能力来看.海狮苏丹草留茬高度以10cm为宜,其平均再生速度达2.50cm/d,鲜草产量可达125.76t/hm2.同时在10cm留茬高度下各茬问生物量变化较为稳定.持续生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朝鲜碱茅放牧留茬高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鲜碱茅放牧留茬高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影响朝鲜碱茅的生长速度。朝鲜碱茅春季适宜开始放牧时间应在牧草高度达12~15 cm(4月下旬),放牧留茬高度应为6.0 cm左右。  相似文献   

4.
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班公柳(Salix bangongensis C.Wang et C.F.Fang)和秀丽水柏枝(Myricaria elegans Royle)是维持西藏阿里地区脆弱生态的主要灌木树种,但两树种人工林分存在较为严重的早衰甚至死亡现象.为了解平茬复壮对改造两树种人工混交林退化早衰的效果,以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人工混交林为试验区,设置未平茬(CK)和留茬高度10、30、50 cm共4个平茬处理,分析不同平茬高度下两种主要灌木灌丛高度、最大地径、冠幅、萌生枝数、最长枝长、生物量等主要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平茬高度下,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灌丛高度、最大地径、冠幅、萌生枝数、地上生物量有所差异.班公柳在留茬高度10 cm时,灌丛高度较高,达到107.33 cm,最大地径为10.18 mm,地上生物量达到444.8 g·丛-1,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留茬高度50 cm时冠幅最大,萌生的枝数远大于其他处理,达到304个/丛;不同平茬高度下班公柳最长枝长略有差异,但不显著.秀丽水柏枝在留茬高度50 cm时,灌丛高度、地径、冠幅、萌生枝数、最长枝长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班公柳对照处理的生物量仅为留茬高度10 cm时的1/4,秀丽水柏枝对照处理的生物量仅为留茬高度50 cm时的1/5.综合各生长指标的数值,班公柳10 cm平茬高度、秀丽水柏枝50 cm平茬高度对其复壮更新及健康生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沙木蓼的种条采集、剪插穗、沙藏催根,容器营养土的配置,扦插后的苗期管理以及出圃阐述了沙木蓼容器苗培育技术,为沙木蓼大面积繁殖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刈割强度对高加索三叶草再生性及地下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T型容器法来观察高加索三叶草根系生长状况,并通过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来模拟不同利用强度下再生产草量和再生速度以及根重、根长、根系含水量和根蘖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高加索三叶草根系从0 cm至70 cm的日平均生长速度为1.59 cm,在栽后34d,日生长量达最大值,为3.29 cm。刈割处理使地上干物质量较不刈割显著增加(p<0.05),各次刈割后,再生草量以第2次大于第3次。各次刈割平均再生速度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刈割对根系影响显著,根系重量和根系长度在不刈割时最大,随着留茬高度降低而减小,根系含水量随着留茬高度降低而增大。仅不刈割与各留茬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留茬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根蘖数目与根蘖长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0 cm留茬时均最小,在9 cm留茬时均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醉香含笑的最佳扦插基质和插穗粗度,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醉香含笑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研究11种不同基质、3种规格插穗粗度对醉香含笑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基质和插穗粗度对醉香含笑扦插生根效果有显著影响。11种基质中,泥炭土为最佳基质;插穗在此基质上愈伤率为65.0%,生根率为28.3%,平均根数为1.89个,平均根长为6.28 cm,最大根长为7.63 cm,根系效果指数为0.60。在插穗粗度试验中以细插穗(0.15~0.25 cm)生根率最高,在泥炭土基质中可达55.0%,根系效果指数为0.52;中等插穗(0.25~0.35 cm)生根质量最高,生根率为30%,根系效果指数为0.75。[结论]使用泥炭土基质和粗度为0.15~0.25 cm的细插穗能促进醉香含笑扦插生根。  相似文献   

8.
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法(RDA)研究0、10、15、20 cm留茬高度及未留茬处理(CK)的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沙棘补偿生长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在不同留茬高度上均发生超补偿生长现象,其中15 cm留茬高度的株高补偿指数(1.48)、生物量补偿指数(1.25)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表明15 cm的留茬高度可较好地促进沙棘植株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不同留茬高度的沙棘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上表现为土壤全氮0.75 g·kg-1、全磷0.39 g·kg-1、全钾21.86 g·kg-1、速效磷8.55 mg·kg-1,养分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5 cm留茬高度。综合而言,留茬处理可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使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增强,其中15 cm留茬高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平茬高度对杂交桑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以一年生杂交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 cm和10cm两种高度的平茬试验。结果表明:留茬5 cm的桑树叶片数、枝条数、叶片重、杆重和总鲜重高于10 cm组;叶片和枝条含水率低于10 cm组,但均无显著差异。5 cm与10 cm的平茬高度对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推荐杂交桑树的适宜平茬高度为5 cm。  相似文献   

10.
沙木蓼和杨柴治沙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在平罗县日援项目区进行沙木蓼和杨柴治沙造林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沙木蓼和杨柴对干旱沙漠环境均有较强的适应性,沙木蓼成活率为97.9%、生长量为91.2cm,杨柴成活率为62.7%、生长量为29.9cm。这两项指标沙木蓼均明显高于杨柴,沙木蓼因具备成活率高、生长量大、根系发达等特点在治沙造林中更具有优势,可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10 cm、20 cm和40 cm刈割对红三叶生长特性、净光合速率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20 cm刈割红三叶叶片净光合效率较高、有效光合时间较长,分蘖数居中、分枝数多,总产量高,有利于红三叶的持续生产。综合分析认为,20 cm为红三叶的适宜刈割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选择30年以上的柠条灌木林,选取不同的留茬高度、坡向、坡位进行平茬复壮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域内,半阳坡平茬植株萌蘖、生长优于阳坡;下半年萌蘖、生长优于上半年;中下坡位优于上坡位;留茬高度低的植株萌蘖、生长优于留茬高度高的植株,最适留茬高度为5 cm以下。  相似文献   

13.
扦插时保留的叶片数、插穗的不同成熟度以及粗度对"蒙杞l号"枸杞嫩枝扦插成活率均存在重要影响。不同叶片保留数目试验的结果显示,保留3~4片叶片的插穗最利于用于扦插,此时成活率最高达到82%,生根数量最多达到4.5条。不同插穗成熟度试验的结果显示,半木质化程度的插穗最利于用于扦插,此时成活率最大为85%,生根数量最多为5.0条;不同插穗粗度试验的结果显示,0.2~0.5cm之间的插穗粗度最利于用于扦插,此时成活率最大为90%,生根数量最多为6.2条;因此选取"蒙杞l号"枸杞嫩枝进行扦插时,应满足插穗粗度为0.2~0.5cm之间、半木质化、3~4片叶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荒漠沙地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度,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沙木蓼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研究其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沙木蓼生长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梯度的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对沙木蓼进行1年的试验,利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量土壤含水率,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公式法计算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1) 该有机液肥有效地增加了土壤0~10 cm层的含水率,且施用冲施肥研究区的土壤含水率较叶面肥研究区的高10.6%。(2)土壤0~20 cm层的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肥量为15 mL/m2时,达到最高,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叶面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远高于冲施肥。(3)该有机液肥有效地促进了沙木蓼的生长,沙木蓼地径、株高和新梢增长量均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施肥量为6 mL/m2时达到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P < 0.05),且冲施肥的效果要比叶面肥更优。(4)该有机液肥增加了沙木蓼群落的物种组成、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结论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能够增加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含量,促进沙木蓼的生长,有助于毛乌素沙地植被的恢复,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沙木蓼的种条采集、插穗沙藏催根、容器营养土的配置、扦插后的苗期管理以及出圃等容器苗培育技术作了阐述,试验表明沙木蓼容器苗扦插用GGR6号浓度为150mgkg^-1最好,苗木成活率高达89.1%。黑土配置基质扦插苗的各项生产指标优于耕作土配置基质扦插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白三叶为材料,研究刈割强度对白三叶生长型和生物量的影响.当白三叶株高达20 cm时,通过不割、留茬5 cm、留茬3 cm、留茬1 cm的刈割试验后发现,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白三叶分枝数量、匍匐茎茎长及产量影响均显著.留茬1 cm处理的一级、二级分枝数量均为最高的,分别高达20.33枝/株和50.30枝/株;其次是刈割留茬3 cm处理,分别为18.40枝/株和43.17枝/株,而三级分枝则是留茬3 cm处理数量最高,达到21.37枝/株.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白三叶匍匐茎茎长呈下降趋势;白三叶地上部分(叶,茎)生物量总体呈现随留茬高度降低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留茬高度过高(包括不刈割)和留茬高度过低都会减低产量.表明,留茬3 cm时对白三叶的各项指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宁夏盐池县群众留低茬与盛花期收割的弊端,开展紫花苜蓿机械化不同留茬高度与刈割时期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留茬高度为3cm的发芽时间较齐地面刈割早4d、较7cm早2d,返青率平均高10.3和7.5个百分点,生长速度、根系状况等指标优于其他处理,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再生速度与增加产草量,其商品价值分别高于齐地面刈割11%和13.3%,3cm可作为当地苜蓿平茬选择的适宜高度;刈割期以盛花期产量最高,平均产量高于其他两个处理20.2%和15.3%,但其蛋白含量则低于其他两个处理6.1%和0.9%。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年生香椿实生苗进行了不同时间和不同留干高度的平茬处理,探讨了日光温室矮化密植栽培条件下香椿树势恢复生长和香椿芽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中旬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分别比8月中旬和9月中旬平茬分别增加17.64%和28.20%,不同时间40cm留干高度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较20cm和60cm处理分别增加11.24%和17.78%。其中以7月中旬实施平茬,留干高度为40cm时,香椿芽产量最高,达到1.50kg/m2。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宿生枝干粗度和高度对蓖麻再生苗新梢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宿生枝干粗度在4.1 cm以上且木质化程度较高,苗木基本能安全越冬,次年新梢萌发量大,新梢长而粗壮,叶片多,叶片大;宿生枝干高度以0~80 cm(0~20 cm最好)再生萌发能力强,新梢生长速度快,超过80 cm以后宿生枝干萌发新梢数量很少。因此,蓖麻在生长期要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枝干生长粗壮,则越冬性能好。冬季留茬高度以低于1.0 m为宜或次年依新梢萌发情况剪干,但无论冬剪或春剪时,剪口须留斜桩,离萌芽处15~20 cm,防止剪口向下枯死影响新梢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不同冬割方式对大麦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冬割对不同春化特性大麦品种主要性状的影响,以春性大麦品种(六恢)和半冬性品种(扬饲麦1号)为试验材料,在越冬始期,以留茬2 cm、5 cm、留茬2 cm 施肥、留茬5 cm 施肥4种不同方式进行冬割处理,以不割为对照,研究不同冬割方式对大麦鲜草重及成熟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干重、千粒重、穗数、产量等12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草重因品种及留茬高度不同而异。(2)冬割降低了大麦株高,增加了单株穗数、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及单株粒数。相同留茬高度,施肥能提高麦茬再生能力。(3)割后大麦的抗寒性降低,部分植株被冻死,单位面积的植株减少,单株穗数的增加不足以补充基本植株的减少,单位面积的穗数变少。春性品种尤为明显。在保证一定留茬高度并及时追肥的条件下,半冬性品种比较适宜冬割,并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