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松林遭小蠹虫危害以后,常由于林分抵御功能的不同而形成区域性的蠢害林分系统,即在"虫群区域"内存在着"衰退"和"发展"两种林分演变过程,若按"演变属性"来分析,则看到蓄积量下降、蓄积量停滞、蓄积量上升等3种林分演变过程是蠹害林分系统的普遍性特征,前2种属于"衰退状态",后1种属于"发展状态"。对3个蠢害林分系统的"演变属性"用二项分布P(衰退概率)+Q(发展概率)=1来描述,那么二项式(P+Q)3方程中的系数1、3、3、1成为系统中不同"演变属性"的概率论判断。由人为因素、虫群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发展"当然是随机的,但从分析中看到人的正、反两面行为都会引起林分与虫群相互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随机分布,遵循“概率对称性”的描述。而林分产生的株数递减率和蓄积量递增率则遵循“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描述。这就是云南松林分系统存在与演化的两种概率现象。由“对称性概率”描述的林分系统结构状态中产生“非对称性转移概率”,所造成的各种林分结构仍然遵循“对称性概率”的描述,由此可见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演变,可以归结为“对称性概率”与“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交替变换,因此能用内部时间刻划的“立木度/蓄积度”序列及其对应的“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序列,描述各种林分结构的连续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林分系统的存在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云南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随机分布,遵循“概率对称性”的描述。而林分产生的株数递减率和蓄积量递增率则遵循“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描述。这就是云南松林分系统存在与演化的两种概率现象。由“对称性概率”描述的林分系统结构状态中产生“非对和性转移概率”,所造成的各种林分结构仍然遵循“对称性概率”的描述,由此可见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演变,可以归结为“对称性概率”和“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交替交变,因此能用内部时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林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永祥  战铁铮 《林业科学》1991,27(3):199-209
优良木成长壮大不断分化,被压木衰退消亡是云南松林分系统演变的两个方面。由优良木组成的上层林冠和被压木组成的下层林冠,是云南松林分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饱和林分系统内,占据上层林冠的优良木子系统每年分化为被压木的数量,与处于下层林冠的被压木子系统的死亡量相协调,以保持饱和林分系统结构,保持优良木株数占30—40%,蓄积量占60—70%。在饱和林分系统内间伐Ⅲ、Ⅳ、Ⅴ级木,则使优良木的生产量上升,同时使被压木的死亡量下降,直至林分回归于饱和林分系统结构。优良木子系统随全林分系统的演变,因林分系统密度而异,是生境、年龄、密度相互制约所表现的数量集合,都按照幂函数曲线轨迹演变,其曲线系数“A”随密度下降而上升,“B”值则随密度下降而减小。依照云南松林分系统的演变规律,对预测优良木保留量和确定间伐强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表现为:在该系统的生态阈限内蕴藏着“能量流”和“物质流”,它支持着林分系统的存在和演变。若按Ⅰ、Ⅱ、Ⅲ、Ⅳ、Ⅴ种地位级统计林分“点”的分布频率,则表现出Ⅲ地位级上的林分“点”最多,Ⅰ和Ⅴ地位级出现的林分“点”都少,此反映了林分系统的“静态”特征;可用y=AD-±B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的许多条由T(D-):3、4、5….32刻画的“座标序列”,来判断华山松林分系统由初始林分成为过熟林分的“演变动态”。其每条“座标序列”都处在不同的地位级上。因此该林分系统是由不同地位级的“座标序列”组成的。经调查林分材料验证:“座标序列”在林分系统中最可能出现的分布方式是“均等分布”。由此可见,若要更真实地反映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结构状态和状态转移概率,则需导算出更多的“座标序列”,它应涵盖所有华山松林分的地位级。  相似文献   

6.
论单层同龄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分系统的演变,必定是通过净生长量和死亡量的涨落,改变旧的(株数-蓄积量)结构,形成新的转化功能,再发生新的涨落,策动着将来的(株数-蓄积量)演变,这种生长运动导致林分的进化、发展,维持着非平衡态结构的稳定、有序。林分系统的时、空演变是多样化的,而坐标上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既表现了林分结构的变化,又反映着能量演变的频率和动量产生的波长,说明演变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包括:(1)蠹害林分受害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汪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林分系统分布于北纬23°~29°、东经98°30′~106°、海拔高度为1 200~2 800 m的区域,面积约500万hm2,这一地理区域是由多种树种组成林分系统的生态区域。在诠释此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生长过程的前提下,引入了“耗散结构的进化观念”对本区域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结构状态和演变动态进行了研究,导算出在8种地位级上发生的131条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坐标序列”,表明其结构具有“对称分布”的特征,揭示了云南松林分系统与其生态阈限环境相互平衡的特性。并论述了云南松林分系统在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过程中都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转化,而由其产生的净生长量和死亡量是一种促成林分系统进化的理念,以此表明可用内部时间T(D-):3、4、5……32所刻画的131条“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过程,来反映云南松林分系统的演变动态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9.
天然森林中包含着多种类型的林分类型,各个林分系统具有自然历史确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外界的“能量流”和“物质流”都呈非均匀分布状态,因此造成林分系统“结构状态”和“演变动态”的多样性。林分系统中的各个林分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转换的规律相似,林分内部的“优胜劣汰”规律也相似。因此可用“内部时间T(D)”:3、4、5……32所刻画的“立木度/蓄积度”序列和“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序列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林分从幼林到过熟林的演变过程,这就是林分系统的“周期行为”。进入过熟林分以后,林分平均直径“D”的变化无规律性,但过熟林分仍然通过“新生林木更替衰老林木”而向前演变发展,这种“非周期行为”表达了林分系统“从存在到演化”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10.
优良木(Ⅰ、Ⅱ、Ⅲ级木)的成长和分化,被压木(Ⅳ、Ⅴ级木)的衰退和死亡,是思茅松林分演变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方面。林分平均直径的变化与“内部时间(T=D)”有关系。由“内部时间(T=D)”刻划的“立木度/蓄积度”序列,与由“内部时间(T=D)”刻划的“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序列的相互关联关系,反映出林分结构状态的演变。在8、16、32这几个临界时刻,“立木度/蓄积度”的数值都趋近10,这是思茅松林分演变的3个周期,对应着周期性的转移概率序列。用在判断林分生长、预测林分演变过程、确定林分间伐强度等方面都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思茅松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思茅松林分系统在地球上形成确定的地理分布区域, 其包含幼林、中林、成熟林、过熟林等许多林分,在各地位级上形成“正态分布”, 表达了林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状态。外界环境是非均匀分布的“能量”和“物质”、即多样性的“立地环境”。因此思茅松的不同地位级、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许多林分, 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的规律都表现为由幼林走向过熟林的多种“坐标序列”, 每一条“坐标序列”产生的净生长量, 都大于耗散掉的死亡量。不同“立地环境”、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 由初始郁闭走向过熟林分的演变过程,都可以用y=A D±B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它揭示出林分系统的“周期行为”; 进入过熟林分以后, 林分结构变为多个“世代”组成的“异龄林分结构”, 而各个“世代”发生的“株数递减/蓄积量递增”过程都不同。“世代更迭”的行为不遵守“时间倍增”规律, 而是更为复杂的自组织行为, 因此称为“非周期行为”。“周期行为”趋向复杂的“非周期行为”是一条演化通路, 表达出思茅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物质流”。这种“物质流”必定是与外界环境的“能量流”进行能量、物质交换所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问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研究,采用聚集信息素诱集法、有效虫口基数法、云南松物候观测法进行发生期及发生量中短期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计算机测报模型。确定蠹害林分内平均受害梢率4.7%,平均受害株率5.1%,平均枯死率0.5%为蠹害林分的防治指标临界值,在此指标下,可以不进行防治;根据发生量测报方法及防治指标在小蠹发生区进行多点测报即可确定小蠹发生区、发生范围及面积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饵木、活立木林间引诱松小蠹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下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中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下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5.
抚顺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落叶松八齿小蠹属于次期害虫,即在伐倒木、生长衰弱木和砧死木上产卵、繁殖、为害。由于抚顺地区2000-2001两年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的落叶松林林被旱死,给落叶松八齿小蠹的猖獗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其传播、蔓延和为害,我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对该虫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林业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主要是:抓好天然林保护、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城乡绿化一体化,城市林业生态保护圈和低产林改造等五大工程建设。努力建设工业用材林5.3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4万公顷,油茶林3.3万公顷,楠竹林2.7万公顷,林果林药花卉苗木1.3万公顷。通过采取改革管理模式、改变林种结构、改造林分质量、改进造林方式等措施,实现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活立木蓄积量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5%。 第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国务院国发明电8号“通知”指出:“决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确定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为:平均虫孔数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0.52%,平均株枯梢率4.74%,有虫株率5.14%。确定昆明地区方旺林场的经济阈值为0.2151虫孔/株;并制订了适合于基层林区的多个动态经济阈值。当虫孔密度达到0.3338×CC÷(Y×EC×P),对应的林木平均枯死率为0.389+0.3667×CC÷(Y×EC×P)、平均株枯梢率为5.5398+1.1301×CC÷(Y×EC×P)、平均有虫株率为1.63+14.4821×CC÷(Y×EC×P)时,防治投入与挽回经济损失相等,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论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经营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以往对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2.森林更新的连续性和严格的条件性;3.林分系统的异龄性及利用的多次性;4.林分系统各层次的整体性及生态功能的互补性等4方面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的稳定性;林分系统结构规律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林分系统再生的条件性以及林分系统生态功能和采伐利用特性,为亚高山针叶林科学经营利用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进而提出以森林培育周期为时段,以林分系统为单元,包括良种选育及基地建设、壮苗培育、人工更新及造林、幼林抚育、中间利用及林分系统年龄结构调整、合理采伐利用及林分系统效益监测和评价等系统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经营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信丰县金鸡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马尾松林3森林类型进行了研究。表明,3种森林类型下木层组成结构次生常绿阔叶林最复杂、杉木人工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简单、下木层植物种类分别为78种、46种和28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亲性指数分别为4.1-4.9,1.4-4.1和0.7-1.9;林分蓄积量杉木人工林最高、次生常绿阔叶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一次生绿阔叶要高于杉木人林;枯落  相似文献   

20.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11月蛀梢,11~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14d,集中扬飞3~4d,扬飞期对防治成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