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正>近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被公布。其中,由李振声院士提名,王辉团队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初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于1997年用优质、高产、早熟品种西农2611作母本,(918×95选1)的F_1代作父本杂交选  相似文献   

2.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空5号(SP2027)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并有1年增产显著;省生产试验也较对照增产达5%以上.且该品系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并于2002年12月获国家"十五"品种后补助二等奖,是我国采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成功并审定通过的第1个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立会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成果针对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需求相对脱节的主要问题,研制重要育种性状鉴定新技术12项,创制新种质112份,发掘新基因6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植物新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垦科技》2005,(4):57-57
山东省和国家863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其中,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是一项重要突破,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沈佳 《种子科技》2014,(1):14-14
矮败小麦是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农业领域又一重大发明。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曹亚萍完成的“小麦特异矮败群体构建及新品种选育”农业攻关项目,利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工具,克服常规育种技术涉猎亲本少、手段局限性大、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矮败小麦育种群体,并建立起小麦优良性状动态基因库,为进一步高效培育高水平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是199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该实验室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的一个综合性实验室,系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工作人员32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5名,一半人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主任由南京农业大学现任校长翟虎渠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由盖钧镒教授等9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 该实验室5个主要研究方向:(1)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创新,包括地方品种的生态地理学以及演化、育种性状优异资源的筛选及遗传评价、群体种质的合成及改进等;(2)作物育种原理和方法,包括不同类型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及育种策略、交配制度的遗传效应及应用、不同类型状性的育种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育种技术与利用、育种利用的试验设计技术等;(3)实用生物技术,包括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QTL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转基因植株培育技术及其研究等;(4)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质改良,包括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及目标性状的遗传与改良等;(5)种子生产及  相似文献   

9.
安霞 《中国种业》2019,(12):23-25
小麦常规育种技术在小麦育种中使用广泛。概述了小麦常规育种及其流程,包括确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及选择杂交后代。提出了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主要有超高产育种、广适抗性育种和优质小麦育种,介绍了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的2个小麦新品种淄麦29和淄麦28,为下一步育种工作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抗病、高产、专用小麦新品种潍麦7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小麦新种质潍麦7号的系谱及选育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在小麦育种中选配杂交组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拓宽小麦遗传基础,解决小麦基因来源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张爱民黄铁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析了小麦新品种潍麦7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并对近几年以潍麦7号做父母本的杂交组合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与其它科研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利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种质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杜会伟 《种子世界》2021,(10):0084-0086
河南是小麦生产的大省,种植面积长期保持在 490 万 hm2,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小麦增产速度加快,相应增加了农民的卖粮难度。一方面全省范围内都出现了小麦积压现象,调销受阻且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食用小麦依然严重依赖进口。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能扩大小麦产量潜力,实现新品种小麦的推广普及。通过分析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生产利用现状及问题,提出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讨论优质小麦新品种育种推广模式和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363对SSR标记分析了在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1份国外引进品种和33份选育品种的遗传组成,旨在揭示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遗传贡献,指导种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种质包含了选育品种所发现等位变异的76.3%。与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比较发现,国外种质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最多(3.92),20世纪60年代(2.86)和70年代(3.01)基本一致,80年代有所升高(3.46)。品种间遗传距离比较与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结果相吻合。比较引进和选育品种在SSR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变化,发现至少在33个SSR位点,国外种质等位变异在我国小麦育种中被优先选择(该等位变异在引进和选育品种的分布频率均高于70%),其中一些位点已知与产量、生育期和抗病等性状密切相关。表明引进品种在以上基因组区域对我国小麦品种具有非常高的遗传贡献。  相似文献   

15.
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363对SSR标记分析了在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1份国外引进品种和33份选育品种的遗传组成,旨在揭示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遗传贡献,指导种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种质包含了选育品种所发现等位变异的76.3%。与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比较发现,国外种质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最多(3.92),20世纪60年代(2.86)和70年代(3.01)基本一致,80年代有所升高(3.46)。品种间遗传距离比较与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结果相吻合。比较引进和选育品种在SSR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变化,发现至少在33个SSR位点,国外种质等位变异在我国小麦育种中被优先选择(该等位变异在引进和选育品种的分布频率均高于70%),其中一些位点已知与产量、生育期和抗病等性状密切相关。表明引进品种在以上基因组区域对我国小麦品种具有非常高的遗传贡献。  相似文献   

16.
龙春16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利用小麦近缘种属材料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聚合了小麦近缘种属和普通小麦中抗逆和高蛋白等优异种质,具有优质、高产、秆强等特性。 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90002。本文介绍了龙春164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小麦优质、高产、多抗育种和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小麦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创新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讨论了冬小麦优良种质蚰包麦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蚰包麦是黄淮冬麦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48个省级审(认)定品种和18个国审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4项,为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介绍小麦优异种质资源漯麦4号,从利用漯麦4号作亲本选育出的小麦品种数量来表明漯麦4号是一个优秀的小麦种质资源,建议小麦育种者可以把漯麦4号作为主要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产优质多抗型玉米新品种——金海5号的选育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2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农民育种家翟延举作为唯一代表登上领奖台,接受温家宝总理给她颁发的奖状。  相似文献   

20.
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种质创新是育种的基础,育种路线决定育种工作的成败。利用温带种质的高配合力和广适性与热带高抗种质相结合选育的自交系8639H、F 138为选育高抗、优质、高产杂交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对玉米杂交种奥利66号的育种技术路线进行详细探析,以证明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杂交互补来创新种质的可行性,为拓展育种思路及创新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