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于2004年11月-2005年1月期间,采用样带法对贺兰山区石鸡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了74个利用样方,结果表明:贺兰山石鸡(Alectoris chukar potanini)对植被类型具有选择性(χ2=453.17,df=3,P≤0.001),喜欢利用山地草原带,避免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χ2=195.76,df=6,P≤0.001),喜欢利用无树的栖息地,随机利用灰榆优势的栖息地,避免选择山杨、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占优势和混合型的栖息地;对坡向(χ2=85.12,df=2,P≤0.001)选择性利用,喜欢位于阳坡的栖息地,避免利用阴坡的栖息地,对半阴和半阳坡随机利用;对坡位也具有选择性(χ2=44.93,df=2,P≤0.001),偏好下坡位,避免上坡位,对中坡位随机利用。并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石鸡的利用样方以乔木密度低、灌木密度低、草本覆盖度高、坡度小、雪覆盖浅、低海拔为主要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乔木密度、草本覆盖度、灌木密度和雪深具有重要作用。由这4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4.9%。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果】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栖息在有石砬子的阳坡中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9个数量型变量的原始数据不遵从正态分布(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除距人为干扰距离外的其他8个数量型因子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认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活动;对这13类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食物丰富、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和石砬子的阳坡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栖息。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5.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究结果相比,2009年冬季狍的卧息地主要为农田、隐蔽程度较低、距离水源较远、雪较浅、距离人为干扰较近、卧息地较短、窄和浅。199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1999)=4.063×雪深+0.644×卧息地宽+2.026×卧息地深-125.585,200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2009)=1.144×雪深+0.354×卧息地宽+0.294×卧息地深-14.218。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影响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因子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雪深、卧息地宽和卧息地深,判别正确率为97.67%。  相似文献   

6.
2008年2~5月,通过对南昌前湖地区的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农田生境下的麻雀栖息地的调查与研究,共分析了57个觅食地样方和70个休息地样方。结果表明,对麻雀觅食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盖度和草本均高;对其草地生境休息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均高和距水源地距离;而树木盖度对其乔木和灌木生境休息地选择最为关键。总体上,麻雀喜欢在距建筑物较近且植被不太茂密的地方觅食。总之,人类活动是麻雀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麻雀选择到人类活动区域来觅食和休息,但是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也会干扰到它们的觅食和休息行为。  相似文献   

7.
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研究了保护区内大熊猫季节性移动、在冬季和夏季栖息地的活动情况、产仔育幼巢穴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栖息地是大熊猫一年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和食物来源地, 也是其产仔和育幼的主要场所.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保护区区划不尽合理和人类活动干扰.建议整合秦岭地区现有大熊猫保护区, 严禁区内非法活动, 严格管理旅游和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8.
2008年1-4月,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20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的19个生态因子。对六盘山保护区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相关性因子进行频率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颈雉喜好栖息于乔木种类单一、乔木数量较少或无乔木生境中。环颈雉偏好利用沙棘占优势的灌丛或混合灌丛。喜好栖息于灌木数量较多、灌木基径较小、灌木高度较低灌丛地带。草本覆盖度高低也是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环颈雉偏好利用草本覆盖度高的生境。偏好利用坡度较小、向阳坡和半阳坡,对阴坡利用率较低。环颈雒偏好利用距道路和居民点较远的地段,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环颈雉喜好选择离水源地距离较近、雪盖较浅、隐蔽度较高的地段栖息。总的来看.食物和隐蔽奈件是影响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基本因素,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明影响白唇鹿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生态因子,为青海祁连山区白唇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8~10月份,在青海托勒山沿白唇鹿的主要通道及活动区域设置6条调查路线、 125个调查样方,采用痕迹检验法调查了植被类型等9个生态因子.用Vanderloeg选择系数、Scavia选择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白唇鹿秋季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植被类型、草本植物覆盖度、海拔高度、坡向和坡位是影响白唇鹿选择栖息地的主要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3.78%.【结论】海拔4 000~4 500 m、半阴半阳坡地、下坡位的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是白唇鹿选择的最佳栖息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and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难度较大,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概述了SSFR栖息地的一般生态特征对其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结合其他有蹄类动物的相关研究,论述了关于SSFR家域、觅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简要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对SSFR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强调了多尺度研究SSFR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60  相似文献   

14.
姚敏  赵凯  花月  耿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305-3308
[目的]为商城肥鲵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覆盖商城肥鲵分布区全境的8条溪流中环境变量和种群状况的调查,分析该种对生境的选择特点.[结果]在周边植被状况较好、宽度5~6m的溪流中商城肥鲵种群状况相对更好,面积较大、较深的水潭中种群更加健康.尽管最佳生境中成体数量最高,但亚最适生境中的幼体数量远高于最适生境.这说明商城肥鲵存在种内竞争导致幼体迁移的现象,对于物种保护是有利的.[结论]该研究表明对商城肥鲵的保护工作中减少人为干扰和营造良好的植被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进入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禽舍一般都要增设保温设施,以保证家禽特别是育雏鸡安全越冬。但是,保温与通风,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协调不好,将给家禽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0-2013年对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鹇生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院茫荡山白鹇栖息地有5个植被型,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海拔、坡向在茫荡山内对白鹇的分布影响不明显,缓坡开阔的竹灌地是白鹇理想栖息场所;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白鹇种群发展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张研 《农家参谋》2011,(1):22-22
一、临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头,呆立,少食或绝食,眼结膜发炎,流眼泪,眼角有较多量黏稠纤维蛋白渗出物或脓性物,严重时将上、下眼睑黏连,眼睑及眼周围肿胀,少数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甚至出现失明而无法觅食。  相似文献   

19.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区的林地,山边农田与农房也有少量栖息.社鼠体型中等,体重最大的仅100 g左右,尾长大于或等于体长.雌雄体之间的外形体尺指标基本一致,不存在性二型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均有显著增长,其中,胴体重、体长和尾长随体重增加一直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趋势,而成年后的耳长与后足长增长缓慢,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顾志宏  金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08-7909
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①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内共有斑块5 069.00个,斑块密度为2 595.00个/hm2,平均斑块面积为3.20 hm2,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49,斑块丰富度为68.00,边界总长度为19 011 119.91 m,边界密度为97.34 m/km2,景观形状指数为35.19。②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现象较为严重,急需加强管护、加大投入。笔者建议通过在各自然保护区间建立生境走廊连接破碎栖息地;加强资源管护,严格审批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加强对川金丝猴和其栖息地的科学研究投入和资金投入;采取改善当地社区环境的有效措施,缓解人员生活对保护区造成的压力;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等手段,达到提高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质量、有效保护川金丝猴这一珍贵物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