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废弃地改造与复建是现代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以新乡凤凰山废弃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研究内容,用SWOT方法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凤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初步景观规划,根据不同特色将项目区规划为11个分区,同时提出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进行生态恢复。为其他地区的废弃地景观保护与复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凤凰山现状及城市绿地发展需要,应用园林与生态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以延安特有的红色文化为指导,对凤凰山城市山地公园进行分区规划布局研究。根据研究地块现状及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生态治理区、景观建设区、观光游览区、科普自然教育区、休闲游憩区5个区域。在文化造园、系统保护、因地制宜、功能多样的基础上,力求将凤凰山城市山地公园打造成为具有延安特色的绿色景观窗口与城市绿肺。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经营冀北山地不同季相的华北落叶松生态景观林,运用美景度评价法探究抚育间伐对夏、秋、冬3个季节的华北落叶松林景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秋季林分密度在350~5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大;冬季林分密度在650~8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大;3个季节林分密度都是在950~1 1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小。通过多元数量化模型Ⅰ建立各季节景观要素与美景度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可知,夏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分密度、林下层高度、枝下高;秋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分密度、树干形态、树冠形态、草本盖度;冬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内透视距离、枝下高、树高。综合夏、秋、冬3个季节景观要素对美景度值的影响可知,林分密度较小、树干通直、树冠圆满、林下草本盖度大于90%、林下层高度大于25cm、枝下高在6m左右时,森林景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改造与景观设计的阐述,分析探讨了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改造设计原理和景观布局。公园改造和扩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凤凰山山体自然景观,形成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市中心区综合性公园。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屏嶂森林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树种生物学特性,选择、组合配置造林树种,采用科学造林和保持现有绿化环境逐渐过渡的方法,把目前树种相对单一、结构简单、景观单调的马占相思林、桉树林改造为具有多树种、多景观色彩、多功能的与现有树种阔叶混交的林分,达到优化大屏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社会日益繁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防止掠夺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凤凰山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提出了将保护自然环境、人、景观和谐发展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思路.力争在整个山庄的规划建设中,实现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森林景观的空间组成、分布等特征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并以此为海口市优化林分结构,保护林地资源等方面提供参考。以海口市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量化林分碳密度与景观格局指数并以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反映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口市热带林面积比重较大,且人为经营活动较强,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某一林分类型的空间配置较好,分布较聚集,不被其他地类分割时,其碳密度往往也较高。通过对海口市林分碳密度和森林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研究,发现其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耦合协调度状况总体上并不良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为居民小区景观林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内14个居民小区为研究样地,以150个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平均胸径、林下灌草覆盖度等17个指标构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特征指数,建立林内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主要取决于林木个体大小指数、景观色彩指数、景观垂直结构指数、景观近自然指数、林木个体空间指数和景观林木密度指数等林内景观特征指数。清晰的树木冠形和干形、整齐的林相、强烈的林分色彩对比、高比例的多季相树种和较高的林分自然程度均有利于提升林内景观质量。以林内景观美景度为因变量,林内景观特征指数为自变量建立美景度与林内景观质量指数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型拟合度较好,适用于居民小区四季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科学地营建高质量的居民小区景观林过程中,应注重彩色植物和多季相树种的使用。增加景观林的层次丰富性,通过控制密度和树种组成营建近自然的林分是建设高质量居民小区景观林。  相似文献   

9.
森林旅游与景观保护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一直为专家们所重视。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充分地发挥森林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并达到长久利用的目的。因此本文对游赏系统、景观序列、景观保护、给排水几个方面提出总体规划目标,以期更好地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和实现景观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探究了不同土壤条件下景观复杂性和林分因素对杨树腐烂病的影响机制,为合理配置景观格局从而有效控制杨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杨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调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和玛纳斯县两种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下杨树腐烂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建立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s),以年份为随机效应,在景观尺度上分析景观复杂性和林分因素对杨树腐烂病的发生影响。结果黑杨和新疆杨腐烂病的发生与林分密度和害虫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杨腐烂病与第一活枝高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杨树的腐烂病的发生与非杨树寄主的比例,以及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腐烂病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相关性,同一景观结构中,克拉玛依的病害发病率高于玛纳斯,而且同一土壤条件下,简单景观中腐烂病的发病率高于复杂景观。结论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样地管理和在景观尺度上增强树木抗性来降低杨树腐烂病的发病率,从而为森林有害生物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造林规划中要考虑周边的景观结构特征对有害生物的潜在影响。同时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长期有效地监管景观特征对杨树腐烂病的影响,可以达到改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尤溪县汤川大峡谷田园景观植物改造进行了探讨,景区核心区除了需要自然景观的"奇、险、雄、古、幽"之外,还应对景区周围村庄的溪流、水库,山峰、道路、农田进行植物改造,合理选择园林绿化树种、花灌木及草本植物,通过科学的规划,统一种植管理等措施,达到与景区休闲度假相适应的田园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2.
森林经营模式当前主流的当属优化林分空间结构的作法。最普遍用到的林分改造则是通过林学措施,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分,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这一模式技术体系比较完善,在景观层次上能保持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在林分层次上则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可操作性极强,具有创新性,在生产上比较好推广。  相似文献   

13.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美景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5个典型林分为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间美景度的差异,建立了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间伐尤其是强度间伐能大幅提高各林分美景度;林分密度、胸径、郁闭度等是影响该地区林内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较好的通透性、较大的平均胸径及树高有利于提高林分美景度,而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进行生态风景林构建时应注意协调抚育措施对各林分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是影响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从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变化特点角度,对北京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林内景观画面的色彩斑块结构特点解析,研究了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变化对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斑块分裂指数(SPI)有显著影响,SPI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灌草盖度对聚集度指数(AI)、景观形状指数(LSI)有显著影响,随灌草盖度增大两个指数均增大;树干形态对辛普森均匀度指数(SIEI)有极显著影响,对LSI有显著影响,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林分密度与灌草盖度的交互作用对LSI、SPI、SIEI有显著影响,3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LSI、SIEI有显著影响,两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灌草盖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SIEI有显著影响,SIEI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结论林分密度、灌草盖度、树干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林内景观指数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引起视域内斑块数量以及形状的改变从而引起斑块指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其景观质量也备受关注,林内景观质量受美学质量和林分结构质量共同影响。综合考虑美学质量与林分结构质量,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进行林内景观质量分级。通过相关分析筛选与林内美景度显著相关的林分结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构建美景度模型,使用TOPSIS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林内景观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显示:①平均胸径、林分密度、平均枝下高、灌木盖度、透视距离、郁闭度、径高比与美景度呈显著相关(P < 0.05),林下有效空间与美景度呈极显著相关(P < 0.01);②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林分结构与美景度间的关系;③将山区侧柏人工林分为高质(Ⅰ级)、中等(Ⅱ级)、低质(Ⅲ级)3个等级,选择在各等级间差异显著的平均胸径、林分密度、平均枝下高、径高比、林下有效空间指标作为划分等级的主要参考依据。林内景观质量等级较高的林地,树木粗壮且长势较好,林分密度不宜过大,枝下高较高且林下灌木较低矮,具有一定的林下空间,林内可进入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与色彩斑块间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色彩是森林景观中最易影响感官的信息要素,也是衡量景观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旨在通过林分结构与色彩斑块的耦合关系,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林分结构因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程度,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研究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 4个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林内空间因子>植被生长因子>林木高度因子>林内竞争因子。(2)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度为0.6,属弱协调程度。其中,相关关系耦合度较大的指标包括:林内空间因子与色彩最大斑块比例(LPI)和斑块色彩多样性(SHDI)、植被生长因子与色彩斑块分离度(SPL)和色彩对比度(CPC)、林木高度因子与SHDI、SPL和CPC、林内竞争因子与色彩斑块亮度(CPB)。(3)植被生长仅在中低水平上对LPI有显著影响;林下相对高度仅在较高水平时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而林内竞争程度在中低水平上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在较高水平上对SPL有显著影响。结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色彩斑块与林分结构属中等关联程度,林分结构因子对色彩斑块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林分结构因子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同一林分结构因子在不同水平上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以及对色彩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两者间存在相对复杂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中开 《农林科学实验》2014,(4):175-177,182
通过绿化规划,把近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永定“土楼沟”景观中心,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提出了“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绿化规划思路,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和美化相统一的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达到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和提高村庄绿化品味的目标,把南江村打造成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林分作为研究对象,以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图形为基础数据资料,选择林分生长模型,运用ScanIn地图矢量化软件系统进行专业的矢量化,借助于GIS相关软件建立属性数据库与图形数据库并运用ID连接,用二次开发语言VB编程开发功能,形成林分经营管理空间数据库,力求实现计算机分析、预测功能的更准确、更切实、更科学。同时,将此思路付诸于现实林分管理中,为科学地管理森林、经营森林、规划森林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任贵军 《乡村科技》2020,(6):72-72,77
辽西地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以湿润为主的气候类型向以干燥为主的气候类型的过渡地带。当地自然植被较少,榆树刺槐混交林为萌生,通过对混交林林分结构的调查,掌握林分的形成机理、群落特征,达到对刺槐萌生林科学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凤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凤城市东南,区划面积2600 hm2。区内既有长白区系代表植物,也有华北区系代表植物。有高等植物114科461属102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0余种,省级保护植物13种,辽宁新记录种7种。通过实地调查,对辽宁凤凰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变,特色植被类型多样,珍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多样,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存在着森林景观较为单调、行道树缺乏等问题,风景旅游区内的部分森林植被及珍惜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对该区园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珍稀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