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同翅目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多种同翅目害虫已对不同化学杀虫剂(包括新推广药剂)产生明显抗性,且交互抗性与多抗现象较为普遍。化学药剂的大理不合理使用以及同翅目害虫抗性机制的多样性,是导致该类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其中前者在分子水平上多涉及酯酶基因扩增。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治理应包括抗性监测、新型药剂使用、杀虫剂轮用与混用、抗药性天敌培育与释放以及抗虫作物推广等。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受害虫侵害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喷施化学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抗虫转化研究工作进展迅速。鉴定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技术有很多种,在此主要阐述了利用标记基因进行鉴定,分子标记,免役技术三大类方法,并对其原理分别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1987年首次报道有抗虫性的转基因植物问世[1,2].在我国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代表的转基因抗虫农作物研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着重对当前所使用的各种抗虫基因进行归纳概述,对转化方法加以简单评价,就昆虫抗性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性诱剂防治小菜蛾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食性专一,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小菜蛾对多种化学农药均产生抗性,药剂选择范围比较狭窄,是当前生产上化学杀虫剂防治困难的典型害虫之一。在高发期,农民通常采用提高施药浓度、增加使用次数、使用高毒农药等方法来防治,结果既大量杀伤天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植物害虫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化学杀虫剂,由于其种种的毒副作用和环境污染,要求限制化学杀虫剂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而,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为代表的生物杀虫剂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杀虫微生物中分离出编码杀虫蛋白质的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将使得植物建立起内源抗虫机制.此方法比传统的害虫控制方法有许多优点,如在土壤和水体中无残留,对非靶昆虫无毒害,对难以或不能喷洒到的植物部分如组织内部和根也能起作用,等等.因此,自从1987年首次将B.t.杀虫基因导入烟草以来,培育抗虫转基因作物已成为作物改良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正> 国际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由于农药对植物食品的严重污染,已成为“导致人类致病短寿的重要因素之首”!农药直接致命、致残和操作性中毒者也是逐年递增;且化学农药的抗性环境正飞速扩张,害虫抗争反射的繁殖力顽固增强,  相似文献   

7.
当农作物遇到害虫为害时,种植者首先想到的是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尤其是选择化学农药,这也是最传统的防治害虫的方法.正是由于化学农药的频繁使用,造成害虫的抗性逐渐增强.就这样为了控制害虫,种植者不得不更频繁地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8.
小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害虫,在我们为害严重,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其对多种常用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本文总结小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以及化学生态学方向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小菜蛾田间防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植物源农药的利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害虫产生的抗药性迫使人们加大用药剂量,设法提高农药的毒性和残效期,致使土壤农药残毒逐年增加,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危害害虫天敌、人、畜安全,早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药源,是农药和植保界不断探讨的新课题。20...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杀虫剂诱发棉铃虫再猖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和不用或少用化学杀虫剂棉田虫情的系统调查,结合河南省棉区应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经历分析,认为化学杀虫有暂时控制棉铃虫种群密度和刺激再猖獗、进而导致抗药性突增的双重作用。再猖獗伴随化学杀虫的应用随时发生,是抗药性突增的前奏。棉铃虫对主治农药产生抗性后,人为和自然控制的效果极差,在寄主和大气候适宜的条件下将暴发成灾。可为棉铃虫灾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和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促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绿色化学与绿色农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 ,2 0 0 1年 ,全球农药市场的销售额是 310亿美元。其中除草剂占 46 %,杀虫剂占 2 9%,杀菌剂占 18%,生物农药占 1%。据估计 ,如果停止使用农药 ,作物产量将减少 30 %。然而 ,大量的化学农药长期滥用 ,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 ,而且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 ,影响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 ,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农药”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绿色农药又叫环境无公害农药或环境友好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 ,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 ,在环境中易分解 ,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 ,它是在绿色化学…  相似文献   

12.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生物杀虫剂。它能够产生多种杀虫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s)和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Vip)。当前,大部分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均为杀虫晶体蛋白类,随着这些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害虫对这些较为单一的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Vip3是Vip杀虫蛋白中的一类,不形成蛋白晶体,和ICPs在进化上没有同源性;其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等害虫具有毒杀作用,抗虫谱较广。目前,已经把Vip3基因导入了水稻、玉米和棉花等多种作物中,为作物抗虫育种、延缓害虫产生抗性和减少作物产量损失等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化学农药使用数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并且发展很快。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农业保产的重大障碍。而合理使用农药,则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一、影响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因子 适应了杀虫剂的有毒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虫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常常造成水稻减产,品质下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减少水稻虫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许多害虫也产生了抗药性。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水稻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抗虫基因的克隆、水稻遗传转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杆菌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螟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稻螟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其抗性发展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995年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敌百虫、甲胺磷、对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产生了61~8倍的抗药性,对杀虫单的抗性系数达131[1]。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较高防效,但其活性和稳定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作用方式属胃毒作用,因而见效慢,防效不稳定[2]。近年来研究发现,Bt与一些化学农药混用可以提高杀虫效果[3],本文就苏云金杆菌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螟虫进行了探讨。1 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生物防治农林害虫,在本世纪初曾受到重视,但在1938年发明了滴滴涕有机氯杀虫剂以后,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化学农药上,生物农药逐渐地遭到冷落。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于是人们在寻找低残毒、不污染环境的农药时,又想起了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虫剂是指细菌、真菌、病毒、昆虫激素等生物农药,由于它不污染环境,又称安全农药。它具有来源丰富、不易产生抗性、选择性强等优点,被誉为“第三代杀虫剂”。这类杀虫剂的杀虫原理就是从自然死亡的害虫体内分离出病原菌,经过人工培养,再喷洒到作物上,使害虫感病致死。这种方法简单省力、花费不大、行之有效,最大的优点是这些病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连续使用有机磷类及菊酯类农药杀虫,致使害虫对上述2种农药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特别是大豆中后期害虫耐药性更强,使得常规农药防效很差,以至于没有效果.为解决大田生产抗药性害虫防治难的问题,我们引进一种新型高科技杀虫剂"除尽"进行药效及复配试验.  相似文献   

18.
植物杀虫剂前景广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杀虫剂前景广阔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众所周知,化学农药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毒性、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绿色化学”、“绿色农药”、日益强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在亚热带地区常年发生危害,其主要世代的自然危害损失15%~3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毁产,对蔬菜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在生产中小菜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因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小菜蛾通过药剂的选择压力和自身遗传作用很快产生抗药性。据报道,它对许多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笔对温州市不同地区与时间条件下的小菜蛾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田间抗药性测定,旨在明确我市小菜蛾的抗性现状、发展规律,为综合防治小菜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华 《世界农业》2006,(10):45-46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属于生物源农药中的一大类,即直接采用某些植物体用撒灰、浸拌、熏烟等方法防治有害生物,或是利用植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经提取加工成为农药。在病虫害防治史上,化学农药曾以其高效、广谱、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为世界的农作物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应用,其副作用(包括对人畜的毒性、对环境的污染、害物抗性的产生、杀伤天敌及引起害虫再猖獗等)越来越明显,从传统的有机化学农药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