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防护专用林、防护型用材林、防护型经济林和防护型薪炭林以2∶1∶1∶1比例配置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其结果是:(1)在1~4 a期间,红壤区和紫色土区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38.98%和36.05%,平均含沙量分别减少41.19%和18.43%; 4~7 a期间,两区域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99.86%和75.73%,平均含沙量减少97.52%和 78.00%.(2)植被恢复后的第7 a,红壤区的土壤侵蚀量已控制在允许量以内,为3.42 t·km-2a-1;紫色土土壤侵蚀量以养分流失为标准时,在允许量以内,以成土量为标准时,尚有一定距离.(3)红壤水土流失量比紫色土小,在水土流失量的减小速度上大于紫色土区.红壤较紫色土区生态恢复快.(4)降雨量在10.1 mm·d-1以上时,造林1~4 a期间,两类区域均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量主要产生于25.1 mm·d-1以上的几场降雨.  相似文献   

2.
杨树纸浆林优化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1 991~ 2 0 0 0年历时 9a时间 ,进行了杨树纸浆林造林模式、土壤施肥、叶面喷肥、林粮间种、纸浆林基地建设等研究和开发。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杨树纸浆林的造林模式为 :造林品种应优先选择辽宁杨、荷兰 3930杨、盖杨、辽河杨等 ;造林最佳密度为 1 1 1 1~ 1 6 6 6株 /hm2 ;配置方式应以宽行密植和宽行窄带为主 ,如 1m× 6m、1 5m× 6m、(1× 4 )m× 8m、(1 5× 4 )m× 8m等。纸浆林的主伐年龄为 6~ 7a。在金城原种场的立地条件下 ,无论是土壤施肥 ,还是叶面喷肥对林木生长影响均不显著。林粮间作方面 ,改变造林由常规方式为宽行窄带和宽行密植后 ,间种年限可提高 1~ 2a ,间种面积可提高到 2 0 % ,产量提高 30 %~ 5 0 %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杉木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年龄和增益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赵承开 《林业科学》2002,38(4):53-60
对 4块试验地 10 7个杉木无性系在造林后第 2~ 6a、8~ 9a、13~ 15a时进行每木调查 ,计算各试验地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试验地各无性系遗传力的平均值及遗传变异系数 ,分析其树高和胸径的年 -年表型相关、遗传相关 ;不同林龄树高和胸径与 1999年单株材积的相关。通过分析计算得出 :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是可以在早期进行的 (但不宜在造林后 2~ 3a时进行 ) ,其初选年龄应是造林后 5~ 6a ,精选年龄在 8~9a。如果选择年龄过早 ,普遍存在着错选和漏选的问题。在 8~ 9a时入选的无性系其增益较高 :树高、胸径、材积实际增益分别是 17 87%、2 3 4 6 %、6 4 5 0 % ,遗传增益分别是 15 19%、2 0 4 1%、5 5 4 7%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198 6年起 ,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 ,用间伐方式对 8~ 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 ,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 ;郁闭度分别为 0 .9、0 .7及 0 .6。设置固定样地 6个 ,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 ,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 ,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 ,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 .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 ,间伐 8~ 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 90 %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 ,干生物量可达 4~ 5 t· hm-2 ;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 ,林下植被的良好发育推迟到 2 0年生以后。通过间伐适当调整密度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有效方法 ,造林密度为 2 5 0 0~ 30 0 0株· hm-2的一般林分 ,10年生以后林分密度应保持为 15 0 0~ 2 0 0 0株· hm-2 ,郁闭度保持为 0 .6、0 .7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以蕨类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流失区造林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紫色土流失区造林技术是在划分流失地类型的基础上,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适地适材选择造林树种。流失区适宜造林树种以侧柏为主,辅以建柏、闽粤栲、火力楠等树种。  相似文献   

7.
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植被恢复项目 (以下简称天保植被恢复工程 )是从 2 0 0 1年开始实施的 ,包括5 4个县 (市、区 )、6个省直林区和 3个林场。经年底检查统计 ,当年完成封山育林 2 .5 0万 hm2 ,播种造林 4 .0万 hm2 (其中飞播造林 5 6 7hm2 、人工播种造林 1.95万hm2 、人工植苗造林 1.95万 hm2 ) ,分别占完成任务数的 4 8.8%和 4 9.8%。 2 0 0 2年全省天保植被恢复工程覆盖到 6 4个县 (市、区 )、6个省直林区和 2个林场。 5月份 ,省林管局同志对各地天保植被恢复工程又进行了督查 ,根据资料显示 ,截至 5月初全省已完成飞播造林 1.5 4万 …  相似文献   

8.
汕头沿海引种红树植物海桑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汕头沿海引种海桑(SonneratiacarseolarisEngl.)试验4a的结果表明:该引种区分别比原产地及已引种成功的湛江、深圳的纬度高4°04′、2°22′和1°07′,同时建立了适用于引种区的造林、管护等一套成功的技术规程,共造林面积200hm2,成为目前我国引种该树种最北的林分。经观测,该林分生长发育正常,在适宜生境下,造林后1a平均树高生长可达1.80~2.70m,比本地树种提前6~7a实现防护作用;造林后2a开花结实,每年2次,能人工育苗。而且,其抗逆性、经济品质等生物、经济学特性与原产地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中皖1~5号5个杨树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皖 1~ 5号 5个杨树无性系均是I- 69×I- 63杨的F1 ,根据生长量、干形、抗性、材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从参试的 34个无性系中选育出。 8a生 ,胸径生长量超过I- 69杨 5 4%~ 2 2 4% ,超过中涡 1号 6 7%~2 1 2 % ;材积比I- 69杨大 1 1 8%~ 61 5 % ,比中涡 1号大 1 3 2 %~ 56 1 % ;干形通直圆满 ,顶端生长优势明显 ,形率为 0 39~ 0 42 ,材质优良 ,基本密度为 0 32~ 0 35g/cm3、纤维长度 1 0 4 0~ 1 1 2 7mm ,长宽比、壁腔比均能满足造纸原料的条件 ;适应性强 ,较耐旱、耐涝 ,造林、育苗成活率较高 ,且对桑天牛有较强的抗性。已作为安徽省杨树多品系混合造林中的主栽品系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飞播造林作为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沙漠化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植被恢复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植被恢复前5 a,植被盖度年增长为5.87%,物种密度年平均增长量为8.20株/m2,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295.33 g/m2、579.00 g/m2。经过17 a的植被恢复,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963.83 g/m2、1 741.67 g/m2;0~10cm土壤的砂粒含量由94.90%下降到57.95%,粗粉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分别由3.33%和1.77%增加到29.22%和12.83%,土壤容重由1.48 g/cm3下降到1.33 g/cm3;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700.54%、254.55%、248.33%、234.84%和203.30%,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表层土壤更为明显。植被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粗粉粒、物理性黏粒呈线性正相关(p<0.05),和土壤容重、砂粒呈线性负相关(p<0.05),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