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绿竹笋用林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绿竹笋用林为对象,通过建立河流淤积土、沙壤、黄壤堆积土三个样地,对竹林进行调查、施肥、培育试验,以研究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丰产措施与丰产结构,从而指导竹农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绿竹笋用林合理竹林结构以代数为1.3~1.6为佳,在不同密度的竹林中,合理丛立竹度与密度呈动态平衡关系;合理化肥配置方案为N:P:K以2:1:1~3:1:1之间最好,复合肥年施肥量为2~3kg/丛,在出笋前及出笋期间分多次施用;抚育管理以培土、留笋及排灌技术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开展茶秆竹林丰产培育技术试验,采取劈山垦复、施肥、适度采伐及留笋养竹等措施,结果表明:茶秆竹经过技术改造后,其平均胸径、平均高度、立竹数分别提高54.6%、39.2%、112.7%。 相似文献
4.
霞早绿竹Banbusa oldhami‘Xia Zao’ ZSX是从霞浦县绿竹资源中偶然发现并选育出来的绿竹变异种,最主要特征是每年4月发笋,比普通绿竹提早一个多月;其形态变异是竹株高度比普通绿竹矮2~3m,更适合密植,具有增产潜力.霞早绿竹经过18a的繁育和多点栽培试验,鲜笋平均产量比普通绿竹增产20%~35%;经过长期观测结果表明,霞早绿竹发笋早、产量高、笋质优等优良性状相对稳定,成为变异新品种.2011年,福建省林木良种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将霞早绿竹认定为优良品种.目前,已在霞浦县营建霞早绿竹良种繁育基地和笋用林基地140hm2,丰富了绿竹种质资源,并推广到福建省的连江县、厦门市同安区和广东省的珠海市等地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6.
不同土壤类型绿竹林笋营养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绿竹林笋营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地红壤土、人工堆积土及河滩地(沙地)三种土壤类型的绿竹林分中,以山地红壤土绿竹笋品质最好,其竹笋NPK含量、粗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土壤绿竹笋,总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均以河滩地(沙地)绿竹笋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沿海沙地绿竹林秆材重量优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水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5):170-173
通过沿海沙地不同竹龄的不同径阶和不同竹高的绿竹生物量的调查,应用对数线性化进行回归分析,对6种数学模型进行比较,找出绿竹秆材重量与胸径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密切的数学模型Y=aDb,建立绿竹秆材重量估测模型.并运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参数a,b进行优化,得优化生物量模型:W=0.206 548 D2.143 486.提高估测精度,可作为沿海沙地绿竹秆材重量的测算模型. 相似文献
8.
绿竹笋用林林分结构与经济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绿竹笋用林优质高效培育为目标,林分结构因子组合处理为手段,研究表明:丛出笋数与立竹度呈抛物线形关系,与立竹胸径无相关;笋个体质量随丛立竹度增加而递减,立竹胸径则相反;丛竹笋经济产量与立竹度、立竹胸径符合四阶趋势面模型,与N/S比呈抛物线形;建立了丛立竹度7114~8694株/hm2,立竹胸径4~5cm,N/S比4.5~5.5,1~2龄立竹各占50%的丰产林分结构模式,模式增产效果显著,调控后第2年竹笋增产134.4%。提出了丛生竹散生状培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竹林生产经营中竹林营造方式的选择、竹林经营管理、竹林地退化等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根由,并提出采用混交林栽植、分类经营、减缓或解决竹林地退化等生态经营措施,建立协调稳定的竹林生态系统,以不断提高竹林生产力,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山地绿竹低产林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3):38-41
为探讨山地绿竹低产林的施肥效果,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了不同肥种对株数增长率、产笋量、新老竹胸径以及退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菜籽饼的效果最好,绿竹株数增长率为63.14%,产笋量为13.3kg/丛,老竹胸径增长11.6%,新竹胸径为5.5cm,分别比对照增加29.02%、40%、2.5%和25%;复合肥次之,尿素第三。施用菜籽饼肥用工、投资少,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可增加纯收入,不失为山地绿竹低产林改造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对浙南马蹄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肥料组合研究施肥对马蹄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马蹄笋出笋数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以春季施复混肥,夏季施无机配方肥的效果最好,较不施肥处理的出笋数量与产量分别增加68.00%和70.24%,较施用复合肥的高27.3%和26.5%,且春、夏二次施入较春季一次施入更有利于出笋;同时对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笋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改善了笋体品质。经综合分析认为:春季施复混肥(4.8 kg·丛-1),夏季施无机配方肥(尿素04 kg·丛-1,过磷酸钙0.59 kg·丛-1,硫酸钾0.44 kg·丛-1)对提高马蹄笋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绿竹施肥种类、时间效果初步试验研究——绿竹施肥试验研究之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绿竹生态最适宜区福安市的绿竹施肥进行试验,并分析不同肥种、不同施肥次数对绿竹产笋量、笋体大小、 新竹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对绿竹产量的提高最好(每株绿竹产笋达0.81kg),其次为复合肥和尿素。施肥次数增加,笋产量及单个笋重增加明显。表明绿竹施肥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林覆盖稻草丰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可改善毛竹林的生态环境,促进毛竹生长,增加笋产量。总结毛竹林覆盖稻草丰产技术,主要包括竹林整地、林地清杂、稻草覆盖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高产杉木林分合理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半峰宽原理探讨高产杉木林分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最大密度模型与最大密度线模型的林分合理密度经t检验存在显著差异;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单株材积与林分密度存在显著回归关系.高产杉木林分合理密度经加权确定其范围为0.56~0.90,即合理密度在0.56N_(max)~0.90N_(max)之间.林分合理密度可为高产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2 100~2 550、2 700~3 150、3 300~3 750株/hm2 3个立竹密度和复合肥、饼肥、配方肥3种施肥种类双因素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处理间鲜笋地径、笋高及鲜质量差异,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鄂南地区毛竹笋用低产林竹笋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经营措施后,竹林竹笋产量显著高于CK。立竹密度和施肥种类的交互作用对毛竹笋地径有显著影响,其中,以高密度、复合肥处理的地径值最大,为9.65 cm,随着毛竹林立竹密度的增大,其形态特征由“胖、矮” 型逐渐变为 “瘦、高” 型。立竹密度对毛竹笋产量的影响较施肥种类更为明显,较低立竹密度的竹林更有利于竹笋产量的提高。在不同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低密度、复合肥处理,毛竹笋产量为2 174.40 kg/hm2;产量最低的为高密度、饼肥处理,为1 299.15 kg/hm2。在自然立竹密度处理中,以配方肥的产量最高,为1 721.55 kg/hm2,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因素,在该地区毛竹笋用林的经营初期可考虑施用配方肥。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林分对间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安庆江滩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的日总辐射、气温、湿度、地湿等小气候因子和间作物产量进行调查,研究林龄和这些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4个小气候因子中,日总辐射是影响间作物油菜产量的关键因子,林龄和产量之间的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间作物产量影响极为显著,随林龄增加,间作物产量以每年129kg/hm^2大幅度下降,间作年限最多6年。建议6年生以上林分采取适当间伐或间种耐荫经济作物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2因子2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单位面积年龄比例和经营密度对苦竹出笋情况和产量的影响.根据出笋情况,确定当地出笋周期,并选定最佳方案,为今后苦竹林地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发笋趋势为先增后减,当地发笋盛期为4月16日至4月23日,经营密度为12500株·hm-2、年龄结构为1∶1时,发笋总数最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