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根据香荚兰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西双版纳的气候资料,综合分析和评价西双版纳香荚兰栽培的有利气象因素和不利气象条件,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双版纳海拔800m以下各乡镇进行香荚兰宜植度的区划。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2002年在西双版纳实施香荚兰庭院种植项目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提出了继续实施这一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办法;提出了通过各种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香荚兰庭院种植,有可能把香荚兰发展成为西双版纳热区一种高经济收入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995—1996年对西双版纳,人工荫棚栽培香荚兰的害虫调查结果,对18种害虫和4种有害软体动物的分布、为害作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对云南西双版纳勐仑香荚兰种植基地的荫棚内外实测的气象资料, 初步分析香荚兰荫棚种植的光、温、湿效应:荫棚种植有效地遮挡了阳光直射,满足了香荚兰对光的需求; 而且荫棚内各种温度明显比棚外为高,弥补了当地年均温比原产地稍低的不足,有利于香荚兰安全过冬; 但棚内抑制植物生长的≥35℃的高温日数增加近30d,容易对香荚兰开花结荚有不利影响;荫棚对相对湿度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5.
<正> 热带香料作物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为兰科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原产於热带,要求高温、高湿和半荫蔽条件,香荚兰的露地栽培早已在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获得成功,为西双版纳开发这一作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扩大种植,1981年我们以香荚兰茎节进行组织培养,于1982年获得试管苗,并移栽成活。近年来经进一步试验,初步掌握了一套快速繁殖香荚兰的生物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我所引种的香荚兰(V.planifolia Andrews)露地栽培成功,丰富了本区的香料资源,为今后在西双版纳扩大种植创造了条件。为了检验和评价我所生产、加工的香荚兰豆荚的产品品质,更好地促进其开发利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并与国外同类产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5个人工荫棚行架式种植的香荚兰园的调查表明,香荚兰茎蔓走向对开花量有明显影响,逆向延伸茎蔓上长成的花序,占调查花序总量的74.83%—91.35%。可以认为造成大量逆向蔓的园艺技术是香荚兰早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工荫棚、桁架式栽培香荚兰园地保留和发展小叶冷水花和石上柏植被,可以有效地改善香荚兰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根系和植株生长。同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繁重的拔除杂草工作。两种植被相比,石上柏植被的香荚兰梢腐病及结荚蔓萎蔫的发生率都明显较低,是香荚兰园较好的植被。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海南香荚兰人工荫棚集约栽培、分散栽培和活荫蔽树下粗放栽培种植园的生产投入、种植面积、生产管理情况、管理特点和产量水平,提出今后香荚兰生产应控制集约的种植面积,发展分散式种植和粗放式种植  相似文献   

10.
有关生物和栽培方法防治香荚兰茎腐的试验Tombe,M。等由香荚兰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nillae)引起的香荚兰茎腐病,在爪哇、巴厘、北苏门答腊、北苏拉威西岛周年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评价生物和栽培方法对本病的防...  相似文献   

11.
对西双版纳景洪市景哈试验点团花与马占相思混交林4年生的统计分析证实,团花纯林树高年均生长量为2.73 m,是混交林树高的1.26倍,纯林胸径年生长量为3.24 cm,是混交林胸径的1.44倍.混交林伴生树种马占相思对团花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观赏竹种黄金间碧玉的插枝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主枝扦插和次生枝扦插2种方法,分别于2、3、4、5月份进行扦插试验。用随机排列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主枝扦插与次生枝扦插成苗率4月份均高于2、3、5月份,主枝扦插成苗率高于次生枝,但以单株母竹计,次生枝扦插繁殖率高于主枝扦插繁殖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坡位7年生杉木纯林生长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坡位对杉木纯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以胸径和树高差异最为显著,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0.59 cm,高出中坡位的11.6%,高出上坡位的20.0%;下坡位林分平均树高为7.25 m,高出中坡位的16.7%,高出上坡位的25.4%。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要远远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的,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高出上坡位的75.1%,中坡位的44.8%。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四纪红土红壤退化特性及其对杨树生长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进行 未退化较轻度退化、中度退化的四纪红土红壤的田间持水量高21.62%,48.08%;贮水库容总贮量高27.96%,84.15%.其土壤营养总贮量损失率分别为0,33.6%和79.6%。红壤上3a杨树生长高度分别为7.65、4.9和2.65m。不同退化类型,其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差异极显著,对杨树生长影响很大。杨树能在未退化红壤上生长。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在青海省玛珂河林区设置5种轻基质配方,即P1(泥炭:椰糠:珍珠岩=4.5:4.5:1,均为体积比),P2(泥炭:椰糠:珍珠岩=5:4:1),P3(泥炭:椰糠:珍珠岩=6:3:1),P4(泥炭:椰糠:珍珠岩=7:2:1),P5(泥炭:椰糠:珍珠岩=8:1:1),以当地土壤作为对照(CK)基质进行鳞皮云杉Picearetroflexa容器育苗,2018年5月进行各处理生长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轻基质配方对鳞皮云杉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3a的生长,5种轻基质配方的苗高和地径均显著高于CK,其中苗高以P3,P4和P5较大,地径无显著性差异;(2)5种轻基质配方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以P4和P5较大,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P3,P4和P5较大;(3)5种轻基质配方的根表面积、总根长、根尖数量和根系活力均显著优于CK(P<0.05),其中以P4和P5最好;(4)5种轻基质配方的光合作用均显著强于CK(P<0.05),其中净光合速率以P3,P4和P5较大,水分利用效率以P4最大;(5)鳞皮云杉的根系生长情况总体上均与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轻基质对鳞皮云杉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种轻基质配方中以P4配比最优。  相似文献   

16.
滴灌在林业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滴灌在林业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指出滴灌在林业上主要应用于经济林培育中,在用材林、苗木培育上的应用较少。滴灌在多种树木上应用的研究表明,其可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同时可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其增产和节水的原因在于对树叶水势、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以及土壤水分分布及运动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对目前节水灌溉制度探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最后,建议对滴灌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到对优化灌溉制度的探索中,而对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应依据植物或树木的生长节律、生理特性与土壤的水分运动特征来确定灌溉的开始时间、灌溉频率及灌水定额,从而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相似文献   

17.
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5,光照对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5℃。糖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作用。杀菌剂毒力测定显示根腐灵、宝宁对菌丝生长抑制较强,克露和宝宁对孢子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渗透扩散系数来评价胶粘剂在试材表面的湿润性能,研究酚醛树脂胶(PF)、聚异氰酸酯胶(PM D I)、双组分聚异氰酸酯乳液型胶粘剂(EP I)和脲醛树脂胶(U F)4种胶粘剂分别在毛竹和杉木表面的接触角及渗透扩散速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胶粘剂在毛竹表面的润湿性均小于杉木,在毛竹竹青上的润湿性小于竹黄;对于同一毛竹或杉木表面,PM D I胶的润湿性最好,而EP I胶较差,PF、U F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半野生麋鹿秋、冬季粪堆频率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Ⅰ、Ⅱ放养区内麋鹿粪堆频率分布的系统抽样调查,发现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粪堆呈聚集型分布,分布型服从负二项分布、奈曼A型分布和Thomas分布,其中以负二项分布拟合程度最好。造成粪堆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麋鹿的习性关系不大。在放养区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和林地中,粪堆均服从负二项分布。粪堆密度林地大于草地,但粪堆聚集指数草地却高于林地。粪堆的聚集强度与鹿群在该生境中的活动类型有关,当麋鹿粪堆在单一生境内服从负二项分布时,粪堆聚集指数与鹿群对该生境的休息利用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8,P<0.05)。粪堆频数调查显示,秋、冬季大丰麋鹿对林地的利用率高于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