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达县苎麻站的科技人员,从1980年开始,组织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深入麻区社队,实地进行逐块普查评选,经过三年时间,从本地苎麻品种中,选出了较好的“薄皮麻”。经1981—1982年送样纤检和栽培观察,单纤维支数均在1800支以上,一般单产200斤以上,最高达300多  相似文献   

2.
阳新是湖北的苎麻之乡,一年收三季。一般是头、二麻单产较高,三麻最低。全县三麻常年亩产仅30斤左右,只占全年三季总产的20%上下。但一些高产社队,三麻单产常达百斤以上:1975年,白沙公社吴东成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三麻平均亩产117.5斤,比头麻亩产高12.35%,占全年产量的33.79%;1980年三麻单产也达到105.6斤。  相似文献   

3.
《中国麻作》1981,(1):5-6
阳新县是湖北苎麻主产县,年收三次,二麻产量一般比头麻低很多,没有地尽其利。从全县水平看,常年二麻亩产50斤上下,只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但是不少高产的社队,常有过之。例如:一九七五年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二麻总产3830斤。平均亩产125.5斤,比头麻3190斤增产19.5%,  相似文献   

4.
阳新是湖北的苎麻之乡,一年收三季。一般是头、二麻单产较高,三麻最低。全县三麻常年亩产仅30斤左右,只占全年三季总产的20%上下。但一些高产社队,三麻单产常达百斤以上:1975年,白沙公社吴东成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三麻平均亩产117.5斤。比头麻亩产  相似文献   

5.
吕裕基 《中国麻作》1983,(2):25-25,18
过去,我区群众认为新栽苎麻头两年产量低,收入少,不合算。这就影响了我区苎麻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初步获得苎麻种子冬季育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快速丰产的试验。1981年1月在始兴县教场下冬季育苗,当年栽麻1.2亩,其中0.49亩269.1斤;1982年1月在该县城南公社东河生产队冬季育苗,并在该队何旺珠的责任田里栽麻0.5亩,亩产261.1斤。  相似文献   

6.
《中国麻作》1983,(2):26-27
为了摸索苎麻高产的经验,我们进行了苎麻高产栽培试验。1979年春栽麻3亩,当年亩产55斤,1980年亩产221.7斤。1979年冬栽麻2亩,1980年亩产65斤,1981年亩产达280斤。夺得了当年栽麻,当年受益,次年高产。两年的实践体会有五点:  相似文献   

7.
四棵公社麻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中国麻业》1981,(1):5-6
阳新县是湖北苎麻主产县,年收三次,二麻产量一般比头麻低很多,没有地尽其利。从全县水平看,常年二麻亩产50斤上下,只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但是不少高产的社队,常有过之。例如:一九七五年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二麻总产3830厅。平均亩产125.5斤,比头麻3190斤增产19.5%,占全年产量10604斤的36.1%。二麻高产,  相似文献   

9.
我队地处大竹城郊丘陵地带,土地肥沃,种植苎麻20亩,其中投产面积18亩。从1966—1977年的11年中,苎麻亩产7年超双百,4年过三百。1978年亩产436斤,79年头、二麻平均亩产347斤,三麻也获得了丰收。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0.
四棵公社嘛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中国麻业》1983,(2):26-27
为了摸索苎麻高产的经验,我们进行了苎麻高产栽培试验。1979年春栽麻3亩,当年亩产55斤,1980年亩产221.7斤。1979年冬栽麻2亩,1980年亩产65斤,1981年亩产达280斤。夺得了当年栽麻,当年受益,次年高产。两年的实践体会有五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麻作》1979,(4):38-39
阳新县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是全国苎麻劳模陈森茂同志所在的队,全队种植苎麻30亩,自一九五六年以来,九年平均亩产超三百斤,最高的一九六五年,亩产368.5斤。七八年在长期严重干旱、气温高的情况下,单产仍达270斤,七九年全队预计头麻平均亩产在140斤左右,全年计划亩产达400斤。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作》1980,(2):18-19
湖南沅江县普丰公社卯丰三队,有耕地175亩,1975年以前仅有苎麻1.5亩。1975年,他们学习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参观了邻近的苎麻生产先进典型增积九队,端正了粮麻对立的错误认识,全而规划种植,合理安排劳力,一个冬春扩种苎麻9.1亩。种麻以后,精培细管,产最年年增加。1977年每亩苎麻平均单产240斤,  相似文献   

14.
苎麻是大冶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历年二、三麻易遭干旱,轻则减产,重则无收。因此,苎麻灌水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如四棵公社麻科所和苎麻专业队,1978年二、三麻灌水抗旱,全年亩产386.2斤,比未抗旱的增产95%。1979年继续进行灌溉试验,亦获得显著增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是个老苎麻产区,麻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水用水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苎麻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种麻积极性,老经验又有了新发展,苎麻产量不断上升。1982年新老麻地10152亩,其中收益面积8800亩,总产221万斤,平均亩产251斤,比1981年总产138.4万斤增长59.7%,单产196斤提高28%;比1980年总产99.7万斤增长121%,单产151.6斤提高66%。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我区有苎麻面积100047亩,比1981年减少7000亩,总产26.25万担,比1981年增产25.7%,单产由1981年的200斤上升到260斤,增产30%。如沅江县有苎麻面积67269亩,总产18.69万担,单产277斤,全县农业人口人平近40元。  相似文献   

17.
再次“苎麻热”的思考杨木林(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沅江413100)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芒麻紧缺,价格上涨,已由1992年前每公斤2元左右上升到8元以上,促使苎麻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再次"苎麻热"已经开始,并正在升温之中。现提出三个关键问...  相似文献   

18.
我队地处大竹城郊丘陵地带,土地肥沃,种植苎麻20亩,其中投产面积18亩。从1966—1977年的11年中,苎麻亩产7年超双百,4年过三百。1978年亩产436斤,79年头、二麻平均亩产347斤,三麻也获得了丰收。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56年开始到现在,进行了20多年苎麻科学试验,使苎麻产量不断提高。我队苎麻单产每年在300斤以上,我在生产实践中的体会主要有如下六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作》1980,(4):23-25
脚麻(苎麻的无效分株)可以繁殖,而且第二年可以丰收。阳新县麻科所78年6月中旬用附近生产队的脚麻移栽10亩,并对其中东段4亩加强培育管理,79年头麻总产94斤,二麻总产215斤,三麻总产339斤,株高平均160厘米,茎粗O.9厘米,蔸有效分株8.25株,每亩有效株约1.7万株左右。全年总产648斤,平均亩产162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