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3,1(2):53-55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合理栽培和化学防治是当前解决小麦锈病问题的三个重要方面。尤以前二项现实意义更大,而且需要在小麦播种以前就要作好安排。 一、种植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根本措施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防治小麦锈病,国内外已有很多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碧蚂1号,从1956年起,巳在大面积上“丧失”了抗锈性。据今年了解南大2419在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也开始普遍感染了条锈病。此外,还有不少抗锈良种如:矮立多、中农28、玉皮、甘肃96号、农大183等也  相似文献   

2.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汉中地区位汉江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呈盆地状。 条锈病为本区小麦主要病害。在流行区划上处我国西北和西南两大流行区之间。是七十年代,特别是1975年以来我国条锈病流行频率最高、为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150万亩小麦,1975—1981年,锈病大流行5次,中度流行一次,每年发病面积均在70—100万亩,损失小麦约1000—3000万斤,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3.
“泰山1号”是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一个小麦良种,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能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轻。七十年代开始试种,1973、1975两年山东省发生锈病时表现良好,很快在山东全省及冀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据统计1979年“泰山1号”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 随着该品种的普及,伴之而来的是其抗条锈病性的丧失问题。1977年山东、河北等地先后发现零星感染条锈病的田块,1978年已有较大面积的病田。针对“泰山1号”丧失抗  相似文献   

4.
1964年,北京郊区小麦种得好、管得好。广大社员鼓足干劲,开展比学赶帮运动,扩大水浇面积,普遍增施肥料,田间管理细致,抽穗前麦田普遍生长良好;但后期小麦诱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是1950年以后发生最重的一年,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在锈病流行期间,由于市委、市人委和各级党政的大力领导,组织广大社员开展抗锈斗争,加强栽培防病措施,如水浇麦田抢抓浇水;药剂防治面积达20余万亩,其中使用对氨基苯磺酸防治6万亩。凡在发病前后浇水或喷药细致的麦田,保产效果都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高粱丝黑穗病发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我国北方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亩左右,辽宁省为主产区每年种植600多万亩。高粱丝黑穗病一直是影响高粱产量的重要病害。建国以来该病曾几次严重发生,较近的一次发生是由于八十年代初从美国引入新抗源 T×622A及其抗病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后而得到控制。那时在辽宁省高粱生产田中几乎找不到丝黑穗病。但自1989年后,辽宁省高粱丝黑穗病又普遍发生,发病率逐年上升。至1991年辽宁及吉林省部分地区该病为害十分严重,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花菜在祁东县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2002年统计,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品种20余个。黄花菜产品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花菜锈病(PucciniahemerocallidisThüm.)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黄花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黄花菜最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为寻找理想的控防对策,笔者于1999~2002年对黄花菜品种抗性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反复调查,现报告如下:1品种对锈病的抗性观察根据1999~2002年对11种黄花菜品种对锈病的抗性调查,表现高抗(R)的品种有冲里花、白花、倒薹花、荆州花和四月花等;表现中…  相似文献   

7.
广西水稻年种植面积约3300万亩,近年水稻病虫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态势,年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达4(5)级,尤其是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给水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稻瘟病是广西水稻上发生为害仅次于水稻纹枯病的病害,全区总体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近几年年发生面积在800多万亩次左右,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多。其发生特点是:(1)以历史病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稻区,特别是桂东北、桂东南及沿海地区局部稻田发生较重;(2)个别感病的优质稻、常规稻发病后,往往易造成落窝,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8.
毕节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毕节地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常年发生面积3.3万hm2左右,损失产量5 000 t左右,严重制约着小麦生产的发展.为了控制该病的流行为害,我们于2002~2005年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3~2005年进行了冬春小麦42个水旱地品种的比较试验,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西吉县丰产抗条锈病品种:冬小麦水地品种静冬9717、静冬941、静冬9718,旱地品种8802、陇原935、陇原992综合性状较好且抗条锈病;春小麦水地品种宁春4号、802-15、定丰806;旱地品种93-163-6、陇春8139-2综合性状较优,除宁春4号较易感条锈病外,其它品种均抗锈病。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提高产量15.40%~61.12%。建议今后在西吉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些品种时,水浇地要特别注意宁春4号品种的条锈病预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病是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主栽品种抗锈性的全面丧失,条锈病又成为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隐患。在过去的3a中,本省小麦产区干旱少雨,抑制了锈病的发生。2002年3~5月出现了阴雨潮湿天气,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陕南、关中地区中度偏重流行,部分地区大流行,是1991年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1发病特点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①发病面积大,损失严重。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62.15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6%,比2001年扩…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区和越冬区。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有效治理,是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全国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四川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介绍给全国植保部门的同行,仅供各地在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和应急控制工作中参考。1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情况1郾1发生特点2004~2005年度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135郾0万hm2,比上年增加6郾77%。条锈病发生面积58郾7万hm2,损失小麦0郾6亿kg,比上年产量损失降低20%,比大流行的2002年产量损失减少81郾77%。发生的主要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南通市的丰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在190万亩左右。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其为害程度直接决定着油菜的产量和品质。2001—2003年南通市油菜菌核病连续3年偏重至大发生,产量损失一般在20%左右,重者损失50%~60%。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地处北纬29°—33°,东经108°—116°地理范围内。历年种植小麦2千万亩左右,山区占30%上下,70%的面积分布在平原地区。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变化,感病品种面积逐步上升到80%以上,成为我国南方麦区主要流行区域之一。在预测病害流行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外来菌量、元月气象、早春病情是我省长期预测的基本依据。1.春季流行程度与甘肃省菌源越夏区大面积感病品种种植区域的小麦秋苗病情高度相关。我省条锈病菌源问题,经过1983年以来  相似文献   

14.
襄阳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是小麦条锈病的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2013年小麦条锈病虽然见病晚,但1月~2月雾霾天气多,春季雨日偏多,气候适宜,3月~4月出现大面积同期突发暴发现象;2014年小麦条锈病菌源基数偏高,见病偏早;早春晴雨(雪)相间,2月下旬到3月上旬田间病情激增;但3月中旬到4月上旬,晴多雨少,气温偏高,抑制了条锈病的暴发流行趋势。2013年和2014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上中旬小麦穗期降雨偏多、气温偏低,导致小麦条锈病均表现出持续发生为害时间长的特点,发生危害时间持续到5月中旬,较常年长15d~20d左右。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Iaricinum (Chou) Tai]现已遍布我国东北三省广大落叶松人工林区。由于该病为害,提早落叶40天左右,给落叶松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17.
坚持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市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核心区域。长期的防锈实践证明,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才能有效控制其流行为害。坚持生态治理,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提高作物多样性,是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根本途径;加大抗锈品种选育力度,提高品种整体抗锈水平,实行多品种、多抗源合理布局,是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加强预警体系建设,落实常规综防措施,是降低小麦条锈病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965年以来没有发生全国性大流行,关中、华北广大冬麦区也没有发生全区性大流行。这种良好局面,在今后五年里将继续保持。倘若出现象1964年的异常气候,即使锈病流行,其严重程度比当时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品种多,在大范围内逐步形成品种合理布局,品种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在越夏区翻耕灭茬,冬改春,农还牧,减少越夏菌源;在冬麦区实行麦苞两熟,稻麦两熟,克服早播,控制秋苗发病,锐减越冬菌源。在西南及江汉流域麦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重,气象条件好,安康、商洛和湖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3 200万hm2,产量16926.3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0%以上,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几年武汉市玉米播种面积保持在2万km2左右,其中汉南区种植面积占三分之一,鲜食玉米占三分之一。锈病是玉米的常规性病害之一,往年危害不重,常年主要危害的病害为纹枯病和大、小斑病,但2014年秋玉米锈病发生非常重。据2014年10月上旬普查,玉米锈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