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试验设N_1,K_1,N_1K_1,N_2K_1,N_1K_2和N_2K_2六个处理。结果表明,K_1处理菜薹的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抗坏血酸的含量最高,而蛋白质含量最低,其植株生长不良,菜薹重最小。N_1处理菜薹的可深糖含量比N_1K_1,N_2K_1和N_2K_2较高,而比N_1K_2低,其蛋白质含量比NK配合各处理低,但抗坏血酸含量比N_1K_1和N_2K_2两处理较高,而与N_1K_2和N_2K_1两处理差异不大。N_1处理植株生长和菜薹重比K_1处理较好,而比NK配合各处理差。NK配合各处理中,以N_1K_2处理的植株生长和菜薹产量最好,菜薹的营养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2.
3.
芥兰对氮磷钾的吸收以钾最多,氮其次,两者差异不大,磷最少。钙的吸收比氮、钾少而比磷、镁多。镁的吸收比磷少。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因生长期而不同。花芽分化前氮钾比例较高,且钾明显大于氮,菜薹形成期间氮钾比例缩小,采收时氮磷钾比例为5.3:1:5.5,植株的氮磷钾含量随着生育过程逐渐降低。吸收量则随着生育过程而逐渐增加,菜薹形成期间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3/4以上。氮磷钾等养分的分布随生育过程而变化。花芽分化前95%以上的养分分布在茎叶,花芽分化后的菜薹形成期间分布在茎叶的养分比例逐渐减少,而菜薹占的养分比例则迅速增加,采收时占氮3/4,占磷、钾、钙和镁的2/3左右。 相似文献
4.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氮,钾配施对大青菜产量,品质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千克风干土施氮0-0.32g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大青菜的产量,硝态氮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增加,而水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叶片有效光合速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每千年风干土施氮0.16g时达到最高值,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千克土施氮0.24和0.32g时配施钾肥,对提高大青菜的产量,降低其体内的硝态氮含量和改善其营养品质方面均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因素对油菜菜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播期、密度和采薹长度对油菜菜薹品质的影响。以薹油两用的"杂780"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播期、密度和采薹长度对油菜菜薹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菜薹粗度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适中的单薹重最高;随播期的推迟,根茎粗度下降,主茎变细,单薹重和薹叶重占菜薹总重的比例下降;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菜薹粗度变小,单薹重量下降,菜薹节间变长;肥料的种类和和使用方法对菜薹的外形有一定的影响;菜薹纤维素含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播期适中密度大、播期适中密度中等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不同长度油菜菜薹的干物质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粗蛋白和Vc含量无明显差异。菜薹长度对菜薹的营养品质影响最大。春节上市的菜薹应在9月5日左右播种,密度以11.25万~15.00万株/hm2为宜,采摘长度以15~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2种优势藜麦品种(红藜和黑藜),分析2个氮水平(N1,4 mmol·L-1;N2,12 mmol·L-1)和3个铁水平(Fe1,10 μmol·L-1;Fe2,100 μmol·L-1和Fe3,300 μmol·L-1)组合下的藜麦幼苗生理生化反应,旨在为滇中苗期藜麦合理补充氮、铁营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红藜麦单株鲜质量大于黑藜麦。叶绿素含量在两藜麦中均为,在N1供应下配施Fe2最高,在N2供应下则配施Fe3最高。(2)MDA含量在两藜麦不同器官中均呈现叶>根。在同一铁供应下,两藜麦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N2>N1。在两种氮供应下,红藜麦配施Fe1时叶片MDA含量较高;黑藜麦则在配施Fe2时最高。对于叶片各抗氧化酶活性,红藜麦在两种氮供应下均配施Fe3时SOD、APX活性最强;黑藜麦在N1供应下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SOD活性为Fe2>Fe3>Fe1,在N2供应下配施Fe3时CAT、APX活性最高。(3)在同一铁供应下,两藜麦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表现为N2>N1。在两种氮供养下,红藜麦在配施Fe3时根部脯氨酸含量累积较多;黑藜麦则在配施Fe2时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氮供养下,红藜麦在配施Fe1时含量最高,黑藜麦则在Fe3时达到最大值。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红藜麦为缺铁敏感型,黑藜麦则为耐逆型品种。在藜麦苗期合理配施氮铁营养,在N1供应下当配施Fe2较佳,在N2供应下当配施Fe3最宜。 相似文献
7.
氮钾营养对甜瓜生理效应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爱慧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1):55-58
研究了不同氮钾营养对甜瓜生理效应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对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大于钾;低氮时增施钾肥明显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在氮84~112mg/L的供应范围内,根系活力受氮供应水平影响很大,其活性随氮供应增加而显著提高,适量氮肥对提高甜瓜果实中Vc含量有促进作用;钾对甜瓜果实中糖含量的影响大于氮素。试验得出:无土栽培下采用钾234mg/L、氮112mg/L植株生长较好、果实中糖分含量高,栽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营养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在营养胁迫,特别低P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形态和代谢,专一性根分泌物,碳水化合物同化作用,特异蛋白的形成及营养胁迫与植物激素和多胺等生理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田间对比和水培模拟不同亚铁浓度里加钾素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还原条件下增施钾肥后,能明显地降低水稻体内亚铁和活性铁的含量,白根数目增多、根系氧化力提高、叶片光合强度增强、稻体内蛋白氮增加,非蛋白氮减少,促进了稻体内代谢的平衡,有效地防了亚铁的中毒。 相似文献
10.
11.
本试验采用阳离子交换柱、薄板层析和生物鉴定对菜心生育过程内源CTK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菜心的茎端生长点、菜薹及基茎均存在CTK类物质。菜心花芽未分化时茎端生长点的CTK含量逐渐增加,分化前达到小高峰,分化过程逐渐减少。菜薹形成开始时,茎端生长点CTK含量急速回升,抽薹初期(现蕾期)达大高峰,尔后又逐渐降低。菜薹的CTK含量在抽薹初期迅速增加,到抽薹中期达最大,这时正是菜心植株及菜薹鲜重迅速生长时期,抽薹后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花芽不同分化期的形态变化,测定不同分化及发育期的核酸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并分析了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番红花花器官按照萼片—外轮花被—雄蕊—内轮花被—雌蕊的顺序分化,蝎尾状聚伞花序,从花芽分化开始到花器官功能形成共经历65 d左右;番红花花芽分化过程中,RNA质量分数和RNA质量分数/DNA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DAN、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由此说明,番红花属于典型的ABC植物,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共同调节番红花花芽的分化和发育,是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及花芽形态建成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笔者经过的生产实践,探索和总结出绿色农产品 芥蓝主要病害的防治原则、主要病害及防治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4个菜用大豆品种花荚及籽粒形成的比较,认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籽粒形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中期的生殖生长是籽粒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此在江苏徐淮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菜用大豆品种生育指标的重要因素。菜用大豆鼓粒前的花荚期以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土壤水分对芥蓝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对相同灌溉频率、不同灌溉上限下芥蓝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壤水分亏缺极显著降低芥蓝苗期植株、成熟期植株及其各器官的水分含量;芥蓝单株耗水量在土壤A为55%和土壤B为45%处理时最小,分别为2.244和2.235 L/株,比CK节水23.91%和21.1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在土壤A为55%和土壤B为35%处理时最高,分别为6.043和5.958 g/L,比CK提高20.09%和41.72%;灌溉水分生产率二个土壤都在75%处理时最高,分别为40.44g/L和40.49 g/L,比对照提高了5.64%和13.39%.[结论]通过控制灌溉上限能节约芥蓝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荔枝品种进行促花和保花保果试验研究,为荔枝生产中促进成花坐果和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环剥对三月红、妃子笑和桂味荔枝进行促花试验,采用环割和打孔处理三月红荔枝,采用SOD喷施鸡嘴荔。[结果]10月16日至11月16日对三月红、妃子笑和桂味荔枝进行环剥处理,其末次梢成花率分别达到68.27%、9.41%~50.52%、58.99%~83.6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00、0.59~7.56、4.57~6.89倍;初花期对三月红进行环割和打孔处理后的每穂平均果数达到6.0~6.3,比对照提高了1.22~1.33倍,环割、打孔不影响果实的正常生长发育;小果期喷施0.25%~0.50%SOD后7~15 d能减少鸡嘴荔的落果,处理后15 d果穗平均小果数为8.5~10.6个,处理比对照提高了0.37~0.71倍。[结论]荔枝花芽生理分化期及之前环剥可明显提高成花,初花期环割和打孔能明显提高坐果,小果期喷施SOD能减少落果。 相似文献
18.
WANG Xin-e ZHANG Cheng-he XUAN Shu-xin MAN Hong LIU Hai-he SHEN Shu-xing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8,7(6):656-663
Interspecific alien addition lines have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gene mapping, intergenomic gene transfer and chromosomal homoeological identification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Selection of alien addition lines was conducted by karyotype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with the reference of parents. Triploid interspecies hybrid (AAC, 2n = 3x = 29) was obtained from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parachinensis Qinglu 9601 (tetraploid, AAAA, 2n = 4x = 40) x B. oleracea var. alboglabra Baihua 9705 (diploid, CC, 2n = 2x = 18) by immature hybrid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Five different alien monosomic addition lines (AA + C2, AA + C3, AA + C4, AA + C6, AA + C7) were obtained from the backcross progenies of AAC x AA. Each alien monosomic addition line has some specif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t is feasible to obtain alien addition lines from the progenies of AAC × AA by karyotype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reference of par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