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育壮苗选择耕层较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灌条件良好,四周有防风设施地块。2.苗床土的选择要求床土疏松、地力肥沃、有团粒、渗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偏酸性pH值5.5~6。3.选种与种子处理一是要选用优质适宜本区栽培条件的品种;二是要选用抗逆性强、高产优良品种,纯度在97%以上,净度达到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5%;三是晒种,  相似文献   

2.
1选择优质品种 宜选用省级以上审定并在本地示范成功综合性状表现好的中晚熟杂交品种,如Ⅱ优602、Ⅱ优明86,协优084、两优培九、粤优938、川香优2号,国稻一号、D优527、丰优香占等.  相似文献   

3.
4.
5.
6.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与施肥,品种选择与处理等。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良品种、旱育壮秧、早插稀植、足肥浅灌等。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吉艾 《农技服务》2013,(9):916-916,918
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和大田移栽3个方面总结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刘旭国 《农技服务》2013,(11):1153+1155-1153,1155
通过旱育稀播、培育壮秧、苗床管理、大田移栽与大田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其重点是旱育秧及稀植。其主要目标是创造接近旱田条件的育秧环境。该项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省水、高产、低投入、高产出等优点。文章从主要环节介绍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为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汪又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302-303
从培育苗床、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介绍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种子及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种子质量必须保证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芽率在8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5%。2.晒种。浸种前选晴天晒1-2天,每天翻动3-4次。3.选种。先筛选,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再用比重1.13的盐水选种,去除不饱满种子。可以用鲜鸡蛋测定盐水密度,以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为准,每选一次都要调整盐水比重,确保选种质量,选后的种子用  相似文献   

13.
北方水稻大都以粳稻和单季稻为主.在长期的开拓种植中,北方稻米品质较优,尤以东北水稻米质优良,在国内外米市中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各阶段的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育解决了水育秧过程中出现的烂秧和秧苗不壮两大难题,具有省水、省种、省肥、省工、省秧田、增产早熟等特点,秧苗矮壮,根系发达,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这项技术在各地推广很快,产量比水育秧增产15%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简称。主要是以优良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早插稀植为中心,足肥浅灌为保证。一、培育壮秧1选用良种:选用标准是,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品种是旱育稀植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优质米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熟期适当,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并在高温时段安全抽穗,确保在气温下降到13℃前安全成熟。较强分蘖力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苗床准备、整地作畦、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期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在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该技术可使水稻提早3-5天成熟,秧苗节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增产稻谷10%-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