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OS1-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及SPAD-501型手持叶绿素计,对水分胁迫下不同春小麦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水分胁迫下各小麦产量进行了测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参试的8个小麦品种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光量子产额减少、可变荧光产量(Fv值)下降,小麦叶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值)均降低,但不同品种降幅大小不同;对水分胁迫下8个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次适宜时较大;当水分进一步亏缺时,根系生长受阻,其生物量下降。水肥条件对小麦成穗率及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籽粒产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差异;千粒重受水肥条件影响不大。适宜的水肥条件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利于植株的协调生长;而当水分供应不足时,根系与地上部分存在对养分和光合产物的竞争,根系成为光合产物的优势库,根系养分含量增加,根/冠亦增大。当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根系及茎秆中的养分向穗粒部运输受阻,养分相对积累在根系和茎秆中。  相似文献   

3.
以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指标,利用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模拟太行山山前平原雨养旱作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近30 a产量变化,分析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APSIM模型对模拟雨养条件下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玉米产量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51.2%,易受降雨因素影响;小麦产量波动相对较为稳定,变异系数为26.4%。干旱指数与作物产量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小麦产量与SPEI-3-Apr相关系数达0.79,玉米产量与SPEI-3-Sep相关系数达0.88,适宜干湿状态在0~2之间;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61.8%的小麦产量变异和87.7%的玉米产量变异。研究表明,SPEI-3-Apr、SPEI-3-Sep可分别作为该地区雨养农田小麦、玉米产量的估计指标。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丘陵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豫西黄土丘陵区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1)施氮和施磷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株高,穗长,单株干重、穗粒数和穗粒重、施磷还可显著提高单株成穗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施氮显著降低小麦的经济系数。(2)施肥可改善小麦的单株性状发育,耗水增加,但氮肥肥效主要表现在拔节以前,而磷肥肥效主要表现在拔节以后。(3)施肥对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WUE;灌浆期干旱是导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小麦主产区赤霉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该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Y=-52648+0495x1+0278x2+0101x3±09711,方程的历史回拟率为875%。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获得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小麦产量的相关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中感型品种(龙麦19):YMS=0024+0781x±6124,中抗型品种(龙87-7953):YMR=-0033+0679x±7502。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1和09847。历史拟合率为889%和857%。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小麦感染白粉病后,病害严重度和冠层光谱与产量、产量因子及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采用不同用量的药剂控制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于灌浆期对不同严重度小麦冠层进行高光谱测量,并对产量、产量因子及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主要是通过降低千粒重导致产量损失,同时病害对小麦品质因子蛋白质含量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各期病情中以抽穗期病情与产量、蛋白质含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6和-0.7939,扬花期病情则与千粒重相关性最高.灌浆期的光谱参数与产量、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差异植被指数(DVI)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R760-850)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因此分别建立了基于DVI和R760-850的产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水肥对春小麦产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2年春小麦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了水肥对其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水肥对春小麦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和交互效应,在试验范围内平均水分主效应〉平均肥力主效应,春小麦水肥效应函数为一报酬递减函数,生产中存在不同水分年型下有其施肥的上限,当地最高产量为4670.0kg/hm^2,尽管水肥都具有增产效果,但水分增产力随含水量提高而降低,肥料的增加而提高,肥力的增产作用随水分的提高而提高,肥料的增加而减小,水  相似文献   

8.
水分是影响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以中国西北半干旱区田间试验为基础,收集长期观测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春小麦产量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春小麦水分限制特征和调控机制。研究表明:半干旱区常规管理水平下,雨养春小麦产量与水分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然而播前土壤储水影响生育期降水与春小麦产量间的关系,不同播前土壤储水条件下,每增加1 mm降水量,春小麦产量的增加量分别为21.3 kg·hm-2和16.8 kg·hm-2。生育期大气干湿条件(潜在蒸发量与降水的差值)对播前土壤储水与春小麦产量间的关系也有影响,其中大气较为干燥时(潜在蒸发量与降水的差值大于425 mm),产量与土壤水分间关系斜率为22.9 kg·hm-2·mm-1,大气较为湿润时(潜在蒸发量与降水的差值小于425 mm),斜率为20.1 kg·hm-2·mm-1。相较生育期降水,播前土壤储水对春小麦产量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半干旱雨养春小麦的气候年型由播前土壤储水和生育期大气干湿条件共同决定。增加播前土壤水分储量、在生育期的特定阶段灌溉均会改变小麦耗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发生变化。大气干湿条件和灌溉条件共同导致中国西北不同地区春小麦边界函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地区春麦高产优质栽培因子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柴达木地区以春小麦甘春20号为对象研究了播种量、施氮量、施磷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春小麦甘春20号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与播种量、施氮、磷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施氮量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影响最大,播种量次之、施磷量最小。该地区甘春20号小麦栽培因子最优组合为播种量404.5 kg/hm2、施氮量(纯氮)240 kg/hm2、施磷量(P2O5)195 kg/hm2。建议当地降低播种量,增加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土柱栽培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深层次(20cm ̄40cm)施肥,可增加中、下层根量及所占比例数,增加千粒重,稳定穗数和穗数,使籽粒产量中来自花后光合器官输送的比例增加,从而使产量提高,而对照(0cm ̄20cm)施肥则与此相反,由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早适施肥深度应在20cm ̄40cm,并可获得高产高效的结果,所以在旱地麦田应提倡分层深(20cm ̄40cm)施肥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灌水梯度下,研究了少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高效节水间作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46~1.56,间作优势明显;高灌水平与低、中灌水平相比,少耕留茬间作及传统间作中,玉米组分经济产量平均提高44.4%和9.31%,小麦组分经济产量平均提高10.22%和2.36%;少耕留茬显著提高了小麦间作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0~12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少耕留茬、间作及灌水量均是影响小麦、玉米耗水量的主导因子,将少耕留茬集成于间作,并结合中灌水处理,为提高小麦、玉米WUE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覆膜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旨在探讨西北旱区覆膜沟灌条件下番茄的水肥调控模式,以达到节水、增产、高效与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85%对照灌水量处理(CK)对番茄 市场产量(≥60 g)无显著影响,而65%和45%对照灌水量处理则减产明显;采用3/4当地施肥量(CK)处理对番茄总产量与市场产量影响不显著;减少灌水量处理显著增加番茄的果色指数与硬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施氮量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减少施氮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番茄维生素C含量随灌水量与施肥量的降低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本研究认为采用416.76 mm(85%CK)灌水量及117.6 kg·hm-2(3/4CK)纯氮施用量,为西北旱区覆膜沟灌种植条件下适宜的水肥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层厚度条件下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不同土层厚度条件下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层厚有利于旱地小麦根系生长,根系分布于表层的比例少;土层愈薄,籽粒产量中来自开花前贮藏器官物质运转的量所占的比例就愈高,产量愈低。由于处理3(160 cm)与处理4(对照,200 cm)差异不显著,处理1(80 cm)、2(120 cm)与处理4(对照)差异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的土层厚度下限指标应在160cm左右,并可据此制定管理方案,以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降水与土壤肥力对海原小麦产量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与土壤瘠薄是宁南山区旱作农业的两大重要限制因子,通过“旱”与“薄”对产量的效应研究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正常年从降水量180mm~200mm其降水生产潜势主1674.0kg/hm^2~1860.4kg/hm^2,比实际产量高出一倍左右,土壤养份提供产量在500kg/hm^2~750kg/hm^2,正常年份要实现小麦1050kg/hm^2(丰收年)的产量,由于受降雨特点影响,存在35.8mm耗水  相似文献   

15.
模拟不同降水类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旱地冬小麦品种“郑旱1号”为材料,研究了模拟豫西旱地9种降水类型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三个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底墒水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生育期降水的作用。提示旱地小麦蓄足底墒,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豫西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及其与氮肥配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豫植孟津县旱农褐土丘陵区,进行了小麦施用钾肥及其与氮肥配施的研究,结果表明,钾肥施用明显的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但不同年份,不同肥力的土壤,其效果不一,干旱年份优于正常年份;中高肥力地优于低肥地。钾肥与氮肥配合利用,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二者适宜的配合比例,中高肥力地应为(K:N)0.86:1,低肥地为0.62:1。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本试验中的各水稻品种(系)在不同地点种植,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垦稻08-924产量最稳定;850农场和军川农场较适合水稻进行区试试验;二次枝梗数和穗长除与结实率、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穗数达显著正相关外,与其它性状均未达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春小麦黑胚发生与产量及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多点分析春小麦加工品质、产量表现和小麦黑胚发生的特点,发现干旱区春小麦黑胚发生率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结果不同,同时小麦的籽粒加工品质和产量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低温、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小麦黑胚病的发生,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但这种环境条件不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黑胚率高的小麦千粒重和容重较高,降落数值较小,发芽的可能性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面团流变学特性较差,小麦总体加工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及其与不同作物秸秆配施对冬小麦生物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共8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尿素(100%U,150 mg·kg-1)、尿素+大豆秸秆(UB)、尿素+玉米秸秆(UM)、120%尿素+玉米秸秆(120%UM)、110%尿素+大豆秸秆+玉米秸秆(110%UBM)、100%尿素+大豆秸秆+玉米秸秆(100%UBM)和80%尿素+大豆秸秆+玉米秸秆(80%UBM),其中玉米秸秆及大豆秸秆的用量均为2 g·kg-1。结果表明,在返青期,U处理小麦生物量显著高于尿素与秸秆配施各处理。收获期,尿素用量相同的处理相比,秸秆与尿素配施处理的小麦生物量均高于U处理,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UM和UBM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U处理;降低氮肥用量(80%UBM)小麦籽粒产量与U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尿素与一种秸秆配施处理小麦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单施尿素处理和尿素与两种秸秆配施处理。说明尿素配施秸秆有利于提高小麦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燕麦孢囊线虫对山东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估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对小麦产量损失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不同初始接种密度下对山东省小麦主栽品种的为害损失。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燕麦孢囊线虫为害小麦,影响小麦农艺性状,每克土壤中初始接种卵量为5~30个时,小麦叶绿素含量、根干重、茎干重、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与未接种线虫处理的小麦相比分别降低了10.89%~34.46%、30.65%~73.95%、13.93%~58.68%、30.48%~53.33%、3.97%~36.93%、-3.73%~1.28%、-0.72%~35.08%;而在田间肥水充足条件下,燕麦孢囊线虫对小麦的各项产量指标无显著影响;繁殖系数与线虫初始密度呈负相关。试验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发生对小麦产量存在潜在威胁,在制定防治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水肥条件,重视对中低产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