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米粉专用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化学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米粉专用稻稻米品质,采用齐穗期喷施的方法,研究了2种化学调节剂(自配)对米粉专用稻湘早籼33号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通过影响米粉稻剑叶同化产物的分配及其籽粒中蔗糖和淀粉的积累,调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一种调节剂能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另一种调节剂能提高直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2.
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稻新品系W1721和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了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脱脂米粉的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都显著高于未脱脂米粉,冷胶黏度也表现同样的趋势,说明脱脂后米粉的黏度显著上升;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与脂肪含量都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其线性变异的成分分别占10.05%、16.19%、27.53%,说明脂肪含量升高,米粉黏度下降.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果,提示脂肪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脂肪的润滑作用降低黏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米粉品质的重要因素,较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稻米加工的米粉结构坚固,可以减少米粉的蒸煮损失,探索米粉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为调控米粉稻直链淀粉含量和提高米粉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草稻wr03-12和栽培稻沈农26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不大,栽培稻群体生物产量、叶干重、穗干重、鞘干重和茎干重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均与杂草稻的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杂草稻密度加大,栽培稻籽粒灌浆的起始时间延迟,灌浆持续时间缩短.杂草稻竞争对二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对下部籽粒的影响大于上部籽粒.杂草稻竞争很可能通过影响栽培稻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特性而影响栽培稻的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5.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旱作和常规水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旱作稻比常规水作稻分蘖快且多,最高分蘖数可提高168%,差异极显著.覆膜旱作稻根系具有较高氧化力、还原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常规水作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覆膜旱作稻产量可高达8 164 kg/hm2,常规水作稻产量为7 846 kg/hm2,增产幅度3.4%~11.9%,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其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819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明显影响.稻谷产量以播种量37.5 kg/hm2最高;干物质产量以播种量60 kg/hm2最高;单位面积穗数以播种量45 kg/hm2最高;收获指数和成穗率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播种量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在抽穗之前最明显,抽穗前叶片SPAD值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粒叶比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递减,粒叶比与播种量显著负相关;高播种量增加抽穗前N素积累,影响后期N素吸收;T1干物质产量极显著低于T5、稻谷产量极显著高于T5与其群体质量优有关.直播稻适宜播种量为35~45 kg/hm2.  相似文献   

7.
曾小梅 《福建农业科技》2011,(2):67+73-67,73
采用"3414"设计方案在烟后稻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效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有效提高烟后稻的产量,水稻分别增产22.8%、6.0%和12.7%.在试验条件下,烟后稻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 7.8 kg、P2O5 2.5 kg和K2O 7.1 kg,预计产量594.0kg.  相似文献   

8.
养分管理对寒地直播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移栽、免耕旱直播、起垄旱直播3种栽培方式,研究以前氮后移为基础的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直播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相比,直播能显著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使叶源保持较高生产能力,增加单茎茎鞘重,增强茎秆强度,畅通物质运输;可促进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和同化贡献率,免耕、起垄直播稻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分别比移栽提高24.9%(P0.01)和16.7%(P0.01),对产量的同化贡献率分别提高25.7%(P0.01)和13%(P0.01);有效穗数减少,结实率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无显著差别,产量基本持平。免耕直播与起垄直播穗粒数分别比移栽多24.4和27个(P0.01)。免耕直播稻结实率较移栽高2.2个百分点,起垄直播较免耕高3.9个百分点。起垄直播与移栽水稻产量持平,达到7.65 t·hm-2,免耕直播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及机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对水稻直播存在的农艺技术难点,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同步开沟起垄喷施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研制成功2BD系列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精量穴直播技术的水稻群体结构合理,减少了直播稻的倒伏现象,实现了水稻节水灌溉种植,产量可比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人工插秧分别增加10%、8%和6%以上;采用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可节肥3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采用同步开沟起垄喷施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在直播时同步喷施液体地膜成苗率可提高18%以上,产量提高5%以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促使水稻机插秧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协调机插稻群体结构,提高机插稻产量,特设立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汪晓鸣  刘超  张福生  曹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39-9639
[目的]改进保鲜湿米粉的生产工艺,为保持保鲜湿米粉的品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自制保鲜湿米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工艺技术对保鲜湿米粉品质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比试验得出保鲜湿米粉的水分含量为62.5%时,其各种综合评价最高;单甘酯可以和淀粉分子间羟基产生络合,防止游离淀粉溶出。添加20%变性淀粉较明显地改善了保鲜湿米粉的品质和口感;瓜尔豆胶可增加其黏接性、持水性。100 ℃下形成的凝胶硬度最大,90 ℃下形成的凝胶硬度最小。90 ℃下形成的凝胶的回弹性显著大于其他温度。用pH值4.2的乳酸/醋酸钠体系(1%V/V)酸浸处理后包装,再在80~90 ℃下水浴杀菌20~40 min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样品保鲜期达3个月以上。[结论]在米粉生产和保鲜中加入一些辅助剂可改善米粉品质。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米粉的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原料标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粉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品。但直到目前,尚无米粉国家标准,造成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米粉品质评价方法以及原料米的选用标准。分析了现有的米粉标准中的问题,综述了米粉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原料米与米粉品质的关系,以及原料米选用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建立统一的品质评价标准和米粉的原料选用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优化施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3种不同水稻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3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9%,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23%;缓释肥1、缓释肥2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5%,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18.7%。不同处理的产量顺序为:优化施肥>缓释肥3>缓释肥2>缓释肥1>农民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比缓释肥料1、缓释肥料2和缓释肥料3的产量增加了6.4%、6%和3.7%;缓释肥料1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8.7%,缓释肥料2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9.1%,缓释肥料3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11.3%。试验表明,优化施肥处理肥料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但施用缓释肥料的处理水稻群体质量较差。3种缓释肥料处理在施肥后的40~50 d释放量较高,这与水稻需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产出需保持逐年增长趋势,但水资源紧缺及水稻生产中过量氮肥投入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均阻碍水稻生产。因此,水稻生产当前面临的矛盾是如何在减少资源(水分和氮素)投入条件下产出更多优质稻米,节水省氮栽培模式下获得高产优质稻米是未来水稻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笔者回顾水分管理制度(节水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土壤含水量)、氮肥管理制度(施氮量和施氮方法)及水氮协同管理对灌区水稻产量、品质和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阐明水氮互作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提出灌区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实现过程中潜在的关注点及相应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25和30穴.m-2的密度条件下,比较农民习惯肥水管理(FFP)和肥水优化管理(OPT)的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FFP-25产量为8.95 t.hm-2,FFP-30通过增加密度使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1.4%(P<0.01),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因此增产不显著;与FFP-25相比,OPT-25通过肥水优化管理使分蘖成穗率提高4.8%,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4.8%(P<0.01),产量提高8.5%(P<0.05);OPT-3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增加密度,与FFP-25相比,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10.8%,粒重/叶面积提高15.7%(P<0.01),产量提高15.5%(P<0.01)。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密度产量增加不显著,增加密度的同时降低总氮量,增加穗肥中氮素的比例,并采用以水带氮的追肥方式,能够改善水稻群体质量,提高了抽穗期粒叶比,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利于改善稻外观品质。间歇灌溉方式可作为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品种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肥密条件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播种量、插秧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处理的水稻群体,调查并模拟其产量和品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二次曲线趋势,氮肥施用量过多,会导致参试水稻品种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垩白增加,并使沈稻7号加工品质下降,但沈稻3号高产群体的需氮量超过沈稻7号。沈稻3号插秧穴距10~15cm时适量施用钾肥,沈稻7号插秧穴距15~20m时,适当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产量。扩大穴距,会减少单位面积穗数,但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但插秧穴距超过20cm或每盘播种量超过80g会降低加工品质。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