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田间研究1膜6行、1膜4行、1膜3行3种机采种植模式对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棉花生育进程、前期生长速率、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苗期、蕾期生长速率加快,生育进程提前1~5d;新陆中54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增加7.2%~10.0%;新陆中75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下降5.6%~8.2%。1膜3行机采种植模式适合应用于株型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但不适合于株型紧凑型品种新陆中75号。不同株型品种的最佳机采种植模式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棉花主栽品种生长情况的差别,本试验共8个参试品种,分别试验对比了1膜3行模式下5个品种和1膜6行模式下3个品种的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膜6行模式下其株高、主茎叶片数和纤维品质与1膜3行模式下比较,其差异性不大,而1膜3行模式下其新陆早72号品种产量大幅度高于1膜6行模式下,1膜6行种植模式下新石K18号品种生长情况较好,而1膜3行种植模式下新陆早72号品种表现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3.
<正>我团针对标杂A1杂交优势突出、个体优势突出、大株型、结铃性强、叶枝发达、成铃率高等特性,探索宽行膜下精播稀植播种方式(1膜2行,66+86厘米行距配置),并与常规1膜4行膜上点播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4.
选择杂交棉品种瑞杂816,设计2种稀植模式,一种是1膜3带3行,行株距配置为76厘米×8厘米,另一种是1膜3带4行,行株距配置为(76+10+66)厘米×11厘米,与常规栽培1膜6行、行株距配置(66+10)厘米×11厘米模式进行对比,调查杂交棉不同栽培模式对其生育期、生育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棉稀植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较常规栽培节约成本、提高产量,2种稀植模式中,1膜3带3行模式稍好于1膜3带4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超宽膜2膜8行膜上精量点播,膜宽2米;超宽膜2膜12行膜上精量点播,膜宽2米。2.试验地点试验设在农5师89团2连6-1条田,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一致,土地平整,盐碱较轻。  相似文献   

6.
棉田套种小茴香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我团在棉田套种小茴香3333公顷,667米^2获纯效益700余元。 一、套种模式 套种棉田为滴灌棉田,地膜幅宽1.2米,1膜4行棉花,行株距配置全部采用机采棉模式,小茴香点播在膜上66厘米行间,1膜1行,穴距11厘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膜3行、1膜4行和1膜6行3种不同机采棉栽培模式的对比,探索在实际生产中不同栽培模式对棉花早熟性、品质、产量、机采适宜性等指标的影响,探寻第五师机采棉最优栽培模式,以提升棉花机采品质和产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对比棉花播种1膜4行和1膜2行试验发现其对棉花生育期、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我团不同播种模式推广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条件试验地设在31团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田,面积4公顷,土质为沙壤土。试验地具有代表性,地势平坦、土壤质地均匀、土壤盐碱中度、滴灌设施齐全完好,前茬棉花。1膜4行的株行距配置为(66+10)厘米×13厘米,1膜2行的株行距配置为66厘米×1厘米。精量播种,4月7日播种,4月17日出苗;双大膜覆盖;667米2施基肥二铵25千克、硫酸钾10千克、优质圈肥2.5米3;6月3日开始滴水,全期化调化控次中耕次生育期滴水次天轮灌  相似文献   

9.
棉花栽培模式中棉花行距配置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棉花产量的高低,我团经历了3膜9行、4膜8行、3膜12行,从窄膜到宽膜的种植方式。为此,我们进行了滴灌高密度种植技术条件下3种不同配置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一、试验方法2002年在81团8连5~#井、4~#井的滴灌地安排了1管4行、2管4行、2管5行3种配置方式,即:  相似文献   

10.
一、精量播种机选型我场选用两种型号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3膜12行1.2米窄膜和2膜16行2.3米超宽膜)。二、田间出苗调查表1播种量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不同机采棉配置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三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三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12.
具体为:233厘米为一带,地膜覆盖,玉米套种大豆、香瓜等。①膜上种花生,膜侧种玉米,空档内种大豆。4月15~25日,膜上种花生2行,穴距27厘米;5月1~10日.空档内种大豆3行;5月25日至6月1日,膜侧种玉米2行,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根区土壤盐分及出苗率的影响规律,以田间试验为基础,控制出苗水灌水量,研究棉花根区土壤盐分的运移特征及出苗率,并建立HYDRUS土壤盐分运移模型,模拟1膜2管6行、1膜3管6行和1膜3管5行的种植模式下,在出苗水灌水量不同时,棉花根区土壤盐分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灌水后,膜孔处0~20 cm深度土壤盐的质量分数随蒸发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威胁棉苗生长,且土壤盐质量分数与棉花出苗率呈线性负相关,棉花出苗时0~20 cm深度土壤盐质量分数的极限值、临界值、适宜值分别为6.81 g/kg、4.09 g/kg和2.28 g/kg;1膜3管6行种植模式下,当出苗水灌水量为1 125~1 275 m~3/hm~2时,可以兼顾保苗、节水的目标,是合理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场选用两种型号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3膜12行1.2米窄膜和2膜16行2.3米超宽膜)。  相似文献   

15.
降低种植密度、改变种植模式是机采棉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比较M3(1膜3行)、M4(1膜4行)、M6(1膜6行)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低密度、宽行距有利于增加棉花株高、叶片数量、第1果枝长度、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低密度、宽行距下棉花第1果枝节位位点上移,位点高度降低,生育期缩短;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品质差异较小。3种种植模式中,1膜4行播种模式在农艺性状表现上更适宜机采且增产潜力较高,可作为兵团第六师机采棉降密增效的理论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双膜覆盖双覆土膜上植棉技术是在正常宽膜膜上点播的穴孔处(种行)再盖一层窄膜的新技术(两层膜均进行机械覆土)。我场正常膜上点播采用的是0.008毫米厚、1.25米宽的地膜,行距配置采用66+10厘米机采棉行距。膜上膜为0.004毫米厚、0.4米宽的窄膜,窄膜盖在种行上。膜上膜每公顷用量为25.5千克,增加成本400元。在正常播种的种行上再盖一层膜,可防止雨后土壤板结,同时也可提高地温,为棉苗提供有利的出土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地膜栽培是作物栽培技术的一项变革,现地膜覆盖栽培在甜菜上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增产措施。根据多年试验,地膜栽培甜菜是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栽培技术措施。1地膜栽培技术要求1.1整地覆膜甜菜地要求精细整地,要求膜前整地达到“八字标准”即齐、平、实、碎、净、墒、细、直。做到精耕细作,以保证铺膜播种质量。铺膜方式有:平地机械铺膜2行、4行、6行等方式点播种植(单膜或双膜)地膜用0.015mm的透明薄膜。一般以推广双膜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为好。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缓解干旱逆境因子对旱地小麦的不利影响,在山西洪洞、闻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开展了黄土丘陵区旱地小麦膜侧条播种植模式增产效应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年型条件下,2个试验示范点的2种覆膜种植模式均较露地条播小麦增产,2种覆膜种植模式中1膜4行优于1膜2行,2种覆膜种植模式增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土壤水分测定表明,在小麦起身期2种覆膜模式0~60 cm土壤水分明显优于露地麦田,其中1膜2行模式的土壤水分优于1膜4行模式;该试验示范为旱地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敦煌市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敦煌市为提高棉花产量,在引进机采棉模式的基础上,以宽窄行+膜下滴灌为突破口,通过增加密度(由1膜4行16.5万~18.0万株/hm2提高到1膜6行24.0万~27.0万株/hm2)提高产量,同时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也节约生产成本。大面积示范籽棉平均折合产量达6771.0 kg/hm2,比常规1膜4行加滴灌技术平均增产1129.5 kg/hm2,增产率20%,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一、技术运用 1.栽培密度 沙湾县金沟河镇2009~2010年引进1膜8行滴灌栽培技术,棉花种植模式由1膜4行改为1膜8行,667米2种植密度由1.0万~1.2万株提高到1.8万~2.4万株,是一般普通宽膜植棉密度的1.5倍,在中低产田充分发挥了"以密取胜"的优势,依靠坚实的群体,最大限度挖掘棉花群体综合生产潜力,在同等投入基础上,获得30%~50%增产效果,实践证明,采用"以密取胜"的高密度栽培技术,依靠增加密度,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株数、总铃数是常规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