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三氯杀螨醇兼具有杀成螨、幼螨、若螨和螨卵的效果,因此对茶树上的多种害螨[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ce Watt),茶叶瘿螨(Calacarus carinatus Green)、茶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有良好防效、残效期长。世界主要产茶国均将此药作为茶园杀螨剂的首选品种。我国茶区的害螨不但种类多,而且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是夏秋茶期影响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茶区也已在茶园中应用三氯杀螨醇防治,但它究竟是否适宜于茶园中推广,为此,1980年曾对三氯杀螨醇的安全使用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灭螨灵对茶树害螨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害螨的种类多,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对茶树的为害严重。目前,化学防治仍是茶树上防治害螨见效最快的防治方法。然而,目前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多为杀虫剂,对害螨的防治不很理想,再加上长期连续使用已使害螨产生抗性,天敌数量下降,害螨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为害日益猖獗,因此,目前茶叶生产上迫切需要适合于茶树上应用的杀螨剂品种。灭螨灵是一种杂环类杀螨剂,对瘿螨、跗线螨、叶螨等害螨的卵、幼若螨和成螨均有良好的效果,且速效性好,残效期较长.并兼有杀虫效果。1992~199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浙江省温州农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的新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除部分源自被污染的环境外,其主要来源是直接施用化学农药.因此,茶叶中农药残留品种及含量的变迁与化学农药品种的衍化更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在茶园中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导致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茶叶中高水平的六六六、DDT残留.有机氯农药被禁用之后,70年代开始在茶园主要使用毒性较低、降解较快的敌敌畏、马拉松、辛硫磷、乐果、杀螟松等有机磷农药防治虫害,代森锌、托布津和波尔多液等防治螨类和病害.80年代初又引进高效低残留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由于这类农药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力强,并出现了抗药性等问题,至80年代末,茶园中开始使用第三代农药,如安全低毒、具选择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扑虱灵和除虫脲.目前,我国茶园杀虫剂的品种已比较齐全,与化学防治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相当,但杀螨、杀菌剂的开发进展缓慢,有的地区为了控制茶树螨害,不得不使用已禁用的三氯杀螨醇,加上茶园经营体制改革后,分散型农户在农药使用方面缺乏指导,在茶园中使用剧毒农药的事件屡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量茶样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分析,试图阐述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演替趋势及存在问题,以揭示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新特点,探讨进一步控制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3月8日,由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制的"临海市万亩科技生态茶园总体规划"项目在临海召开专家评审会.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副局长毛祖法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叶阳研究员,浙江大学茶学系骆耀平教授,浙江省农业厅茶叶科罗列万科长,台州市茶叶产业协会会长谢钦颐高级农艺师7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听取了临海市茶叶产业情况介绍和项目组长曾建明规划编制的详细汇报,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经过认真审议讨论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9月13日,四川省宜宾市召开茶叶生产系列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七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宜宾市茶叶生产系列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在评审现场,7位专家被分为加工组和栽培组,分别对茶树良种扦插繁育技术规程、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宜宾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茶园害虫与天敌的互作关系及生态调控技术”经过3年的实施,超额完成了各项性能指标,于2003年12月19日在浙江杭州通过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目针对当前我国茶叶生产情况,首次定性定量地研究了自然状态茶园、人工调控茶园、常规生产茶园中天敌与主要害虫的互作机理,圆满地从植保角度解释了我国有机茶园多由山林中自然状态茶园转换而来,人工调控下的平原和丘陵茶园也可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茶叶。对我国多种类型茶园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7.
有机茶园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下属"水保园"有机茶生产基地,亦是福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场,系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实地考证,认为茶场植被、生态、地理等综合条件指标均符合有机茶园的要求,优越条件在全国少见.其茶园面积24.3hm2,年产有机茶15t,产值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8.
我国杀螨剂品种很少,多年来长期使用老品种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及其他常用农药,多数害虫不同程度的产生了抗药性,加之近几年在棉田大量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死了大量天敌,导致棉叶螨危害猖  相似文献   

9.
浅谈浙江茶叶农药残留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德彪 《茶叶》2000,16(3):130-131
1 浙江茶叶农药残留现状 茶叶农残是茶叶生产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50年代中期化学农药开始在我省茶区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农药品种局限、使用技术不当、安全用药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茶区环境污染和茶叶农药残留.为解决茶叶农残问题,70年代开始严格禁止茶园使用六六六、DDT,其后又根据国家规定相继禁止甲胺膦、乙酰甲胺膦、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农药在茶园中使用,大力推广优化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重视安全合理用药,使茶园年用药次数由原来7~8次减为目前3~4次,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以"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为主体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国各产茶区正在大力推广,这对于进一步减少茶园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和提高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自2009年起率先在浙江安吉县黄杜村组建"茶园用药专柜",2010年在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区开展以一村一名茶树植保员的茶  相似文献   

11.
时拔克(Spark)除草剂,系美国孟三多(Monsanto)公司产品,水剂(内含草甘膦160g/L).近年笔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场的生产茶园进行了大田除草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除草剂对茶园杂草有较好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2012,(9):22
本刊讯8月6~8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茶叶质量安全与茶园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课题中期工作会议暨茶园绿肥应用技术现场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单位11个课题研究任务团队成员,湖南省部分产茶县的茶叶管理技术人员,以及福建、湖北和浙江等省的茶叶生产企业代表近60人参加了会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简讯     
“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通过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在浙江省科技厅的组织下,于2002年12月22日顺利通过来自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和植保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茶叶化学重点实验室和金华市农业局等单位专家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陈雪芬  肖强 《中国茶叶》1995,17(6):36-37
螨死净又名四螨嗪,商品名称为阿波罗(Apollo);化学名称为3,6—双(2—氯苯基)—1,2,4,5—四嗪。螨死净为有机杂环类杀螨剂,由上海农药研究所研制,杭州农药厂生产。该药具有对螨卵活性高、持效期长、毒性低(大鼠急性经口>5200mg/kg,经皮>2100mg/kg)、对其他动物及捕食性天敌安全等特点。1990~1991年杭州农药厂提供20%螨死净胶悬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对茶橙瘿螨的药效试验,现将研究结果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5.
科技简讯     
防治茶树害虫的几种新农药 当前茶叶生产中病虫害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化学农药在控制病虫为害,确保茶叶一优两高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80年代以来,新型农药品种不断涌现,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药使用技术也有较大的提高。为了要使化学农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效果,在选用农药品种时,需要了解各种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技术,才能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效果,现简要介绍几个新农药品种,作为防治茶树害虫的参考。 1.灭螨灵(又名速螨酮,NC—129),是一种杂环类杀螨剂,原药中等毒性,15%制剂属低毒。急性口服LD_(50)为1021~1130mg/kg,急性经皮LD_(50)>2000mg/kg。该药以触杀作用为主,是一种广谱性杀螨剂,兼具杀虫作用。对叶螨、瘿螨、跗线螨等害螨的幼、若、成螨和卵均有良好的防效。它的速效性好,残效期较长,且药效不受温度影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资料,使用15%灭螨灵4000倍防治茶橙瘿螨,喷药后3~14天的防效在86.6%~95.2%,药效在一个月左右。灭螨灵8000~4000倍液对茶跗线螨的防效在80%~100%,并可兼治小绿叶蝉。一年最好控制使用1次,不要和碱性农药混用,不要在蜜蜂采花期使用。安全间隔期暂订7天。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苏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项目计划草案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行三人于1989年6月1~15日对苏联茶叶生产与科技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间访问了全苏农工委员会食品工业部、全苏茶亚热带作物和茶叶工业研究所、季米里亚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参观了马哈拉捷、恰克伐:苏呼密、索契等地的茶园、茶厂和联合公司,受到了苏方热情友好的接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的茶树规模化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茶叶生产,就近解决西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需求,195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农业部委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专程来到与陕南茶区和川北茶区毗邻的甘肃省陇南市考察.  相似文献   

18.
外事活动     
△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博罗杰先生等一行二人.于三月十七日参观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并就该公司产品氯氰菊酯农药在茶叶上进行试验一事,与茶叶研究所举行了商谈,经过友好协商,双方达成合作试验协议。外宾在所期间,参观了茶树病虫标本室、茶叶样品陈列室和龙井茶优良品种丰产示范茶园。△日本农药株式会社横山昭一先生和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漱井富雄先生于三月二十八日来杭。在杭期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商谈性信息激素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于1982年5月27日至6月2日在福建省永春县北硿华侨茶果场召开全国华侨农(茶)场茶叶生产座谈会。到会的有粤、闽、桂、滇、赣五省(区)侨办(局)和二十六个华侨农(茶)场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共54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计委、永春县人民政府也派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代表交流了经验并围绕科学种茶问题进行了讨论。著名茶叶专家李联标、张天福等应邀作了关于科学种茶的专题报告。会议认为,近三年来,华侨农(茶)场的生产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1981年茶叶总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25.8%,单产由1981年的93斤提高到114斤,突破了百斤大关。但是,各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1958年秋成立的,全所现有职工183人,其中科技人员93人,建立了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树植保、茶叶机械、茶叶生理生化、茶叶综合利用、茶叶科技情报八个研究室和茶树生理、茶叶生化、土壤农化、茶树栽培、综合利用等11个实验室,装备了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并附设试验茶场和实验茶厂,有茶园220余亩,生产绿茶为主,加工机具比较齐全。经过二十六年的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水平、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