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约有一千七百余年。索有“茶乡”之称。“婺绿”是我国主要传统外销茶之一,品质优异,驰名中外。了解“婺绿”的历史,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是大有裨益的。一、“婺绿”溯源婺源早在唐代以前就出产茶叶。据唐力新《茶的传布》所载:“汉朝茶叶传到江苏、浙江一带,江南初次饮茶始于三国”。陈椽教授指出:“在公元二世纪时,饮茶和种茶已流传到江苏,浙江和皖南茶区(婺源属皖南)。以此,婺源产茶当始于三国两晋之间。至  相似文献   

2.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人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  相似文献   

4.
黎小萍  陈华玲 《茶业通报》2001,23(2):F003-F003
我国在三国以前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仅是中华茶文化的启蒙与萌芽时期 ,茶文化的真正形成时期应为唐代。因为 ,最早把茶作为文化加以倡导、弘扬的是唐代的陆羽 ,他所著的《茶经》被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 ,对促进和推动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唐书·隐逸传·陆羽》评价道 :“《茶经》一出 ,天下益知饮茶矣”。1 唐代茶文化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诗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茶与诗独特的文化情结。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兴起有关 ,因茶有提神益思 ,生津止渴的功能 ,故寺庙推崇饮茶、种茶…  相似文献   

5.
1 宜兴是江苏最大的产茶县(市)之一,现有茶园3533hm2,年产茶5000t,产值7500万元。宜兴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盛产阳羡贡茶而闻名全国,虽历经沧桑沉浮,但山区群众有丰富的种茶经验和积极性。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宜兴大地,给茶叶生产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宜兴紧紧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坚持高标准建园,实行集体承包,场长负责制,采取多茶类组合生产,以卓越的品质风格,多次在全国、省、市品质评比中获奖,且多次名列前茅,享誉省内外,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谱写了宜兴茶叶辉煌的一页。但近年来茶叶生产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茶…  相似文献   

6.
(一)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陆羽(758年左右)在他所著《茶经》中说的种茶方法和新茶园投产年令。种瓜要深翻土地,修筑排灌沟渠,重施基肥,看苗追肥,摘心摸权,如种西瓜,最好选择新开荒地,按照这些措施来种茶,三岁(足二龄)的茶园是有茶可采了,可惜无法了解那时种瓜的密度和二龄茶园的单产。我国古代茶叶文献是不少的,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评述茶叶品质,很少谈到生产的经济问题。茶叶为我国主  相似文献   

7.
唐代茶叶的产地与名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黎标 《茶业通报》2003,25(2):94-95
据史籍记载,唐代人工栽培的茶树已遍及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4个省区,同现代的茶产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凡是适宜于种茶的地方,唐人都栽种了茶树。由于各地的气候状况与土壤条件略有不同,因而唐茶的品色便出现了高低之分。这一点,陆羽《茶经》曾予说明。按陆羽的见解,山南茶以峡州(今湖北宜昌。此指治所所在地,下同)为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茶以光州(今河南光山)上,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怀宁)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茶以湖州…  相似文献   

8.
国际市场茶叶价格是个总概念。价格种类很多。本文所谈的是出口贸易价格,即成交价。而茶类、市场的不同,价格的变化亦不一样。我国三大出口茶类中,远洋绿茶(眉茶和珠茶)和特种茶(乌龙、普洱、花茶、白茶及特种名茶等)的出口量,已占世界同类茶叶贸易量的75—90%,这部份茶叶的市场价格,基本以我为主而定,价格相对稳定,波动  相似文献   

9.
庐江县年产干茶二万担左右,占巢湖地区总量的80%以上。然而,多年来由于传统的采制旧习,致使茶叶产量、质量提高不快,抑制了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山区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推动大宗茶叶品质的提高。一九八五年以来,我们选择了汤池区果树乡二姑尖山为基地,进行了名茶研制。一、庐江县茶叶生产历史庐江县的种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书中记载了东汉时代的一些产茶地和茶树品种)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太平广记引广异记云:“唐天宝中(公元741—755年),有刘清真者,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湄潭来说,荣膺贵州茶业第一县是名至实归。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全国产茶县(市、区)茶业综合经济指标看,湄潭几年前就位居全国前三甲,2014年跃升至第二位。从历史上来看,湄潭从唐代起,就是比较成熟和有名的茶区了,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夷州茶区之核心区,谓之(夷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央政府设立播州茶仓(今遵义,时为西南四大茶仓之一)以来,加上将江南和中原地  相似文献   

11.
熊承家 《茶业通报》1998,20(3):9-10
英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产茶历史悠久,近年来,我们按照"农业抓产业,产业抓茶叶"的发展思路,把茶叶作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来抓,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现有茶园3866.7hm2,年产干茶千万斤,茶叶收人过亿元,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达7.4万户,转移农业劳动力9.l万人,县乡财政收人的21%、农民人均纯收人的37.62%来自茶叶,有8万农民靠种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实践证明,英山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为进一步加快茶叶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共念茶叶经,齐做茶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不能用“发酵”来作为划分茶类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是个有着种茶、制茶、饮茶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我们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基本茶类的产茶大国。茶叶种类齐全,茶叶花色品种繁多,笔者所撰写的《中国茶名搜趣》(一)、(二)、(三)~([1]、[2]、[3]),茶业名称多到数不胜数,足以说明我国是个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然而,"‘发酵’这个名词长期以来代替了渥红,广为流传,引起很多误解,致凡是制茶过程中变色都  相似文献   

13.
1生产现状据陆羽《茶经》记载,太湖县早在1000多a前的唐代就盛产茶叶。出产的芽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列入贡品。其时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1990年初,全县已有茶园1333.3余hm2,可采茶园1266.7hm2,年产干茶400 t左右。茶类结构单一。至2005年底,茶叶总面积达到3333.3hm2,其中可采面积3000hm2,干茶产量达1000 t。名优茶300 t,茶叶总产值近2000万元,名优茶产值510万元。茶叶销售市场主要是省内,名茶市场已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深圳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无性系良种茶园近66.7hm2,名优茶机制生产发展较快,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名优…  相似文献   

14.
德清县的乡村茶场,是由六十年代初原大队茶叶专业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据统计考证,全县六十年代有六十七个茶叶专业队,七十年代增加到七十四个,八十年代初发展到一百一十二个(其中占社办9个,大队办93个),到一九八五年调整后还有九十九个(其中乡办8个,村办91个),经营茶园七千九百七十四亩六分,(其中八五年投产面积7478亩),要占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一万五千七八五十二亩的百子之五十一;年产干茶一万四千零七十九担,也占全县八五年总产量一万八千一百七十一担的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八。实践证明:乡村茶场成了茶区乡村致富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现茶叶集约经营,造就种茶能手并向种茶能手集中,有利科学种茶,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示范基地和商品基地。  相似文献   

15.
名人品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种茶、饮茶已有4000多年历史。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与茶历来有着广泛联系,尤其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爱茶、品茶史话,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篇章和茶学典故。唐代是诗的盛世,又是茶叶兴盛发展的时期。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江西上饶北居山植茶树,自号茶山御史,山上有一泉,名陆羽泉。他精于茶道,历时10个春秋,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伟  相似文献   

16.
1992年3月下旬,从日本引进茶树优良品种无性系“薮北”种茶苗1万余株,当即在河南省信阳县董家河乡五云茶叶总场定植。在信阳县农技推广站茶叶科技人员精心指导栽培和专人管理下,茶苗基本上全部成活,新发枝条生长茁壮,普遍高达30公分左右。当时定植茶苗后,即将上部枝条剪下作为插穗,进行短穗扦插近万株,现在95%以上都已生根成活,须根茂盛,  相似文献   

17.
滁县地区社队种茶从一九七○年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十年实践证明,我区不仅能种茶,而且也能种好茶。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浮浅的认识。一、现状与有利条件 (一)、现状:皖东地区七○年前只有二个规模不大的国营茶场(施集、半塔),五八年办场,六九年的茶叶产量还不到一百担。七○年后,社队开始种茶。十年来,茶园面  相似文献   

18.
毕节地区种茶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大定县志》、《平远州志》等资料记载 ,在清朝时期 ,勤劳的茶农就凭借丰富的制茶经验和智慧 ,创制出了享有声誉的“大方海马宫竹叶青茶”、“金沙清池茶”、“织金平桥茶”、“纳雍姑箐茶”等贡品。 90年代 ,又创制出了“乌蒙毛峰”、“道开佛茶”等名茶产品 ,为茶叶生产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步伐的迈进 ,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作为毕节地区农业的主要产业———茶业 ,如何在 2 1世纪得到持续发展 ,已成为茶叶工作者研究的重点。1   茶叶生产现状解放前 ,全区仅有茶园…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国内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省份之一,是茶树原产地边缘发展的古老茶区。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方言与我国唐代以前的多种茶义汉字的音韵相近似,至今仍保留着各民族较为原始的利用茶叶的技术。贵定县农业局宫关华,于一九八一年在昌明区岩下公社海拔1960米的铁锁岩半山腰地带,发现我省罕见的近千年野生古茶树数株,其中最大的根部直径有45厘米左右。早在公元760—770年间,唐朝陆羽《茶经》即载:“黔中生思州、播  相似文献   

20.
占卓夫 《茶业通报》1999,21(4):37-37
1 茶叶生产开发的回顾与反思太湖县早在唐代就盛产茶叶。到1949年全县茶园面积仅有560hm2,产茶仅100t。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恢复生机,到1997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653hm2,产茶703t,分别是1949年的4.7倍和7倍。茶类结构由单一生产炒青发展到生产天华谷尖、龙雾、毛峰、兰花、烘青、炒青等多种茶,其中“天华谷尖”,先后评为省优、部优名茶,天华龙雾1998年评为省优质茶。全县先后建起茶叶初制厂40座,机制茶产量占总产量的75%以上。低产茶园改造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