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报道在鄂托克旗发现寄生蓑蛾Psychidae(寄主新纪录)的中国新纪录:蒙隼姬蜂Neliopisthus mongolicus Kasparyan, 1994,介绍其分布;简介属的主要鉴别特征;对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提供彩色整体图和部分特征图.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道了本溪发现寄生卷蛾的中国新纪录属:突姬蜂属Cephaloglypta Obrtel,1956,中国新纪录种:卷蛾突姬蜂C.murinanae(Bauer,1941),介绍其世界分布、寄主,并对属的主要鉴别特征及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记述。  相似文献   

3.
报道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现的弯尾姬蜂属一中国新纪录种:卷蛾弯尾姬蜂Diadegma argyloplocevora (Uchida, 1932),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提供彩色整体图和局部特征图,并介绍该种的寄主和世界分布。研究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  相似文献   

4.
王淑芳  侯德海 《林业科学》1993,29(2):122-123
宽背曲姬蜂[Scambus(Scambus)latustergus]是曲姬蜂属Scambus Hartig的一个新种,是寄生樟子松梢小卷蛾幼虫的一种新天敌。本新种与短角曲姬蜂[Scambus(S-cambus)brevicornis Grav.]和球象曲姬蜂[Scambus(Scambus)sudeticus Grow.]对樟子松梢小卷蛾幼虫的寄生率达44.4%,占整个幼虫期天敌的90%以上,因此这三种姬蜂在生物防治上很有应用价值。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樟子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pinicolana(Doubleday))幼虫的主要天敌是3种曲姬蜂(Scambus spp.),其自然寄生率可达44.4%,并与其寄主的生活史相吻合,是开展生物防治的优势天敌。我们于2008年5月在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内,进行了人工助迁释放曲姬蜂防治樟子松梢小卷蛾,其防治面积为100hm2,防治效果为17.18%。  相似文献   

6.
[目的]黄杨斑蛾田猎姬蜂是园林主要害虫大叶黄杨斑蛾预蛹和蛹期的专性外寄生蜂,寄生率高,控害效果突出。为充分发挥该蜂的生物防治潜能,填补国内外有关该蜂个体发育特征及生殖特性的空白从而开展本研究。[方法]以河南新纪录种黄杨斑蛾田猎姬蜂为对象,通过野外采集,结合室内恒温饲养和观察,对其个体发育过程、生殖系统构造及生殖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该蜂完成胚胎发育需48~50 h,幼虫有4个虫龄,预蛹和蛹期经历形态剧烈变化和色素的沉积,成虫具明显的性二型现象,一个世代历经23~27 d。雌蜂卵巢管9~11根,属多滋式,雄蜂1对精巢融合,输精管细长。雄蜂通过扇翅和触角拍打进行求偶,由雄蜂主导交配行为,雄蜂可交配多次,而雌蜂一生只交配1次,该蜂日产卵量可达7粒,一生可产20粒卵,存在过寄生行为。[结论]黄杨斑蛾田猎姬蜂为大卵型、卵育型外寄生蜂,寄生能力较强,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这些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挥黄杨斑蛾田猎姬蜂对大叶黄杨斑蛾的控害潜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报道在辽宁海城发现的双短姬蜂属Bicurta Sheng, Broad&Sun,2012、中华双短姬蜂Bicurta sinicus Sheng, Broad&Sun,2012,简介属的主要鉴别特征;首次对雄蜂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提供彩色整体图和部分特征图。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沈阳地区寄生苹果巢娥的3种姬蜂:棕角巢娥姬蜂(辽宁新记录)、桑蟥聚瘤姬蜂、舞毒蛾黑瘤姬蜂,并分别列出了各个种的主要寄主和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在辽宁发现的凹眼姬蜂属中国新记录:带凹眼姬蜂,介绍了该属的主要寄生类群,详细描述了凹眼姬蜂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整体图和局部特征图,介绍在世界上的分布.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  相似文献   

10.
报道在山东泰安徂徕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显唇姬蜂亚科Orthopelmatinae中国新记录属种:短角显唇姬蜂Orthopelma brevicorne Morley,1907;显唇姬蜂亚科是中国新纪录亚科。介绍显唇姬蜂属的鉴别特征,对短角显唇姬蜂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提供了彩色整体图和部分特征图,并介绍该种的世界分布,讨论了显唇姬蜂亚科的寄主类群。研究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从地形图的扫描、栅格图像配准、矢量化数据的建立、小班属性数据的输入、地图版面设计等方面介绍了以Arcmap为平台的森林经营地图制作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GIS在森林防火决策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森林火灾的危害,同时介绍森林防火决策系统的各项具体功能。该系统主要功能有电子地图管理、信息查询、热点信息、火灾统计报表、辅助决策、火灾损失计算、三维电子沙盘、GPS定位/实时监控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年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以其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潜力,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动物、人类、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ArcGIS在林业专题图制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以林相图为例,从数据的输入、编辑、输出等方面介绍了利用ArcGIS编制林业专题图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GIS的林业地图符号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林业地图编制的一般规定,符号特征及分类、创建与编码,符号库设计原则、要求。阐述了基于ArcGIS的点状、线状、面状符号的制作方法、步骤,以及符号化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软件准备、系统安装、电子栅格地图切边处理、栅格地形图配准等方面,介绍了MapInf07.0地图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以会同县工业原料林造林作业设计为例,探讨了MapInf地图处理软件在基层营林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探地雷达在植物根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根系对于水土保持和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进行根系研究,与植物地上部分研究相比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问题,目前已知的研究方法,相当繁琐,耗时费力,而且所得结果又常常不太准确,使许多研究人员望而生畏。探地雷达作为一种地球物理探测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全能够应用于根系研究,本文简单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原理,以及探地雷达在根系研究应用中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设计和实现角度出发,提出基于Web服务技术的林业空间信息发布系统的软件框架,讨论实现林业空间信息发布服务的关键技术,重点对客户状态管理、Web服务方法复杂度、Web服务的异步访问等问题进行讨论.列出林业空间信息发布Web服务的主要功能,包括元数据检索、空间信息查询、地图显示、空间数据下载、空间数据管理等.基于本文思想的林业空间信息发布Web服务组件原型已经在.NET平台下得以实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We analyzed an ice disturbance event of deciduous forests in Hungary by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GLM). Two statistical models were generated: the first model was based on a disturbance map created from a series of aerial photographs, and the second model was based on a map created by half-year-long intensive field work. The second map was considered as the reference map of ice disturbance. Our hypothesis was that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field-based statistical model would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erial photo-based model on the reference map. Elevation, slope, aspect, mixture ratio of beech, height of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ere used in the two (aerial photo- and field-based) GLMs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s was measured by the AUC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values. Sensitive area maps of ice disturbance were generated by both models. Our hypothesis was definitely rejected. Both models performed high predictive accuracy (median AUC > 0.9)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diction capacity regarding the reference ice disturbance patter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ce damage can effectively be predicted i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is coupled with GLM as predictiv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