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中国农垦》2006,(10):40-41
发展经济学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注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农村外出人口城乡流动就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四川省名山县M镇实地调研,分析了农村外出人口就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姜飞 《河南农业》2010,(6):59-60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未能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同步发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超量存在。导致农村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名,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未能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同步发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超量存在,导致农村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理论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焦点.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英 《甘肃农业》2007,(10):41-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拉开了以劳动力资源流动为龙头的全国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序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转型,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整个中国加速从一个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变.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其转移的动因及效益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2827万增至2000年的17078万人,仅200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9400万,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到2020年至少将有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外来人口的流动,陕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曾经潜在的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给陕西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本文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改善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状况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的主要压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指出农村职业教育对其转移具有一定的微观和宏观意义,是促进其合理有序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学的“剩余劳动力理论”或“二元结构模型”作为国家工业化基本规律的一般概括,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实践,由于其劳动力转移条件的基本假设缺乏现实合理性,所揭示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实践难题:即“城市-工业化”模式不能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工业化道路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人口内部迁移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刍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文莲 《甘肃农业》2005,(10):48-4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对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推力分析(一)我国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了迅速增长的农村人口没有随国家工业化进程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限制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我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些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能够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农村人口骤增,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凸现出来。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赵瑞香 《现代农业》2006,(12):69-7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突显,时至今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的流动大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到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地区流动,我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往只主张大力发展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进而以"城镇化"取代"城市化 ",致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时,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大、素质之低是古今中外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观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剩余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入手,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