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准确掌握松墨褐天牛成虫在信阳新县羽化时间,监测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林间的松墨褐天牛虫口密度,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至2012年的5-8月,笔者在河南省新县采用松墨天牛引诱剂监测松墨褐天牛,结果表明:新县松墨褐天牛羽化初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底为羽化末期。虫口密度与引诱效果成正相关,在松墨天牛成虫虫口密度大的林分,引诱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长春净月潭林场应用信息化合物监测了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诱捕器监测准确率达100%;在试验林分的虫口密度范围内,信息化合物的诱集量与林分被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纵坑切梢小蠹在净月潭于4月上旬开始扬飞,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4月末5月初,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为扬飞末期。  相似文献   

3.
在小陇山张家庄林场黑河自然保护区作为试验区,通过林间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的生物学特性,调查了树龄51a受害华山松单株的虫口密度,采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技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当地1a发生1代,6m以下树干虫口密度较大,老龄幼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间越冬,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成虫扬飞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8月中下旬可见到新孵化的幼虫开始危害,11月中旬老龄幼虫在坑道中越冬。  相似文献   

4.
对松墨天牛进行了诱捕试验,长时间定期观察,收集天牛数量,推断了其在当地的发生规律。以探讨科学的防治措施与策略,为促进森林健康,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农收入发挥林业堡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省上犹县4月中旬就可以诱捕到松墨天牛,4月下旬大量出现,6月上旬虫口密度大增,进入高峰期, 7月份虫口稳定, 8月份虫口回落,9月份虫口急剧下降,10月中旬基本看不到成虫。  相似文献   

5.
黄褐天幕毛虫发生规律及其飞机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天幕毛虫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1年发生1代,幼虫在卵内越冬,第2年4月下旬孵化,主要危害栎树、山杨、白桦、黑桦等阔叶树,5月上旬~6月上旬为暴食期。虫口密度与林分组成的关系为栎树纯林和栎树比例在9以上的林分平均虫口在118头/株以上,危害重;而栎树比例在4以下的林分平均虫口在50头/株以上,危害轻。采用飞机超低量喷洒22.5%杀虫优油剂,防治效果为93.61%。98.05%。  相似文献   

6.
松瘤象幼虫危害马尾松活立木,在渝北区1a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木质部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中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孵化后即危害马尾松活立木的韧皮部及木质部表层,以后逐渐向木质部危害。可利用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性,设灯诱杀成虫;幼虫危害期对受害木进行拔除销毁,可降低虫口密度;加强检疫,防治人为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武夷山采用林间调查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健康林分(A)、亚健康林分(B)、不健康林分Ⅰ(C)和不健康林分Ⅱ(D)4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数量分别为73、108、136、162头;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中偏重度危害、重度危害。松墨天牛在武夷山市1 a发生1代,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均于5月上旬始见,但其终见期不同,不健康林分Ⅰ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中旬,而其他类型林分终见期在9月下旬;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但不同于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Ⅱ。  相似文献   

8.
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在陕西关中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夏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并取食,交配,3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蛹期;5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为成虫期,采用在林间小面积繁育种瓢,将带种瓢的枝条在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发生区挂放,可大面积持续控制草 履蚧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9.
应用M99-1引诱剂诱捕金华市松林蛀干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结果表明:钻蛀性害虫有51种,其中钻蛀松树的蛀干害虫有10种,占钻蛀性害虫种类的19.6%,优势种群依次为立毛角胫象(Shirahoshizo erect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和短角幽天牛(Spondylis buprestoides).立毛角胫象林间活动期比较长,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松墨天牛成虫林间活动始期5月上旬,末期10月中旬,盛期一般在5-6月,而海拔较高的地区盛期在8月;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活动始期6月上旬,盛期6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末期在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球毛壳菌对樟子松的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风沙区樟子松枯死主要发生在10—15年生幼龄林上,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感病高峰期,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死亡高峰期。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均能放散与传播,降雨节律及降雨量直接影响孢子的扩散与数量。人工接种发现:病菌的侵入期主要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潜育期半个月,侵入途径是伤口,病株感病部位及枯死枝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密度高,植被盖度大的林分感病重。  相似文献   

11.
中带齿舟蛾(Odontosia arnodiana(Kardakoff))是危害白桦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的发生1代,以蛹在2~20cm枯枝落叶层中筑蛹室越夏越冬,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在5月3~7日,成虫寿命平均为7天。5月上旬为产卵高峰期,5月下旬卵孵化,高峰期在5月30日~6月3日。孵化后幼虫开始危害,6月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到7月上旬幼虫下树潜入枯枝落叶层下。化蛹高峰期7月19~25日。阿维菌素乳油喷烟防治,以药:柴油1:25为最佳配比,10天后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9.63%以上,既高效又经济。0.9%阿维菌素和1.2%烟参碱不同浓度喷雾实验,防治后7天,0.9%的阿维菌素4000倍、1.2%烟参碱2000倍达到防治要求和经济效益最优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重齿小蠹对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7:00~21:00,反应高峰在14:00-19: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5月20日左右,扬飞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扬飞末期为8月26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98 d。2007-2009年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前、后重齿小蠹致死木平均分别为3.39株/hm2和0.76株/hm2,致死木减少了77.58%,而对照区试验前、后致死木平均分别为15.89株/hm2和18.11株/hm2,致死木增加了13.97%,3 a大量诱杀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落叶松腮扁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ciphila (Wachtl.)]在内蒙古在兴安岭大面积发生危害,发生面积的.为1hm2,根据生产防治工作的需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野外定点观察研究,对该虫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搞清楚了该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至5龄幼虫于当年7月中旬下树,主要在土壤中2-7cm的土层中以幼虫做蛹室越冬,少数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翌年6月上旬化蛹 ,蛹期长约10天,成虫的发生期在6月上中旬,并于雌成虫羽化的一两天后交尾产卵,每头雌成虫产卵量约为40-50粒,6月中旬出现幼虫,该衣滞育现象,预蛹滞育期一般为三个年头,第三年春季正式化蛹,寄生蜂有3种,寄生蜂一种,虫生真菌一种,食虫蜘蛛4种,食虫鸟4种,通过敌敌畏插管烟剂防治后效果可达95%左右,这些为落叶松腮扁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线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危害油松当年新芽,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油松林内普遍发生,被害林木顶梢枯黄呈火烧状。此虫1a发生1代,以卵在当年生针叶上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4龄,5月中旬到7月中旬幼虫危害新芽,蛹期7月上旬到8月中旬;8月上旬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上、中旬进入越冬状态。6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在95%以上,用40%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90%左右;羽化期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15.
桃红颈天牛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红颈天牛Aronzia bungii Fald.在安徽黟县和歙县2a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被害处越冬。成虫最早出现在6月9日,6月12—20日为羽化高峰,6月17—21日为产卵盛期。6月24日幼虫开始孵化,6月27—30日为孵化盛期,6月上旬-10月中旬为危害期,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6.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 1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 1代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 8月中旬为蛹期 ,7月中旬~ 8月中旬为成虫期 ;第 2代 7月下旬~ 9月上旬为卵期 ,11月上旬~次年 3月中旬为蛹期 ,3月中旬~ 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 4 0 %氧化乐果 1∶80 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梢斑螟是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主要果梢害虫,研究了其成虫种群动态及未来种群变化趋势,为种群预测以及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梢斑螟成虫发生期6月下旬—8月初,每天夜间19:00—23:00在红松林缘利用灯光诱捕梢斑螟成虫,结合幼虫鉴定种类,分析其种群动态。【结果】1)在牡丹江林口林业局的湖水、曙光和西北楞3个地点,诱捕到的种类均为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和微红梢斑螟D.rubella。2)在湖水,梢斑螟的种群数量最多,平均每天诱捕111.38头;西北楞其次,平均每天诱捕79.625头;曙光最少,平均每天诱捕69.63头。微红梢斑螟在3个地点均是优势种。3)在整个诱捕期间,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7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微红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8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中旬。4)3种梢斑螟都是在21:00—22:00诱捕的数量最多。5)3种梢斑螟的雌雄性比随着季节的推移波动较大,由开始的小于1,到接近于1,最终大于1,但总的性比接近1:1。【结论】梢斑螟的种群动态随时间和小生境的不同变化明显,6月下旬和7月中旬是其羽化高峰期,21:00—22:00是其最活跃时间。因此,对其防治应适时适地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固原林区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腹叶蜂是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地区发生的以幼虫取食落叶松当年嫩叶的食叶害虫。该虫1年发生1代。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入土深度3~5cm。第2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羽化初期,中旬为羽化盛期,防治实验结果表明,6月上中旬,以林丹烟剂熏杀,幼虫死亡率可达90%以上,见效快,费用低,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墨天牛在福建闽北1a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极少数以低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时13~15d后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6月上中旬是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在林间,成虫寻找松树嫩枝树皮补充营养,5~9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在树皮上咬刻槽,造成泪滴状松脂流下,1刻槽产卵1粒,少数可产2~4粒。卵期6~10d。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或褐色粉末状木屑与粪便的混合物。3龄幼虫咬一长椭圆形蛀入孔进入木质部,此后树皮外不再出现蛀屑。幼虫在蛀入木质部前死亡率极高,只有31 68%能蛀入树干中,幼虫期易受白僵菌侵染。幼虫期260~310d。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天牛引诱剂监测松褐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天牛引诱剂(M99型)监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结果表明,5月底至6月初为松褐天牛成虫的出现期,6月底至7月初为高峰期,8月底至9月初为末期;同时,M99型引诱剂还可引诱半翅目、鳞翅目、等翅目、蜚蠊目、鞘翅目等的其它多种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