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生态型玉米生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拔600m处夏播玉米,对平丘紧凑型(A)、平丘平展型(B)、低山中熟型(C)、中山晚熟型(D)和高山早熟型(E)5个生态型玉米品种生长特点的研究表明:(1)D生态型的植株和穗位最高、穗高系数最大、叶数最多、单叶和单株面积最大、生育期最长、单株干物重最大,E生态型的这些值最小,其他生态型介于它们之间;(2)后期时间系数、后期干物质积累系数和后期净同化率的变化规律是E型>A型>B型>C型>D型;(3)收获指数A型>B型、E型>C型>D型,分配指数B型>C型>A型>E型>D型。不同生态型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点,这与各品种的地域来源、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处的育种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重金属含量、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甘蔗‘柳城05-136’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A)、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不施肥(CK)5个施肥处理。【结果】与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以及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甘蔗植株镉、汞、砷、铬等重金属的含量,分别减少了0.05~0.08 mg/kg、0.01~0.02 mg/kg、0.09~0.13 mg/kg、0.19~0.43 mg/kg;另一方面,与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或生物有机肥(C)处理甘蔗产量和有效茎数虽然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分别减少了1 500~4 455 kg/hm2和1 860—2 090株/hm2,但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与化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与不施肥(CK)和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以及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均显著提高了...  相似文献   

3.
用中国25个省区80年代的大豆生产品种做了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5种脂肪酸、碘价的化学分析及其相关和通径分析.蛋白质含量,北方春大豆(A)40.86%<夏大豆(B)42.91%<秋大豆(C)43.48%<南方春大豆(D)43.91%;脂肪含量,A(19.76%)>B(18.61%)>D(18.49%)>C(17.77%);蛋白脂肪总量,D(62.56%)>B(61.45%)>C(61.25%)>A(60.64%);分析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生态地理分布趋势;发现了高必需氨基酸(37.25),高苯丙氨酸(7.87),高含硫氨基酸(2.59),高色氨酸(1.38),低亚麻酸(4.86),低碘价(117.17)的各种优质品种;讨论了品质性状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品质育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豆锈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锈病病菌(Phakopsora Rachyrhizi Syd.)的7个菌系接种在8个鉴别寄主上,按照病原的致病力强弱(病斑反应型)初步分为A、B、C、D4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A的致病力最强,对各个鉴别寄主都为感病,生理小种B、C、D的致病力比较差,可通过各鉴别寄主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进行分析.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X株距分别为A18 cm X 18 cm,B27 cm×12 cm,C36 cm×9 cm,D54 cm×6 cm,E81 cm×4 cm.结果表明在夏大豆生育期间,受降雨影响,0~90 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均呈现"三峰"曲线特点;土壤含水量在各个生育阶段均呈现"Z"型曲线,深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较稳定,生育阶段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平均值顺序为D>A>E>C>B;A、B、C处理在0~90 cm平均变异系数总水平高于D、E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与行距呈显著负相关(r=-0.981 8**),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6 1**),其中,A、B、C处理WUE极显著高于D和E处理,E处理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1).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抗病性鉴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淑梅 《大豆科学》1991,10(3):240-244
本试验是在日本国农林水产省东北农业试验场作物开发部大豆育种研究室进行的。试验在网室内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用日本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病五个生理株系(SMV—A.—B.—C.—D.—E)对我国125份大豆品种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认为,对SMV—A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26%;对SMV—B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6%;对SMV—C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16%;对SMV—D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15%;对SMV—E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8%。在供试品种中对SNV五个株系表现全抗的品种只有铁丰18,抗两个以上株系的品种有27个,占供试品种的2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沙苑子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姜黄素阳性对照组(C组),沙苑子组(D组)各15只。A组皮下注射精制花生油,其他各组采用40%CCl4油剂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6周后,C组、D组分别灌胃给予姜黄素水溶液(20mg/ml)和沙苑子水煎液(30mg生药/ml),A、B组则给予等量的蒸馏水。同时,除A组外,各组仍每周注射40%CCl4油剂1次,持续4周。观察肝脏病理,检测大鼠血清ALT、AST、ALP及肝匀浆MDA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大鼠的肝指数,血清ALT、AST、ALP显著降低,C、D组大鼠肝脏的相对重量、ALT、AST、ALP、MDA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沙苑子通过降低ALT、AST、ALP及MDA含量发挥抗慢性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磷钾肥料等因素组合对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的天隆1号产量在143.60~192.49 kg/667m~2,其中处理8(A3B2C1D3)产量最高,达到192.49 kg/667m~2,处理7(A3B1C3D2)、处理9(A3B3C2D1)的产量分别为185.69 kg/667m~2、182.36 kg/667m~2,分列二、三位。密度是影响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产量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氮磷钾等肥料因素是次要因素。综合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异系数来看,不同因素对天隆1号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相似文献   

9.
三、岩茶土壤特性: (一)岩土的剖面性状岩土的剖面层次主要有A—B—C_1—C_2和A—B—C两种,少数还有A—C型。A层,一般的腐植质层,该层是活动层,在种茶熟化过程中随逐次的填山使此层向上发展。B层,过渡层,此层大多是自然土壤的B层,也可能混杂原来的A或C层。种茶时受到不同程度的翻动,若其下有C_1层则翻动更大,而且也受到茶根生长的作用,加深过渡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花生品种抗黄1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播期(A)、穴粒数(B)、穴距(C)、纯氮量(D)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抗黄1号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产量效应排序为C>A>B>D,穴距和播期是影响抗黄1号产量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穴粒数,影响最小的是纯氮量。最优处理组合为A3B3C1D1,同时,还就各因素对产量结构、植株性状、生育进程等生理特性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及其30种缺四体为材料,对其籽粒戊聚糖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D、2B、3B、4B、6A和7A染色体可能携有增加水溶性戊聚糖(WSP)含量的相关基因,1B染色体可能携有降低WSP含量的相关基因;1B、3D、4A和7D染色体可能携有增加非水溶性戊聚糖(WIP)含量的相关基因,1A、2D和6A染色体上可能携有降低WIP含量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超级稻盐丰47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氮肥运筹对超级稻盐丰47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2:5:3的B处理,获得了产量731.5kg/667m2,分别比C(3:4:3)、D(3:5:2)、A(2:4:4)处理增产了4.1%、4.8%、9.3%。同时表现为B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及结实率、氮素利用率均高于C、D、A处理。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群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七五”、“八五”河南省已审定命名的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杂交种亲本来源主要有Reid系统(A),塘四平头系统(B),旅大红骨系统(C)及Lancaster系统(D)。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是:(A×B)、(A×C)、(D×B)、(D×C)。基于这一分析,提出了适应本省的更高一级的杂优模式配对群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抗旱耐热性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控制小麦抗旱耐热基因位点,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于2015-2017年小麦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处理,并对抗旱耐热相关性状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下分别检测到22、36和30个QTL,其中控制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含水量、穗粒重、千粒重的QTL数分别为26、21、22和19个。抗旱相关性状QTL位于2A、3B、4B、7B、3D、4D和7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38%~30.81%;耐热相关性状QTL位于2A、2B、3A、3B、4B、4D、5D、6D、7A和7B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03%~34.97%。抗旱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和7B(barc140-gwm297)染色体上;耐热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5D(cfd67-cfd40)和6D(barc196-barc54)染色体上;抗旱耐热性共定位区间3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2B(wmc441-wmc317)和7B(wmc83-wmc276)染色体上,其中共定位区间gwm294-wmc644( Qcc-2A.2、 Qgw-2A.1)的贡献率超过10%,遗传距离较小(6.49 cM)。  相似文献   

15.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筛选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等行距模式夏大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等指标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而减小,即表现为A处理E处理C处理,其中A处理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C处理的高8.89%、19.20%、2.72%;同株距条件下,D处理的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A处理高2.72%、18.73%、7.09%。株距最宽的宽窄行B处理测定期SPAD值、LAI、Pn的平均值均比D处理的要高,而且各处理中B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 628.94 kg·hm-2,较A、C、D、E处理分别增加43.62%、75.69%、25.03%、51.21%,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说明适当缩行增株构建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BNS型杂交小麦的适宜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设置了3个播期[10月5号(A1)、10月15号(A2)、10月25号(A3)]、3个密度[基本苗150×104株·hm~(-2)(B1)、225×104株·hm~(-2)(B2)、300×104株·hm~(-2)(B3)]和3个行距[18.3cm(C1)、23cm(C2)、宽窄行13.3/23cm(C3)],研究了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在所有测定时期均以A2B1C2处理最高,A2B3C1处理次之;通过极差分析可知,旗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最佳处理为A2B3C2;三因素对小麦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程度因时期和部位而不同;A2B3C1和A3B3C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小麦适宜的播期、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10月15号、300×104株·hm~(-2)和18.3cm。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绿色投入品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花生生长的调控作用,本研究设置肥料(腐殖酸复合肥A1和普通肥料A0)、土壤调理剂(木霉复合菌剂B1和清水对照B0)、地膜(生物降解地膜C1和普通地膜C0)三因素组合试验,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NH4-N和NO3-N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0~20 cm土层中,A0B0C0处理的平均NH4-N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A1B1C1处理的NO3-N含量比A0B0C0增加了47.6%。20~40 cm土层中,与A0B0C0相比,A0B0C1处理的NH4-N含量和A1B1C1处理的NO3-N含量分别增加了14.6%和31.9%。40~60 cm土层中,A0B0C0处理的平均NH4-N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A1B1C1处理的NO3-N含量比A0B0C0增加了82.4%。与A0B0C0相比,A0B1C0处理的花生荚果干质量、单株叶干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6.3%、20...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内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染色体结构特点,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和pTa535、pSc119.2探针对21份内麦系列小麦材料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份材料含1RS/1BL易位染色体;探针除3A、7A、2B、3B、4B、2D和4D外的其他染色体在21份材料间存在结构差异;共鉴定出49种染色体多态类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A基因组(22),其次是B基因组(14)和D基因组(13);在5B、6B、3D和7D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间存在不对称核型;根据A、B和D基因组的FISH核型,把21份材料分为16类。通过FISH信号模式,发现所有材料在染色体水平上都有变异。多数材料的染色体类型一致,推测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一致或者相似。  相似文献   

19.
几种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中棉所7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花铃期3次叶面喷施A(赤霉素50 mg·L-1)、B(萘乙酸10 mg·L-1+赤霉素20 mg·L-1)、C(4-氯苯氧乙酸10 mR·L-1)、D(多效唑300mg·L-1)、E(高效唑60 mg·L-1)5种调节剂不同浓度水溶液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D处理外,其他4个处理的棉花蕾铃脱落率低于对照,单株成铃数多于对照;除C处理外,铃重均大于对照;5个处理棉花衣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除D处理外,皮棉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A、B、E处理达到显著增产效果,B处理增产效果最佳.5种生长调节剂对棉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土壤有效Ca、Mg、B含量缺乏的酸性田上种植甘蔗,以常规施肥(A)为基础,配施4个处理有机钙镁硼肥:750(B)、1125(C)、1500(D)和1875 kg/hm~2(E),研究其对甘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在有机钙镁硼肥4种施用水平中D处理效果最好,比E、C、B、A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5%、10.6%、22.0%、46.8%,糖分分别提高0.0、0.3、0.4、0.7个百分点,产糖量分别增长1.5%、12.6%、24.9%、53.1%,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8%、10.6%、21.7%、45.2%。因此,有机钙镁硼肥施用量以1500 kg/hm~2为适宜。建议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地区参考应用,以提高甘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