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氧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本地区生态区域特点和储粮工作实际,中央储备粮绵阳直属库在试验仓内开展了氮气气调储粮试验,结果表明:向密闭仓房或粮堆内充入氮气,维持氮气浓度在98%以上达30 d以上,可有效杀灭米象、赤拟谷盗、谷蠹等储粮害虫,并能有效保持粮食品质,延缓品质劣变速度。粮堆内较长时间维持95%以上浓度,则能有效抑制储粮害虫的生长繁殖,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富氮低氧储粮防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氮低氧储粮在害虫防治、绿色保鲜、减少人员身体伤害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试验结果表明:把粮堆氧气浓度控制在6.00%-7.00%(氮气浓度约93.00%-94.00%)进行粮堆防虫,使粮堆害虫密度维持在基本无虫粮水平,不仅可以确保储粮安全,而且成本较低,适用于虫害较轻的仓房。  相似文献   

3.
4.
粮食在储藏期间,如何做到少用药以至不用药来保管好,这是一个关系到人民健康的大问题。目前在粮食仓库较为广泛采用的“化学保藏”和“熏蒸杀虫”等方法,虽然对抑制虫霉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方法使用化学药剂的剂量都较大,污染粮食,成本高,有效防治期也较短,一般药效仅能维持几个月,长期保管的粮食,一年至少要熏蒸处理2~3次,每万斤需处理费用3~5元,特别是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自然缺氧”储藏方法试验成功后,为保管好粮食开创了新途径,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粮食本身以及粮堆内害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来消耗粮堆中氧气,改变粮堆内气体成份,造成缺氧环境,以抑制虫霉的繁殖危害。由于方法简便易行,深受广大保粮人员欢迎。但“自然缺氧”的降氧速度与粮食  相似文献   

5.
正切花芍药可保存10~12周,可提高产品销售的灵活性法国简尼MT公司(Janny MT Company)的创新性产品—低氧储物箱,不仅能帮助花卉种植者延长切花花期,还能帮助他们更加灵活地决定花卉的出售时间。一般情况下,切花芍药仅能保存4周,但近几年来,法国简尼MT公司一直与荷兰芍药种植者合作,致力于帮助他们将种植的切花芍药保存10~12周。"根据产品质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低氧胁迫(0.8±0.1) mg/L和复氧(7.3±0.5) mg/L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鳃组织氧传感蛋白、呼吸代谢、氧化应激、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对长吻鮠进行了低氧胁迫(0、2、4、6 h)和复氧(2、4、6 h)试验,采用qRT-PCR、酶活性测定、H&E染色和TUNEL切片检测等方法,比较和分析了该鱼鳃组织低氧应答基因、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氧胁迫下,长吻鮠鳃组织氧传感蛋白相关基因(HIF-1α、HIF-2α、PHDs和Vhl)表达量显著升高,复氧后较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糖酵解相关酶(PFK、HK和PK)、无氧呼吸酶(LDH)、抗氧化酶(GSH-Px、CAT和SOD)和氧化应激指标(MDA和LPO)活性和含量显著升高,TCA循环相关酶(SDH和MDH)活性显著降低,复氧后多数生理指标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H&E染色显示低氧胁迫下长吻鮠鳃组织上皮出现了抬升,部分血细胞大量聚集使鳃小片顶端呈棒状,发生线粒体丰富细胞肿胀和增生等变化,在恢复溶氧后低氧引起的这些组织形态变化并未得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省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全国一样正在蓬勃开展,农业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双季稻栽种面积不断扩大,晚稻生产日渐增多。由于晚稻收获时,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低,雨水多,水份高,脱水难,在贮藏中有时出现发热霉变损失。发热霉变的晚稻,产生黄变米,使粮食带毒,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保管好高水分晚稻已成为当前粮食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科学保粮活动中,用塑料薄膜密封缺氧贮藏占了较大的比重。从一九七二年底到一九七六年三月份,我们用塑料薄膜密封缺氧贮粮累计达三千万斤。除少量试用真空充氮之外,主要系采用自然耗氧的方式进行。贮粮品种包括稻谷、大米、大豆、小麦、高梁等。以稻谷、大米为主,占总贮量的80%以上。密贮粮堆最  相似文献   

10.
富氮低氧储存稻谷品质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在富氮低氧条件下储存三年的稻谷与常规磷化氢熏蒸储存稻谷品质变化.试验仓稻谷的发芽率下降了32%,对照仓下降了42%.试验仓脂肪酸值增加为4.0(KOH/干基)/(mg/100g),对照仓为6.3 (KOH/干基)/(mg/100g).品尝试验中,试验仓的品尝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低氧低药量储粮是根据我国粮食储藏的特点,从广大基层粮库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把“自然缺氧”和“薰蒸杀虫”紧密配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种新型储粮方法,是储粮害虫生态、化学、清洁卫生防治协调在一起的一种重要综合防治措施,为储粮保管开辟了一条少用药、少污染,安全、经济、有效的新途  相似文献   

12.
1前言近年来,我国在储粮设施较差的条件下,积极推行和发展“双低”、“三低”储粮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国采用“双低”和“三低”技术保藏的粮食达200~250多亿kg。有效控制了虫霉危害,延缓了粮食陈化,同时降低了药剂用量,节省了费用开支。但系统研究“三低”储藏技术,即研究谷物在机械通风、塑料薄膜密封及磷化氢低剂量储藏条件下的谷物呼吸热、氧浓度、磷化氢低浓度与温度场变化的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依据,提出降温、控温、降氧和防治虫害的有效措施,来抑制粮食呼吸热及与其相关联的微生物和粮食害虫的发生,保证谷物…  相似文献   

13.
水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淹水低氧的稻田环境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探索水稻对低氧环境的响应特征、适应机制以及增氧措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断加深对水稻需氧特性的了解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从稻田低氧环境的形成、水稻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水稻对增氧措施的响应三个方面综述了1997-2014年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围绕水稻需氧特性提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旨在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储藏玉米实仓低氧防治储粮害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膜降氧机组在储藏4900 t玉米的高大平房仓开展低氧防治储粮害虫实仓试验,该仓气密性为-300 Pa半衰期为275.3 s±1.2 s,将粮仓氧气浓度降至2%,经过新收获玉米粮堆的自然降氧,使粮堆中氧气浓度一直维持在1%以下超过15 d,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至3%~5.4%,散气后检查人为放置于粮堆内部的布袋试虫茏中的试虫死亡率,赤拟谷盗、锯谷盗、谷蠹、米象和玉米象的成虫100%死亡,杂拟谷盗成虫的死亡率为93.8%,通过粮堆取样检查,原发生在粮堆内的害虫基本全部死亡.培养30 d后检查各个布袋试虫笼,各虫笼均无活虫存在.因此,实仓试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低氧防治储粮害虫具有良好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食品工艺研究所对贮藏在可调气体里的不同水份稻谷脂肪酸的变化进行了实验.贮藏的稻谷是1977年收获的克拉斯诺达尔的424号稻谷,其中杂质0.8%、谷混粒2.2%、原始水份22.8%、角质率  相似文献   

17.
在华南高温高湿地区,对偏高水分新玉米,采用富氮低氧充氮气调技术,将仓内粮堆氧气浓度降到0.2%左右,利用玉米自然呼吸的降氧来维持此浓度,有效抑制了霉菌的繁殖,控制了粮温在正常范围之内,使偏高水分新玉米安全度过了高温高湿季节.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藏黄牛对低氧适应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和代谢通路,以藏黄牛和三江黄牛心脏组织为研究对象,提取总RNA,建立测序文库后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进行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转录本,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测序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藏黄牛相比于三江黄牛得到显著差异表达基因608个,其中上调基因467个,下调基因141个,推测表达量较高的B2M、COX7C、NFATC1、ECE1、CAST基因是与低氧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差异转录本GO功能富集分析可知,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分别富集到327,253,2 191个条目,其中富集程度最高的条目分别是细胞发育过程、结合与转录因子活性、细胞前缘。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转录本显著富集在8条通路,筛选低氧适应性候选基因NFATC1是MP-PKG信号通路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成员,推测其通过cGMP-PKG通路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参与低氧适应性调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藏黄牛和三江黄牛心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动物低氧适应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旧式仓房的气密性改造及隔热密闭,试行在旧式仓房中进行低氧富氮气调储藏,从而达到抑制害虫的目的,保证小麦的储藏稳定性,保持粮食品质,实现绿色储藏、科学保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改造后的苏式仓气密性差,影响现代仓储技术应用的现状,我库在资金不足,不改变仓房构架的基础上,采用双槽管薄膜五面密封技术,增强仓房气密性,以达到富氮低氧储粮技术对气密性的要求,通过制氮设备将粮堆氮气浓度提高至98%以上,并保持53d以上,起到了良好的杀虫和预防害虫的效果,使旧仓房也能实现富氮低氧的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