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发酵牛粪有机肥对象草生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对施用发酵牛粪有机肥和未发酵牛粪的桂闽引象草和王草的株高、分蘖、产量、叶茎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水平下,与施用未发酵牛粪相比,施用发酵牛粪有机肥后,桂闽引象草和王草生长速度加快,平均全年株高达(225.64±4.91)cm和(205.13±7.96)cm;桂闽引象草鲜草产量达(197.39±3.22)t/hm2,王草鲜草产量达到(186.81±3.56)t/hm2,干物质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牛粪通过发酵后肥力明显增加,是种植牧草等作物的优质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在行株距为60 cm×60 cm、70 cm×70 cm、80 cm×80 cm、90 cm×90 cm、100cm×100 cm 5个不同栽培密度下的鲜草产量、株高、分蘖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分蘖数无明显差异;营养品质在行株距为80 cm×80 cm时,粗蛋白、粗灰分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各处理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在实验地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的最适栽培密度为行株距80 cm×80 cm。  相似文献   

3.
不同套种模式对桂闽引象草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推广的高产优质牧草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桂闽引象草和高羊茅不同套种模式下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套种2行高羊茅总鲜草产量达14666.53 kg/667 m~2,经济效益为5866.61元/667 m~2,每667 m~2收益分别比高羊茅单播、套种1行、套种3行高3926.48、182.07、601.31元/667m~2。综上所述,桂闽引象草套种2行高羊茅的栽培模式既可大幅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又能满足3—9月松桃地区青饲料和早春饲料的供应,且牧草营养品质高,经济效益显著,可在该地区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南方高产象草品种生产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优质象草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桂闽引象草等3个南方高产象草类品种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佳,营养丰富,鲜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均居3个供试品种的首位,鲜草产量达(290.73±24.47)t/hm2,比另外2个品种分别高14.08%、25.00%,差异显著(P0.05)。说明桂闽引象草是南方优质高产象草品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桂闽引象草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闽引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in.)是由台湾畜产实验所选育的狼尾草台畜草二号,经过广西畜牧研究所进行的为期7年的引种、品种、区域、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桂闽引象草,俗称台湾象草。该品种耐寒,耐旱,抗倒伏,抗病虫性强,一年种植可利用多年,产量较高,叶片茸毛少,品质优,适口性好,牛、羊、兔、鱼、鹅、鸵鸟等草食动物喜食,并可用于保持水土、荒坡绿化,是一种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新品种。文章通过总结桂闽引象草的特征特性、饲用价值、栽培技术、利用技术等,为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下红豆草RD_l和相对产量(RY)均较高;同行混播和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的相对产量总和(RYT)。无芒雀麦叶片的初始荧光效率(F_o)和最大荧光(F_m)均为异行混播高于单播,叶片PSⅡ潜在活性(F_v/F_o)则是单播高于同行混播;在不同混播方式下两种牧草叶片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_o/CS_o)值相差较小;行距30cm异行混播、行距45cm异行混播下两种牧草均具有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因此,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群体光合效率和豆科牧草种间竞争力,形成了组分结构稳定、生产性能较高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稀疏林下牧草种植试验,对种植牧草出苗生长状况、生物产量、林木米径生长、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地表温度变化等的观测,分析了疏林地种植不同牧草品种林草生态系统中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的5个牧草品种中多年生高秆禾本科桂牧1号象草生长最好,生物产量最高,能增加载畜量,百喜草能形成致密的草层,对地表覆盖性好;林草生态系统中林草能同时起到保持地表温度稳定的作用,高温季节林内地表温度较林外最高可降低2.4℃;在树木生长盛期的4~9月,试验测定小区桂花林木米茎最高增长达到5.88cm,表明材积量增加明显,各类牧草品种及对照组对桂花林木米茎生长和林分郁闭度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种植于桂北地区的象草品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桂北地区的广西百色凌云县对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b cv.Purple)、桂闽引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cv.Guimin)、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Rich×P.americana King grass cv.Reyan No.4)进行了种植比较试验。测定了株高、产量、茎叶比、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紫色象草平均年产鲜草141.4 t/hm2,比王草高2.3 t/hm2,二者均低于桂闽引象草;紫色象草的茎叶比最低,为1.17,比桂闽引象草低17.8%,差异显著(P0.05),说明紫色象草叶量丰富;营养方面,紫色象草除了粗蛋白略低于王草之外,其他指标均较王草和桂闽引象草优,含干物质26.6%、无氮浸出物39.1%、粗脂肪2.9%。  相似文献   

9.
四个象草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于南方种植的高产优质象草品种,2011年—2013年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桂闽引象草、巨菌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王草4个南方高产象草类品种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佳,营养丰富,鲜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均居4个品种首位,鲜草产量达290.73±24.47 t/hm2,比对照品种高出14.08%~25.00%(p0.05)。从本次试验结果看,桂闽引象草是南方优质高产象草品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地膜露头栽培模式下陇西同类地区黄芩栽培的最佳密度。方法:采用35 cm黑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在控制统一行距的条件下,设计4种不同的株距进行田间栽培试验,通过观测黄芩地上部分、地下药用部位的生长量、试验区药材产量和种子产量等生物经济指标,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优选黄芩地膜露头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株距5 cm栽培的鲜药产量较高,但药材商品规格、产籽量均低,增产不增收;株距15 cm栽培的鲜药商品规格较高,但产量和产籽量均偏低,经济效益低;株距10 cm栽培的出苗率、鲜药产量、产籽量、田间长势、药材商品规格表现好。结论:黄芩35 cm黑膜覆盖露头栽培,在陇西同类地区的最佳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 cm,即亩保苗22 000-22 500株。  相似文献   

11.
桂闽引象草生长速度快,具有耐旱耐肥,鲜草产量高,适合青喂和青贮,同时也可打浆喂猪,是推动“猪-沼-草-猪”生态养殖模式进程首选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桂闽引象草系狼尾草属牧草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2011年在福建地区各种畜禽养殖场推广种植应用以来,成效显著。实践表明,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吸污"能力强的优良特性,是亚热带地区开展生态种养的首选品种。为了解和掌握养猪场户周边配套种植桂闽引象草而建立的"猪—沼—草—猪"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笔者对22家猪场沼液灌溉桂闽引象草支出成本及利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  相似文献   

13.
桂闽引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cv.Gui Min Yin)2003年从台湾引进,经过单株筛选,几年的扩繁,筛选出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桂闽引象草新品种.桂闽引象草品种试验产鲜草154 067 kg/hm2,比对照品种桂牧1号杂交象草126 717.4 kg/hm2,提高了21.6%,比华南象草产量109 187.4 kg/hm2提高了43.7%;区域试验、大田生产年产鲜草1.8~2.8万kg/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增产10%~20%;粗蛋白质含量达10.5%,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提高11.7%,氨基酸含量达7.89%;2010年通过审定登记为国家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4.
能源用草本植物筛选区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在广西南宁市、凌云县、天等县、恭城县、浦北县5个不同生态区,对能源用草本植物桂闽引象草、紫色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王草以及野生禾本科斑茅——GM008号斑茅和GM003号斑茅6个品种进行了区域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种能源草本植物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长速度快,桂闽引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干物质产量高,分别为62 972.42、59 811.82 kg/hm2,野生能源草GM008号斑茅经过人工驯化干物质含量为18 913.96 kg/hm2.桂闽引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含量及能量热值,是适应性极强、生物产量大的优质能源草本植物,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桂闽引象草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桂闽引象草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变化,以探讨施肥对桂闽引象草的影响。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通过合理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能够达到较好的生产效果,综合分析,组合N20P10K20的施肥效果最佳,即在N20kg/667m^2、P10kg/667m^2、K20kg/667m^2的施肥配比下,桂闽引象草年鲜草产量达11267.5kg/667m^2,折合干草产量为2520.7kg/667m^2,比对照(无肥处理)分别增产39.74%和46.30%,粗蛋白含量12.68%,比对照增加25.6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尔沁菊芋进行不同密度种植研究发现,宽窄行距相间的种植模式比等行距种植的效果显著,平均块茎产量增产18.7%。因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实施宽窄行小株距的密度栽培是提高菊芋产量的有效途径,对发展菊芋规模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效增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选择适合施甸县种植的饲料玉米品种和密度,引进"曲晨9号"青贮饲料玉米品种试种,在施甸县由旺镇光彩肉牛场进行行距固定、株距不同的种植对比试验。试验选择在相同海拔、同一地块,统一种植、施肥管理、收获称重,测产结果为50 cm×15 cm、50 cm×20 cm、50 cm×25 cm、50×30 cm,亩(667 m~2)产分别为5 226.9 kg、4 812.1 kg、4 714.8 kg、5 096.3 kg。最终以50 cm×15 cm、产量5 226.9 kg为种植密度产量最高,是适合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设置行株距为 6 0cm× 4 3cm、6 0cm× 2 0cm、6 0cm× 13cm、6 0cm× 10cm 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闽牧 4 2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产量 (P <0 .0 5) ,但对种植翌年牧草产量的影响却不明显 (P >0 .0 5) ,综合分析表明 ,种植密度以 6 0cm× 2 0cm为宜 ,在这种密度下 ,既能达到较高的干草量 (平均 4 0 .6 7t/hm2 ) ,又可节约成本 ;种植密度可非常显著地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分蘖数 (P <0 .0 1) ,且随种植密度的递增 ,牧草的分蘖数相应降低 ,第 3次刈割后 ,密度为6 0cm× 4 3cm的平均分蘖数达 2 4 .2个 ,6 0cm× 10cm的平均分蘖数只有 7.0个 ;种植密度对牧草营养成分 ,茎叶比、风干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闫慧颖  李春喜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草业科学》2017,34(12):2512-2520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在生长中期追施150kg·hm~(-2)尿素时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两个品种的粗蛋白分别达5.47%和4.80%,粗脂肪分别达5.67和7.57g·kg~(-1),酸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表现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旱地甜高粱种植密度为12.00万穴·hm~(-2),生长中期追施尿素15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