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的成就光辉的篇章邵飞舟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旗。解放初有林面积只有3万公顷,而风蚀沙化面积却占全旗总面积的74%。大地没有绿色,生态失去了平衡,自然灾害频繁。流沙吞没农田、毁坏牧场、阻断交通,大量农牧民被迫迁移,形成所谓“沙进人退”的局面。党的...  相似文献   

2.
从沙逼人退到人定胜天——记战斗在防治荒漠化前沿的乌审旗人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占毛乌素总面积的29%。在116.4万hm2土地上,风蚀沙化面积占到95%,强度沙化面积达40%。风大沙多,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省多年来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以三北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2019年沙化土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分别减少151万亩、288万亩,降幅分别为18%、28%。  相似文献   

4.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乌审旗几十年来治沙理念和模式转变、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鄂尔多斯境内有个地方叫乌审旗。从前,乌审旗是林草丰茂之地,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土地沙化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乌审旗依偎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在它116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强度沙化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9189平方公里。面对严酷的现实,饱经沙患的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决定“让绿色在沙地安家,让生命充满绿色,”开始了向大漠铺绿的拼搏。一乌审旗从2000年起被国家列入黄河中游地区沙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旗县,三年来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2万亩,工程先后涉及13个苏木乡镇、76个嘎查、7500个农牧户、农牧业人口28500人。旗林…  相似文献   

6.
<正>毛乌素沙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等7个旗区境内,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鄂尔多斯市用60多年时间,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走上了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7.
乌审旗将绿化放在达小康战略的首位包国权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总土地面积1740万亩,各类沙化面积171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7.9%,风沙危害严重,环境十分恶劣。针对这种情况,该旗在制定全旗达小康实施方案时,立足旗情,首先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乌审旗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全旗各类风蚀沙化土地占总面积的94.8%,长期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78年,乌审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旗县。他们从最初的“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草库伦、小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小农牧机具、小经济林种植)到沙区小经济圈开发,积极探索防治、沙治之路。“八五”期间,将主攻方向转向远沙、  相似文献   

9.
人与沙的抗争──乌盟实施“进一退二还三”建设畜牧业大盟的发展战略戴荣强乌兰察布盟辖4旗5县2市,总人口272.3万,总土地面积8305.5万亩,其中风蚀沙化面积3720.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3955.2万亩。天然草场面积5152.5万亩,其中退化学场...  相似文献   

10.
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审旗地处毛鸟素沙地的腹部,历史上曾经是一块林草丰茂之地。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旗土地风蚀沙化程度逐年加剧,全旗强度沙化面积为465万亩,到70年代中期达到540万亩,至80年代初扩展到7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全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面积草场农田被流沙埋没,许多村庄、房屋被流沙吞噬,道路常常受阻中断。  相似文献   

11.
翁牛特是蒙语,译为“诸王会盟之地”. 镜头聚焦科尔沁沙地西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这是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全国治沙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县.翁牛特旗沙地面积727.4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40.8%、赤峰市沙地面积的25.5%、整个科尔沁沙地面积的9.7%.人们说,赤峰境内翁牛特旗沙地有“四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 为生存,翁牛特旗人与沙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防沙治沙活动.翁牛特旗林业局治沙站原站长张国民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国家投入少,老百姓小打小闹,前边治理一块,后面又沙化一片,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快,如此下来,效果并不明显.他还记得小时候常挂嘴边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鸭子上了房,白天点着灯……”  相似文献   

12.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程度指数最高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有8个苏木、乡、镇,5个国有农牧场地处风沙区内,沙区人口约14万人。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道路,成为翁旗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3.
我区每年沙化面积约为550万亩,近年来全年植树造林数字尽管大于沙化面积,但防风固沙林林种仅占15%左右,况且也不能完全成活和保存下来,单靠植树造林来治理沙化显然是“绿化赶不上沙化”的。从沙化的原因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为的因素,特别是滥垦、滥牧及滥砍乱伐造成的。因此,沙化的防治应该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防沙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科研部门对于沙化起因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沙质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的同时,也就是沙化发生的开始,当人们用肉眼观察到沙化景观的时候,那时沙化早已经形成了。俗话说:“寸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防沙治沙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改变“沙进人退”,实现“绿进沙退”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科学推进沙化土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及适度发展绿色沙产业等对策,以期为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谈乌审旗的深沙治理马世瑞在毛乌素沙地中,有一些远离人烟的高大流动沙丘群,呈沙丘链或格状沙垄,当地群众称之为“深沙”。其特征是:沙丘高度平均在10米以上,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高大沙丘基本无灌草分布,仅有少量的短命植物生长,植被盖度不足10%;基本...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群众运动,并且在局部地区取得了可喜成效。尤其是榆林地区,由过去的“沙进人退”,治理到了今天的“人进沙退”。到1978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不足14%,迅速  相似文献   

17.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是毛乌素沙地的主体地区。乌审旗历届党委、政府把植树造林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常抓不懈,年年植树,岁岁造林。截至2007年,全旗林木面积达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了29.96%,林业生态建设收到显著成效,全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业在建设绿色乌审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料林基地、饲料林基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质电厂、刨花板厂等企业相继落户乌审旗,林沙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2007年底,  相似文献   

18.
全国解放后,榆林人民遵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在党的领导下大搞治沙造林,在1977年底,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00万亩,占宜林荒沙面积的40%,占沙漠总面积的17%。其中3条总长1900多华里的大型基干林带已造林100万亩,占设计面积的66%;受风沙危害严重的144万亩农田中,有100万亩实现林网化,沙漠腹地出现了万亩以上的成片林62块,其中10万亩的两块。治沙造林固定流沙300万亩,保护农田100万亩,恢复牧场100万亩;结合修建水库,引水拉沙,还从沙漠中新辟农田40多万亩,发展养鱼水面20多万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逐步深入,治沙造林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榆林沙漠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变,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两倍多。治沙造林锻炼了人,也鼓午了人们的斗志,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从此,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开始了“人进沙退”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在赤峰市占有3000余万亩广阔的地域。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全市草场又以每年约40万亩的速度沙化。沙借风威、风助沙势,对赤峰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治理沙地、控制草场沙化,成为一个十分严竣而紧迫的大问题。40多年来,赤峰人民与沙魔展  相似文献   

20.
地处科尔沁腹部的通辽市奈曼旗,从 70年代开始探索治沙用沙、变沙“害”为沙“利”的路子。   70年代末,奈曼旗在兴隆沼 78万亩的茫茫沙海,开始建设网格状防护林带。经过 20多年的艰苦创业,累计建成主干林带 14条、副林带 1044条、 32个大林网、 291个林网小区,造林保存面积 3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前的 1.5%上升到 36.1%,植被覆盖率也由 33.7%提高到 76.6%,农牧业人均年收入 4000元。   该旗章古台苏木有 10万沙地,过去群众过着沙进人退的贫困日子。自 1991年这里被原林业部定为治沙示范区开始,旗委和政府组织林业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