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催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催产剂HCG,HCG+DOM,LRH-A+RES分别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HCG+DOM比单用HCG效应时间和产卵持续时间短,催产率和产卵量高,HCG+DOM与LRH-A+RES的催产效果相似。使用上述几组催产剂时,泥鳅比副泥鳅的效应时间均短4 ̄5h。  相似文献   

2.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守旗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207-207,214
本文论述了大鳞副泥鳅池塘暂养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并为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确定合适的育种基础群体,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自主开发并合成微卫星引物400对,经验证后随机采用其中的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太湖、洪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4大湖泊的野生大鳞副泥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各基因座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和5.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66 5,平均Fst值为0.219 4(0.2),Nm为0.889 4(1),表明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遗传交流较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5.4~6.2(平均5.8),观测杂合度0.273 2~0.386 4,期望杂合度0.562 9~0.589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0 3~0.575 4,表明4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528 3~0.967 7,洪泽湖和太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528 3),而太湖和巢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先聚为2个分支,其中太湖和洪泽湖群体聚为一支,洞庭湖和巢湖群体聚为另一支,这与4个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一致。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群体宜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保护。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中太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5.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同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养殖简单,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是进行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尾大鳞副泥鳅进行了体长、体重测定,并解剖观察,测量其性腺重,计算成熟系数和怀卵量。测定体长范围9.7~20.7cm,体重9~68g,成熟系数为2.56%~25.12%,怀卵量2 115~41 127粒,;绝对怀卵量最大个体体长为20.7cm,体重为68 g;4月22~27日,人工催产大鳞副泥鳅90组,雌雄比为2∶1,注射激素为HCG 300~500IU+DOM 0.1mg/尾,LRH—A2 2~3μg/尾+DOM 0.5~1mg/尾;水温17~17.5℃时,效应时间为19~23h;水温在17.5~19℃时,约50~54h孵化出苗。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玮玮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4):128-129
该文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在18~30℃都能孵化发育,在32℃时致死率达93%,适宜发育温度为24~26℃;真泥鳅的胚胎可耐受水温为1 8~30℃,在32℃时致死率达72%.适宜发育温度为26~28℃.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表达式分别为LP=21.84[1-e-0.129(t+3.638)]、LM=28.02[1-e-0.097(t+3.521)];大鳞副泥鳅2龄之前生长较快,而泥鳅3龄之前生长较快,快速生长期长。建议在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野生资源捕捞最小规格为13cm。  相似文献   

9.
苏州地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鳞片作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并对两种鱼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其相关式分别为泥鳅L=99.577R + 9.743 5(r=0.997);大鳞副泥鳅L=74.445R + 9.644 2(r=0.995).两种鱼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式分别为泥鳅W =0.011 8L2.8644(r=0.899)和大鳞副泥鳅W=0.014 6L2.8135(r = 0.923).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拟合(P<0.01),其表达式分别为泥鳅:Lt=25.90[1-e-0.191(t+0.806)],Wt=135.90[1-e-0.191(t+0.806)]3;大鳞副泥鳅:Lt =25.59[1-e-0.201(t+0.731)];Wt =169.45[1-e-0.201(t+0.731)]3.3龄以前两种鱼的体长生长速度较快,两种鱼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4.95龄和4.73龄.  相似文献   

10.
茭白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生产模式。从茭白田选择与田间工程建设、田间管理、大鳞副泥鳅饲养管理、病敌害防除捕捞等方面,阐述了茭白田套养大鳞副泥鳅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参考,从而优化水产养殖产品结构,改善养殖产品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1.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达到不同镉浓度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肝、脑、肾3种组织细胞核Ag-NORs数目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时间条件下镉对Ag-NORs颗粒数目影响研究的目的。[方法]以Ag-NORs为指标,研究镉污染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肝、肾和脑组织细胞核转录活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把试验动物置于镉浓度分别为0.01、0.050、.5 mg/L的水溶液中,分别在处理后122、4、488、41、32 h取样测定其肝、肾、脑组织细胞核中Ag-NORs颗粒数目变化。[结果]结果表明:镉污染后2种泥鳅肝、脑、肾细胞核Ag-NORs数目均下降。在镉处理后48 h或0.25 mg/L镉浓度下,肝细胞核Ag-NORs数目显著下降,而在镉处理后84 h或0.05 mg/L镉浓度下,肾细胞核Ag-NORs数目即显著下降。随着时间延长,浓度增大,Ag-NORs数目越少,且下降幅度越大;脑组织镉污染对脑组织Ag-NORs数目下降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探讨镉中毒的作用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鳞副泥鳅卵和泥鳅精子杂交受精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鳞副泥鳅和泥鳅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泥鳅精子能够进入大鳞副泥鳅的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相互接触并融合形成合子核。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相似文献   

15.
微卫星标记快速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DDBJ数据库中选取已发表的47个泥鳅微卫星标记,在采自湖北省的大鳞副泥鳅群体中进行跨种扩增,发现有44个微卫星标记能在该群体获得扩增产物,另外有3个微卫星标记(即Mac31、Mac63和Mac541)完全不能获得扩增产物。以湖北省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采用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以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在以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完全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因此,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可用来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16.
采用3'-和5'-RACE法克隆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CYP17-Ⅰ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泥鳅CYP17-Ⅰ基因cDNA全长1 70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 563 bp,编码520个氨基酸;大鳞副泥鳅CYP17-Ⅰ基因cDNA全长1 763 bp,ORF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2种鳅CYP17-Ⅰ氨基酸序列都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区、1个保守的蛋白结构域和3个功能保守区。相似度分析显示,2种鳅之间CYP17-Ⅰ相似度为99%,与其他鱼类的相似度也超过7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种鳅之间关系最为接近,其系统发育关系基本符合传统的分类地位。qRT-PCR结果显示,CYP17-Ⅰ在2种鳅的肠、肌肉、心脏、胃、肝脏、精巢、卵巢、脾脏等8个组织均有表达,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两种泥鳅不同核质关系下EST和MDH同工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胶不连续系统电泳方法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不同组合、不同核质关系下,胚胎改良阶段(0-145h)酯酶(EST)和要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分化表达谱式。EST同工酶随细胞质、细胞不同及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个体发育谱式。以泥鳅卵子为细胞质环境的Ⅰ、Ⅱ两组,杂交组(Ⅱ)的EST同工酶基因在受精后3min至原肠中期,雄核原因参与表达与调控。以大鳞副泥鳅为细胞质环境的Ⅲ、Ⅳ两组,各酶  相似文献   

18.
2种泥鳅生长激素基因cDNA的克隆和原核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脑垂体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到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生长激素(GH)基因cDNA,分析了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2种泥鳅生长激素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均包括633个核苷酸,编码210个氨基酸,其中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在cDNA序列上2者有11个核苷酸的差异;在蛋白质水平上,2者的差异仅为1个氨基酸,位于信号肽中,在成熟多肽中,2者的氨基酸序列相同.把GH成熟肽的cDNA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 a,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其表达量超过细胞蛋白总量的50%,主要为不溶性的包含体.细菌裂解液沉淀溶于浓度为8mol/L的尿素后,用固定化金属配体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分子量为24 kDa的单一蛋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