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茶与健康     
刘扬武 《茶业通报》2006,28(3):138-138
祖先以百草为药,茶亦居其中。《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几千年来,人们品茶、论茶,从未停止过对饮茶与健康的研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心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王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医认为,茶叶性味甘苦而涩、微寒、无毒,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治痢、降火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能。历代医书先后记载了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在古代就提倡:“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身体”,把饮茶作为养…  相似文献   

2.
赖艳彬 《茶业通报》2018,(3):129-132
茶与僧,因缘深长。僧人与茶之关系,涉及的面向诸多,大体说来既有种茶、采茶、制茶等这样的具体茶事劳作生活,也有"以茶供佛"、"以茶会友"、"以茶助禅"等以茶为媒介的茶事文化活动。可以说,茶贯穿于僧人的所有生活里。在这些茶事的生活中,僧侣凭籍着茶体悟佛性、参禅悟道。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如参禅,茶与禅的同构互证中最终走向"茶禅一味"的圆融境界。  相似文献   

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以公认的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而闻名中外,其成品茶嫩绿隐翠、清香幽雅,茶汤碧绿清澈,饮后回甘。  相似文献   

4.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6,28(4):180-180
茶人,通常指精于茶道,热爱茶事之人。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别茶”就是深谙茶道。白居易一生存世诗作二千八百余首,叙及茶事的就有五十多首,首开中国咏茶诗词数量之最,功垂千古,自称“茶人”,实不为过。当然,在我国历史上,钟情于茶的绝非乐天先生一人。而有趣的是,自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这个灵草仙芽以来,痴于茶事、嗜于茗饮的历代茶人,多为高寿。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艺,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享年72岁。“茶僧”皎然,终生爱茶、恋茶,以茶为伴,以陆羽为友,以品…  相似文献   

5.
云南烤茶谈     
李阳 《茶业通报》2002,24(2):24-24
烤茶大多用茶罐,也有人用铁锅,佤族的烤茶则是直接将茶放在铁板上烧烤。烤茶最好是炭火,先将茶罐预热,待水干后才能放入茶叶,然后反复摇簸,不断地翻来复去簸动罐里的茶,这样茶叶才会受热均匀,香气才馥郁,据此,老百姓又把烤茶叫“百抖茶”,待烤得茶叶发泡微黄,罐冒白烟,香气四溢时,慢慢将水倒入茶罐,这时茶水便会翻滚着往上噗噗直冒,发出咕咕声,听起来像打雷。所以,白族人又称烤茶为“雷响茶”。茶要烤透了才会有响声,加进开水后茶会继续在茶罐里翻滚一阵,其时,茶水色清微黄,味极香醇,令人观之如醉,饮之如痴。茶烤得…  相似文献   

6.
正唐朝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著作,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茶经》更是将茶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提高到精神文化层面上的第一部著作。比如《茶经·一之源》指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茶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将茶的品位提高到精神层面去认识。《茶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句话如果从精神层面去理解的话,是非常深奥的,只一个"时"字就藏有很多奥秘。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饮茶,重不在饮而在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好茶之人往往喜欢在闲暇之余泡一壶好茶,细饮一番,使自身得到享受的同时,达到精神的升华。1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传说,茶最早发现在三皇五帝时期。古代一直流传着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因此最初茶被当着是  相似文献   

8.
朱自振  瞪科 《茶业通报》2000,22(1):46-48
中国古代茶书,也即中国古代茶学或传统茶学专著。我国饮茶、业茶的历史悠远,但茶之形成为学,出现茶的专著,则是迟至唐朝中期陆羽撰写《茶经》一书为始的。这一点,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指出:“季疵始为经三卷”。季疵是陆羽的字,“经”指《茶经》,意“陆羽首先写《茶经》三卷”。这里的“始”是指茶的著作而言的。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讲得更清楚。他说茶之见于史,是魏晋以后的事,而后来大家提到茶叶,都说是源于陆羽,“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这也即是说,茶之有书,由零星的经验、知识,集中提高上升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是…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场商品茶的监督检验及茶叶质量问题程徽儿,卢福梯,童梅英,周茅英(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古城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后,合肥市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迅速提高,品茶、饮茶之风盛行。这一方面由于饮茶能促进人...  相似文献   

10.
巩志 《茶业通报》2002,24(2):48-48,F003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茶一开始,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之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四川茶史话·前言》援引“《商书·酒诰》说:商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则与商纣恰恰相反,由于他们的建国方针是勤俭建国,所以“严禁饮酒”。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酒”,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候、部落酋长①。这…  相似文献   

11.
饮茶与佛教     
饮茶与佛教赵蒯芳(安徽省九华山科技办公室)"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时期。如今,茶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也成了人们文化艺术的一种品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俗、茶道,及...  相似文献   

12.
茶墨之争     
郑连森 《茶业通报》2003,25(4):163-163
俗语说,“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自古以来,茶叶与文人雅士结有不解之缘。如唐代宋人八大家,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鲁迅、郭沫若、韩素音等等,既善长诗词书画,也善于品茗斗茶。他们讲究欣尝艺术和品饮情趣,不愧为品茶行家里手。历代以茶抒怀,以茶写景,描述品饮感受,斗茶奇趣的茶诗、茶词、茶赋、茶画、茶戏、茶书等,这些作品至今读来仍意深义长,脍灸人口,许多名篇作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何茶墨之缘如此深切呢?这与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关。首先,茶具有很强的观光价值,从茶山风光到采茶、制茶、处处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略阳罐罐茶     
傅铁虹 《茶业通报》1991,13(4):41-41
陕西略阳县位于秦岭西段南坡,嘉陵江上游,西北与甘肃康县、成县、徽县,两当毗邻。“比其地为用武之区曰略,象山之南曰阳”而得名。略阳“古为白马氏之东境,白马氏族即古羌族。传说,罐罐茶乃古羌族的遗风。略阳罐罐茶的分布地域性极强,一方水土,一方习俗。有民间歌谣道:“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大、小西路)面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熬茶的罐罐鸡蛋大”。这“面罐茶”和“油炒茶”是略阳罐罐茶中极有代表性的两种饮茶风俗。  相似文献   

14.
茶叶作为饮料,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初为祭品与药用,后为日常饮用,泡饮方法多变,因时因地而异。近再读陆羽《茶经》六之饮一章中记述:“饮有(牜甬)(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场、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何谓“庵茶”查《玉篇》“庵,半卧半起病也,亦作殗”。在此指夹生之意。就是将茶叶放在瓶缶中,用沸水冲泡,叫做“夹生茶”,似今日之泡饮方法。其后又述用葱姜等和茶  相似文献   

15.
陈思  王丽 《茶业通报》2022,44(1):45-48
武夷山茶类的发展与饮茶法的更迭影响品饮审美观照.宋时,武夷山盛行斗茶、分茶,美的特质是雄与幻,又展现出哲思之美.明清时期,创新制法下的武夷茶以及功夫茶泡法,使得其品饮呈现雅致、自然之美.如今,以岩茶、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茶产生更多的审美形态.武夷茶是中国饮茶审美一个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茶文化、茶道不可忽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刘全卫 《茶业通报》1996,18(4):10-11
液体茶饮料市场开发展望刘全卫(安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230061)在日益壮大的软饮料市场上,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等占据了中国软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液体茶饮料在国内至今尚未形成市场。作为中国的“国饮”──茶,如何突出重围,尽早开发成软饮化、方便化...  相似文献   

17.
茶香隽永,对联典雅。茶和对联相结合产生的茶联文化,别有韵味和魅力。因茶赋联,联中寓茶,品茶赏联,更是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意境。品味茶联就是品味文化。  相似文献   

18.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19.
朱自振 《茶业通报》2001,23(3):45-47
最近应出版社之约 ,准备整理出版一部《中国古代茶书》。不用说 ,这一年多时间 ,天天和茶书打交道 ,发现、收获、体会自然主要是茶书 ,因此顺便预告 ,我们这期间为《茶业通报》撰写的 ,主要也是有关茶书问题。关于中国古代茶书 ,有的赞为“璀璨明珠” ,有的誉为“茶文化经典” ,这些都过言了。其实 ,形象地说 ,在古代茶书中 ,有黄金 ,也有沙子 ,能够称经称典可以说成明珠的少 ;非经不典甚至是鱼目一类的作品 ,倒较多。所以 ,客观来说 ,古代茶书 ,只能算是茶叶历史之镜 ,文化之库。论茶书中偶而混有鱼目 ,这绝不是夸张。如近出的《中国古代茶…  相似文献   

20.
切忌重现万历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振 《茶业通报》2002,24(3):46-48
我们这里所说的“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其时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共四十八年。《茶业通报》是茶业科技杂志,在国内,是办得较好、水平较高的不多几家茶业学术性刊物之一。所以,毋庸费思,我们所说的“万历风”,自然是一种与茶有关,反映中国古代传统茶学、茶业文化之风。那末,中国茶业主要是中国古代茶学和茶叶科技的万历之风具体又怎样呢?简单来说,也就是“撰写茶书成风,相互抄袭成风。”但不管怎样,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如同现在一样,是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文化(其时,当然是古代茶业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