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气候、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性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从二龄期起,就有曲霉病发生,三、四龄期,全县有40%的蚕户饲养的秋蚕程度不同地发生以白僵、黑尾为主的真菌病。给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僵病的危害,减轻因家蚕僵病发生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 2003年我镇中秋蚕发种18696张,生产中由于受到气候、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性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从2龄期起,部分蚕农饲养的中秋蚕发生曲霉病3、4龄期全镇有40%的蚕户饲养的中秋蚕程度不同地发生以白僵、绿僵为主的真菌病。我们针对发病原因,及时采取防治对策,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扩散蔓延,中秋蚕产量仍取得张产35kg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96-97,10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家蚕白僵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在每季蚕期均有发生。为了加强对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高养蚕经济效益。86年夏秋蚕期我们采用多菌灵对家蚕白僵病进行了防治试验。供试药品为25%多菌灵可湿性杀菌剂(江苏镇江农药厂生产)。夏蚕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3·秋_3×苏_4,中秋蚕期为75新×7532。白僵菌种收贮自上期蚕五龄后期发病的白僵蚕,装在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蚕药克僵一号和克氯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垂钦  梁明芝 《蚕业科学》1990,16(3):135-139
用克僵一号50倍液微量喷雾进行蚕体消毒、100倍液喷于桑叶给家蚕添食.对家蚕白僵病、绿僵病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克氯素是克僵一号和氯霉素的复方制剂,可同时防治白僵病等真菌性病害和败血症等细菌性病害.克僵一号和克氯素对家蚕生理和丝质基本上无影响.农村应用试验结果证明,防病效果明显.增产蚕茧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表皮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蚕死后,蚕体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之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家蚕处于多湿、多雨的环境中,容易被传染白僵病。1998年和1999年秋天我校实习场在饲养秋蚕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2000年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该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9.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家蚕真菌病是由于病原真菌经皮肤侵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真菌病一般在多湿地区、多湿季节发生较多。家蚕真菌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蚕发病死亡后尸体硬化,因而习惯上将该类真菌病称为僵病或硬化病,在僵病蚕硬化的尸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长出各种颜色的分生孢子,最后被覆成白色、黄色、绿色、灰色、黑色、红(赤)色等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11.
罗平 《广西蚕业》2003,40(2):54-54
时下,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养蚕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较多,并有蔓延趋势,对农民养蚕增收影响很大,白僵病如何被传染和怎样防治?是蚕农常咨询的问题。 家蚕白僵病是由真菌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桑叶或蚕体上。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发芽并侵入蚕体寄生、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引起蚕儿发病。蚕死后,随着体内寄生菌的增殖逐渐变硬,再过1~2天后,尸体被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所覆盖。孢子通过风力扩散到环境中,继续传染。因此,养蚕发生此病,如处理不好,很难控制。其预防措施为:一、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12.
毕凤银  周全宽  童永红  余永福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47-49
白僵病是荣县常见的一种蚕病,每年都有发生,但真正成灾的时候不多。一般是部分镇街的一些村社在正秋或晚秋季危害严重。荣县曾经出现过一些养蚕户几乎年年都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似乎白僵菌难以杀灭一样。事实上,这些养蚕户频繁暴发白僵病,主要原因是消毒不彻底。  相似文献   

13.
<正> 1980年秋蚕雨水多气温比较低,有利于家蚕真菌病的发生,本省各蚕区除了普遍发生白僵病外,还发现有黄僵、绿僵、灰僵和酵菌病。其中酵菌病我国最早报导于1957年,病原是Rhodotorula bombycis,其分类地位属于囊菌纲,原生囊菌目、酵菌科、红酵菌属,(姜白名1957)。  相似文献   

14.
金坛市秋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秋季,金坛地区的蚕农遭遇了白僵病的严重爆发,从蚕儿二眠时,就发现蚕座中有蚕僵在蚕座中,蚕技员经综合分析后认为,是由于桑叶上野外昆虫尸体上带有白僵病病菌发生交叉传染,从而导致全市白僵病的大面积爆发。  相似文献   

15.
市售灭蚕病为蚕用粉型消毒剂。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蚕座消毒时,将灭蚕病粉剂改作水剂使用,对预防家蚕病毒病、细菌病以及僵病的传播与发生,其作用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 绿僵病是秋、晚秋蚕容易发生的病害,在低温多湿时尤为严重,一般以小蚕感染、三龄以后发病为多。生产上采用各种防僵粉来预防僵病,曾取得显著效果。但可否采用添食服药的途径,控制已经进入蚕体的僵菌的繁殖,使僵病得到治疗而减少损失,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浦月霞 《广西蚕业》2005,42(2):20-22
白僵病是广西蚕区经常发生的蚕病,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本从多方面分析了白僵病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会出现僵化现象,很难腐败,因此,真菌病又叫硬化病或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赤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曲霉病和绿僵病。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病原(Nosemabombycis)通过蚕儿食下传染而引发的传染性蚕病.该病具有胚种传染性,致病力强,对蚕业生产威胁很大,长期以来,一直为各级政府和蚕业管理部门所重视,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动物检疫所把蚕微粒子病列为《动物检疫》项目.但近10年来,该病在我国各蚕区又有发生,并呈发展、蔓延之势,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控制的办法.本文试从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历史对其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些探讨,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中秋蚕大面积蚕病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在嘉兴市的中秋蚕生产上连续发生了较大面积的蚕病为害,其中2001年秀洲区的新塍,2002年的海宁市盐官、周王庙和长安镇,以及我县的主要蚕区,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病害。蚕病发生的时期大都在4~5龄期。有的甚至蚕期生长良好,一上蔟后大量发生,如我县当年中秋蚕上蔟后发病蚕头数占上蔟总头数的15%。损失惨重。蚕病大都为病毒病,同时伴有细菌性肠道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