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桃小食心虫Garposina sasakii又名桃蛀果蛾,简称"桃小",属鳞翅目蛀果蛾科,可为害苹果、桃、花红、梨、李、杏等。2012年以来,全县富士苹果普遍遭受为害,2013年9月下旬调查,蛀果率高的达56%,一般蛀果率18%~44%,果实品质严重下降,失去食用价值,给长顺县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经过两年来的调查和性引诱监测,初步掌握了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规律,2014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蛀果率  相似文献   

2.
山茱萸蛀果蛾(Asiacarposina cornusvora Yang),又名石枣虫,萸肉虫,药枣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是山茱萸产区的主要害虫,在秦巴山区的山茱萸产区尤为严重,受害果率30%~40%,严重的达70%以上。2003~2006年在陕西省丹凤县流岭山区的寺坪镇、月日乡、花园乡、竹林关镇等重点山茱萸产区,对山茱萸蛀果蛾的发生及为害特点进行了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防治措施,收到了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曹克诚 《植物保护》1982,8(4):19-20
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又名桃小食心虫,是苹果、梨、桃、枣等果树的主要蛀果害虫之一。它有两种主要寄生天敌。 一、中国齿腿姬蜂 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 mead  相似文献   

4.
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重发生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门峡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 ,是全国苹果的主要产区。因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 ,苹果病虫种类多 ,为害重。主要有叶螨、蚜虫、金纹细蛾、蛀果害虫和轮纹烂果病、早期落叶病。其中曾经得到有效控制的蛀果类害虫 ,再度呈严重发生为害趋势。1 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发生状况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在 80年代、90年代中期经过大面积的综合治理 ,得到了有效控制 ,虫果率一直保持在 3 %以下。自从 1 997年以来 ,以桃小食心虫为主的蛀果害虫再度猖獗 ,虫果率一般为 1 5%~ 2 0 %,偏远地区、管理粗放的果园 ,虫果率高达 50 %,苹果年产量损失为 90 0 0万…  相似文献   

5.
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又称桃小食心虫(下称),是昔阳县为害苹果、梨、桃、枣的主要蛀果害虫.由于果农不能及时抓住防治适期进行科学施药,常造成用药次数多而防治效果差,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果农收入,制约了本县的水果业发展.为控制桃小食心虫的为害,昔阳县病虫测报站自1994年起连续10 a对其进行了定点观察,在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准确测报是关键,树下防治为主导,树上喷药为辅助,人工与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溴甲烷熏蒸对桃蛀果蛾的毒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溴甲烷熏蒸处理桃蛀果蛾结果进行机率值法分析,推算出在25℃温度条件下溴甲烷熏蒸处理1.5h和2h,达到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幼虫死亡率99%的浓度时间乘积(CT值)分别为43.79g·h/m3和46.77 g·h/m3;15℃和10℃温度条件下熏蒸处理3h,达到桃蛀果蛾幼虫死亡率99%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50.84 g·h/m3和118.55 g·h/m3.研究表明,溴甲烷熏蒸对桃蛀果蛾幼虫的毒性作用随着溴甲烷熏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熏蒸剂浓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溴甲烷熏蒸效果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苹果是我国的重要出口水果,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 Matsumura)在苹果主产区广泛分布,严重威胁我国苹果出口。为确定溴甲烷检疫处理山楂叶螨和桃蛀果蛾的技术指标,本文系统测定了一系列温度条件下溴甲烷对山楂叶螨成螨和富士苹果中桃蛀果蛾老熟幼虫的毒力,确定在5℃、10℃、15℃、20℃和25℃下,溴甲烷熏蒸山楂叶螨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浓度时间乘积(CT值)分别为126.66、84.35、59.15、45.23和40.33mg.h/L,溴甲烷熏蒸桃蛀果蛾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CT值分别为128.05、81.80、52.91、41.56和36.43mg.h/L。根据上述结果,建议采用10.0~14.9℃40g/m3 2h、15.0~19.9℃32g/m3 2h、20.0~24.9℃24g/m3 2h和大于25.0℃20g/m3 2h作为出口苹果的溴甲烷熏蒸处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膏体迷向剂对苹果园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可有效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为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下降76.68%;交叉涂抹时,下降70.8%;交叉涂抹空白区域下降36.8%。3个处理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4.88%、91.39%、24.1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小,试验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大埔县地处岭南的粤东北,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域。近年首次发现苹果透翅蛾(ConopiahectorButler)在新兴果树毛叶枣上严重发生,给生产造成了损失。1发生为害情况苹果透翅蛾又名苹果透羽蛾、苹果小透羽。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多在长江以北的温带地区发生为害。据文献记载,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及山东、陕西等地。曾是苹果的主要害虫之一,也为害桃、李、海棠、樱桃、花红等。在南方较少发生,仅江苏、浙江有发生为害的记载。但在气温高、雨量充沛的岭南地区未见该虫发生的报道。近年来,我们已证实该虫在大埔县发生为害。目前已在毛叶枣…  相似文献   

10.
陕北枣区是我国重要的红枣种植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和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陕北枣区“两病一虫”的发生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全面调查,旨在为当地制定红枣重大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根据陕北枣区红枣的分布特点,调查了延川、清涧、吴堡和佳县4县15个乡镇60个行政村枣园的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枣疯病在陕北枣区普遍发生,呈现偏南部发病率高、偏北部发病率低的特点,15个乡镇枣疯病平均发病率在0.17%~33.63%,感病最严重的枣园发病率高达61.00%。枣脆熟期的裂果率在10.33%~77.40%,也呈现枣区偏南部裂果重、偏北部裂果轻的特点。枣裂果率与枣园所处纬度呈负相关,与8月-9月降雨量呈正相关。此外,枣裂果率的高低与枣树品种有关,‘骏枣’和‘团枣’的平均裂果率显著高于‘木枣’;‘骏枣’裂果以纵裂和不规则裂为主,‘团枣’以不规则裂为主、环裂次之,‘木枣’则以不规则裂和纵裂为主。陕北枣区桃小食心虫蛀果率较低,介于0.50%~10.40%,‘团枣’和‘骏枣’的蛀果率显著高于‘木枣’。在陕北枣区枣树病虫害防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