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煜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162-164
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工程或项目无储备,盲目上马、设计质量不高、审查把关不严,流于形式、淤地坝实行招标投标制还不够成熟、坝系工程的建设单位(责任主体)问题还需商榷等淤地坝建设前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施工操作不规范、工程变更处理不够严肃、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淤地坝除险加固矛盾突出等是淤地坝(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乔军 《甘肃农业》2008,(10):64-64
从淤地坝建设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西部生态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方面入手,根据渭源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淤地坝工程建设的意见:抓住关键,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监理水平,加强监理制度;试行淤地坝工程招投标制度;对施工人员和管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工程管理。  相似文献   

3.
淤地坝以其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在黄土高原显示出了其他工程所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在淤地坝建设前期工作中,就显露出重工程措施、轻生物措施的倾向,有悖于水保生态建设的初衷,应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否则淤地坝建设可能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4.
结合庆阳市自1985年开展淤地坝工程建设,特别是2002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的实施,对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及运行管理等阶段的技术保障措施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与水土流失是我国的水利生态治理难点,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的建设历史悠久,可减轻沟道侵蚀,巩固侵蚀的基准面。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防洪能力差,工程难以配套;淤地坝与骨干坝的不配套,没有总体性的科学规划;淤地坝仅设置防水设施与坝,溢洪设施缺乏等。为了充分展现淤地坝的功能,应该做好新材料、新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摸清工程各项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淤地坝工程效益计算内容不统一、计算方法无具体规定的现状,以树儿梁流域红泥沟淤地坝为例,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淤地坝工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在坝地种植和拦泥方面效益显著;国民经济评价表明,工程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黄河流域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工程能够有效滞洪削峰、保持水土、拦截泥沙、淤地造田。近些年,淤地坝建设在陕西黄河流域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前,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坝隐患严重和基础工作欠缺等问题,应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对淤地坝建设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加强淤地坝建成后运行期的管护,加大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现有病险坝的维修与维护等措施,加强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淤地坝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流域坝系建设中,淤地坝的作用非常明显,主要有:拦泥保土,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提高黄土丘陵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提出淤地坝在坝系建设中的不足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的地区。长期以来,群众在沟边筑坝、拦蓄洪水泥沙,淤地造田。一般中小型淤地坝3—5年即可淤为坝地。坝地土壤肥沃、耐旱、能稳产高产,比坡耕地产量高4—5倍。因此,加速修建淤地坝已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韦营乡孙家岔村与韦家营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数十年来,这两个村庄通过水平梯田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淤地坝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也存在选用树种不当、投资不均衡、对林木和淤地坝的管护不够、百姓对水平梯田建设存在顾虑、梯田建设一刀切、数据造假等问题。本文通过实地探查、走访村民、查阅数据等方式,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代中叶之后,陕晋两地日益凸显的人口压力,促使民众将修筑淤地坝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的迫切需要,淤地坝实现了从理论构想到具体实践的跨越。夹缝求存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实现军民粮棉自给,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在边区兴起以筑坝淤田为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民国政府和边区政府修筑淤地坝的历史遗产,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原州区病险淤地坝维修加固工作在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工程管理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其特有的功效在我省黄土高原地区已日益彰显,庄浪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的淤地坝建设,有效促进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生态安全保障。在拦泥淤地、增产增收、人畜饮水、改善交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实施,在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原州区病险淤地坝维修加固工作在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工程管理下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分析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指导淤地坝可行性报告的编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水利设施,淤地坝在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独具特色的作用。因为经济条件以及技术的限制,淤地坝坝体市场隐含着许多的风险,若不进行针对性的除险加固,则危害到一方民众的安居乐业。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几种淤地坝坝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19.
水管体制改革是水利工程管理发展过程中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靖远县水管体制改革重点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国有水管单位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和较浅层次,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两费"支付、社保政策等落实不完全到位,水价改革、内部机制改革等严重滞后,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管理运行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尚需加以认真研究并抓紧解决。  相似文献   

20.
淤地坝坝系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在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式淤地坝的技术思路。新式淤地坝包括三种,即生态型淤地坝、节水型淤地坝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并且就新式淤地坝组成坝系的相对稳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