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新乡贤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乡贤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它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建设新乡贤文化必须赋予时代内涵,弘扬新乡贤文化,不断探索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路径,积极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作者提出了新乡村主义规划理念,即在"三生和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和尽量保持农村"乡村性"的前提下,通过"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乡村基层治理是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治理的基础,治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整体实现的战略大局,也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困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地推进民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等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32-233
"新乡贤文化"一经提出便引发众论,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乡村治理中亦具备较多优势。其核心作用在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资源配置,亦能促进乡村社会发育,弘扬乡土文化。利用现代化精神与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以清流县乡村振兴工作为对象,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困境,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即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根基;引导农民参与,激活内生动力;制定村庄规划,增强产业引擎;夯实产业基础,培育文明新风。发展强村、改革活村、促进农民增收、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培育新乡贤、 促进乡村振兴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绍兴市上虞区是全国最早探索新乡贤工作的地区之一,且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过对绍兴市上虞区实例的研究,为其他地区新乡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乡村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进行农村治理的重要举措,从它的概念以及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确定新乡村文明建设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根据设计指标的原则,对农村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分析和筛选,将最能反映乡村文明建设任务的要素选定为具体指标,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系统,将统计资料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确定各具体指标的权重、标准值,制定对新乡村文明建设的量化综合评价体系,以求全面准确的反映新乡村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状态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是优化和创新乡村人居环境的最佳手段,既有利于乡村振兴,也能起到积极传承和做好乡村文明工作.强化对美丽乡村建设原则的了解和认知,能明确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并通过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强化乡村风貌设计、优化建筑空间与公共服务等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艺术设计的融入,为美丽乡村持续...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注重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保护与发展并进的理念以及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探索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同时提出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文化多样性、风貌特色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彰显乡村生态文明为目标,让良好的生态助推乡村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乡贤从传统“乡绅”发展而来,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然蕴藏巨大能量,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动力。【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查阅、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归纳学界已有关于新乡贤的研究成果,梳理国家颁布的诸多鼓励新乡贤参与治村的政策文件,并分析新乡贤与村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两者治理目标的一致性和职能、效用的互补性。【结果/结论】研究显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福建省大田县设计并执行的“乡贤回引”工作路径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构建国家行政力量和基层自治力量共同参与的新乡贤参与治村的长效吸纳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农家参谋》2022,(5):16-18
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让党建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指引,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本文针对当前乡村党建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提升乡村经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82-183
随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不断推动完善乡村基层建设逐步成为了一项新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昭示着我国农村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时代。而加强乡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建设不仅仅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全面落实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性保障。通过对于舟山市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挖掘新时期乡村基层党建中制度、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促使农村基层党建更好地引领乡村一切工作。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通过旅游扶贫促进就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深挖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产业,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建立起极具活力的宜居新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新乡村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包括高校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介绍了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要路径,为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指出党建工作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发展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利用党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发展助力,使得农村经济得以提升,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并且,乡村振兴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在积极发展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关键点和主要方面是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乡村具有关键的意义。新乡村的发展涉及面广,当代林业建造是其重点组成的方面,对促进新乡村创立具有关键意义。从以往来看,林业为改进农村生态状况、推动农村经济进步、增加就业、增加林农收入做出了很大贡献。不同类型地区的现代林业在发展中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文化既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延伸和拓展,应包含新乡贤构成、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三部分内容.新乡贤文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剂良方,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引领乡村社会风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稳定、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加快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助推农村小康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必须从挖掘乡贤文化、重构参与机制、完善制度基础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开展农村工作的核心,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基层党组织必须建强,党员队伍素质必须过硬。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廖家坝村在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建的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健全组织,建强队伍,提升示范引领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并大力推进“党建+产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44-245
创新乡村民主治理体系是新形势下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剖析了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民主治理实践中存在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错位、人口流动严重冲击了乡村民主治理体系、伪‘乡贤’势力干扰乡村民主管理"等现实困境,从注重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厘清互动关系,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尊重主体意愿,激发主体活力;加快法制建设,预防黑恶势力侵入等方面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