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冬小麦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方法]研究强冬性品种白蚰包不同播期条件下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探讨不同小麦品种早播、晚播的单株分蘖力和成穗规律。[结果]白蚰包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增多,年后各播期的基本相当;所需积温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减少,年后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早播小麦高倍繁殖良种要求冬前主茎8叶1大心~9叶1心,基本苗不少于210万/hm2。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前主茎1叶1心~2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成穗外,应利用第1子蘖成穗;冬前主茎3叶1心~4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与第1子蘖成穗外,应利用第2子蘖成穗。[结论]该研究为不同播期的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要获得玉米的高产,必须掌握玉米的生育规律,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为此,我们对郑单2号、予农704和予单5号三个玉米品种穗分化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初步摸到了这几个玉米品种雌、雄穗分化的进程和相互关系.为了便于生产上的应用,我们还对穗分化时期与叶片的同伸关系作了记述。并进一步分析了用展开叶判断穗分化时期比用可见叶稳定的数字根据。同时为了克服用叶令判断穗分化时期的局限性,又对叶令指数和穗  相似文献   

3.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连续5年对豫麦13等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镜检的结果表明,豫麦13生育过程独到,前期发育慢,越冬抗寒性强;后期发育快,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同步较早,分蘖成穗数多,穗粒数和粒重较稳,熟相好。具体表现为分蘗期、幼穗分化期长,灌浆期短,成熟早。  相似文献   

6.
生产上一般把小麦播期迟于播种适期10d以上的称为晚播小麦。苏北淮南地区在11月中旬后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及冬季不能形成有效分蘖,只能依靠主茎成穗。主茎成穗比例占80%左右,形成独秆栽培。通过对晚播小麦的观察总结,其每667m2产量达400kg的技术关键是在选择适宜小麦品种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高效施肥以充分发挥主茎穗的生产潜力,实现足穗大穗。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栽培,要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在提高成穗率的同时,促进大穗壮秆增粒增重,这就要及早预测穗数。据松岛省三研究,在主茎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期(拔节期)具有4片叶的分蘖具有自生根系,成穗率极高,而3叶分蘖是动摇分蘖,视光、肥条件优劣而能否成穗。莫惠栋等曾证实了这一结果,并提出了“主茎总叶数(N)减伸长节间数(n)的叶  相似文献   

8.
关于小麦不同层次叶片的解剖结构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不同茎蘖同位叶结构的比较尚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主茎及第Ⅰ蘖的同位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一下主茎,第Ⅰ蘖、第Ⅱ蘖茎的结构。试图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提供一点根据。我们所用的材料为校园高产田拔节末期的植株,小麦品种为津丰一号和泰山一号。分别取同株主  相似文献   

9.
<正> 一、低产田小麦基本苗、群体动态和壮苗指标旱薄地小麦分蘗少、长势弱、成穗率低,加上缺苗断垄,致使每亩成穗过少,产量低而不稳.亩产100-200斤的丘陵旱地,每亩穗数约为14-15万;亩产260-280斤的旱薄地,约为18-19万;亩产100斤以下的低产田,不过6-7万.因此,适当增加苗数,以主茎成穗为主,并力促壮苗早发,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追氮时期对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专用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0号为材料,在淮南地区高产条件下研究不同追氮时期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5kg/667m^2、基追比为5:5的条件下,追氮时期对扬麦10号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率、株高及耩部节间的发育、植株倒伏、产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磨粉品质以及面粉和面条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追氮时期在4叶期或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模式下易实现中筋专用小麦的品质要求,且追氮时期适度后移有利于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拔节期追氮尤其有利于优化该品种群体质量和面条品质,产量也最高,是实现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安全追氮期.  相似文献   

11.
当麦田50%以上的小麦植株主茎基部第1节伸出地面2厘米时,叫拔节期.此时幼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拔节期施肥浇水能显著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数;旗叶露尖(药隔期)时施肥浇水不会引起贪青晚熟和倒伏;拔节肥水还能促进旗叶增大,延长上部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和灌浆;对提高成穗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促进穗下节间伸长加粗,有利于穗的发育.一般拔节期的肥水能增产20%~30%,中低产田能增产50%左右.可见加强拔节期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水稻器官同伸规律,应用水稻主茎叶片生育进程中的叶龄模式,来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的"促"、"控"措施。从水稻高产优质群体生长动态指标和栽培技术措施入手,确定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中的群体空间形态、生理指标及播量、播期、壮秧、基本苗、施肥和管水的科学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春性小麦扬麦16号分蘖、成穗特性与基本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的总叶片数随基本苗减少而增多。在45~135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主茎的出叶速度不受基本苗多少影响,基本苗大于135万株/hm2,主茎的出叶速度加快。基本苗越少,分蘖期持续时间越长,分蘖率越高,且滞增叶龄期推迟,超同伸现象越明显。群体穗群组成中,分蘖穗所占的比例随基本苗增多而减少,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率越高,低级蘖位分蘖的成穗率增高。基本苗还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小麦茎蘖成穗率与产量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产量的关系,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分蘖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帝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石河子地区生态条件下,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主茎叶数与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2—3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弱冬性小麦主茎叶数少于冬性、强冬性的品种。播期不同,主茎对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多数品种的有效办蘖叶龄期是从主茎第4叶到第7叶的4个叶龄期。多数冬小麦品种的生理技节叶龄期为主茎第9、10两个叶龄;在适期播种条件下,除主茎穗外,尚有鞘蘖、1N.2N、3N、4N、2N-1和1N-2等蘖位的分蘖有成穗的潜力。因此,生产上可利用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分析了穗叶比与群体光合性能、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随着灌水减少,孕穗、开花和灌浆期的穗叶比均相应增大;在限水灌溉下,随密度增加穗叶比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的穗叶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随穗叶比增加,群体中非叶面积指数(NAI)增加,冠层内光照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光合效率提高;非叶器官贮藏物质转移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穗叶比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而耗水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认为,群体穗/叶比是衡量小麦节水栽培库源关系是否协调的适宜指标.试验中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适宜的穗叶比值为230-270穗/m2.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摸清百农3217小麦分蘖成穗规律,寻求恰当的分叶动态指标,实现高产田合理群体,通过三年来对高产栽培大田群体生态条件下分叶变化的观察,结合1976—1982年全省70个试点,对百农3217不同密度和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分叶动态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临优7287’为材料,采用连续挂牌标记法,研究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期越晚,分蘖数越少。10月13日和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无分蘖的株数达50%以上;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的产量性状影响均表现为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分蘖。10月13日播种的小麦主茎穗粒数最多达37.2粒,10月3日播种分蘖为1的小麦主茎千粒重最高为45.56 g;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麦谷蛋白含量最高达4.40%,10月8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总蛋白含量最高为12.33%;分蘖加工品质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和10月13日、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Ⅰ蘖评价值最高均为50;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淀粉糊化特性优于主茎。因此小麦生产上,应选用多穗型品种,通过必要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低位蘖成穗,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相似文献   

19.
豫麦 6 6号 (兰考 90 6 )是一个典型的大穗、多粒、竖叶、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近几年的栽培经验 ,其合理产量结构为 :亩成穗 30~ 35万 ,穗粒数 5 0~ 5 5粒 ,千粒重 40 g以上 ,产量 5 5 0~ 6 5 0kg/亩 ,高产达 70 0kg/亩 以上。由于该品种是一个崭新的小麦新类型 ,所以 ,在栽培措施及管理上有别于其他品种。为使豫麦 6 6号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针对该品种特征特性 ,提出以下春季管理意见。1 及早进行春季管理即早施肥、早浇水。豫麦 6 6号分蘖力虽强 ,但其成穗率较低 ,在大播量、高群体的情…  相似文献   

20.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000kg/hm2以上的超级小麦,多穗型品种较大穗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大群体"小叶株型"可能是超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大穗型品种在产量上的突破,要打破分蘖力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的阈值。并就育种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