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2.
吴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4-8626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2010年78月,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红腹锦鸡沙浴地进行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线上的64个对照样方和45个沙浴地利用样方.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夏季沙浴选择大于20。的阳坡和半阳坡、上坡位、山嵴和山坡面.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表明,海拔、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直径、灌丛盖度、灌丛高度、灌丛数量、草本高度、草本盖度、隐蔽级、林缘距离和干扰源距离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草本高度、隐蔽级、林缘距离、灌丛密度、乔木直径和灌丛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0.8%,说明了红腹锦鸡沙浴地选择与隐蔽条件和地点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相似文献   

5.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相似文献   

6.
2019年4—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4个觅食利用样方和60个对照样方的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斑头雁繁殖期倾向于在草甸、河岸和浅水沼泽泥滩中觅食,对盐碱地和滩地有回避性。通过Mann-Whitney检验发现距明水面距离、距放牧区距离、植被物种丰富度3个因子在斑头雁觅食样方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食物和安全因子是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干扰因子和水体因子对其觅食地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_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相似文献   

8.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吴逸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42-17343
2010年6~8月,利用样方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陕西黄河湿地30处苍鹭觅食生境和300个对照样方进行了研究,以及调查了植被密度、植被高度等10个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test检验表明植被密度、干扰度、苇丛高度、土壤干湿程度等4个因子在苍鹭觅食生境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盖度、苇丛密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植被高度、水深和至明水面距离则无显著差异。主要成分分析表明植被因子、干扰因子、水因子在苍鹭觅食地选择中均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果】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栖息在有石砬子的阳坡中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9个数量型变量的原始数据不遵从正态分布(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除距人为干扰距离外的其他8个数量型因子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认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活动;对这13类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食物丰富、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和石砬子的阳坡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栖息。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8月,利用样方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陕西黄河湿地32处池鹭觅食地和320个对照样方进行了研究.调查了植被密度、植被高度等9个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 Whitney U - test检验表明,植被密度、干扰度、苇丛高度、土壤干湿程度4个因子在池鹭觅食生境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盖度、苇丛密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植被高度、水深和至明水面距离则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因子、干扰因子、水因子在池鹭觅食地选择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15.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表3参26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拉市海越冬灰雁(Anser anser)生境选择的机制,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调查了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灰雁在农地、草地、灌丛、休耕地、沼泽泥滩地、浅水区和水中央深水区等7种基本生境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越冬灰雁对不同生境有明显的偏好性,在43个调查样方当中,31个为浅水生境,9个为沼泽生境,3个为草地生境;而对调查样方和对照样方的13个生境因子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主要制约灰雁生境选择的因子是干扰频率、距干扰的距离(P〈0.01)以及水清澈度、植被盖度(P〈0.05),人为干扰是影响拉市海越冬灰雁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凯里市区公园夏季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凯里市区公园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夏季对贵州省凯里市区5个公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鸟类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记录到的鸟类4目18科31种。其中:雀形目鸟类28种,占总种数的90.32%;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和大山雀(Parus major),分别占总数量的22.91%、15.69%和14.5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别与海拔高度、公园面积、公园周长、水域面积、草本盖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乔木盖度显著负相关(P<0.05);鸟类密度与硬质地面、灌木盖度和游客量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公园面积、乔木盖度显著负相关;Shannon-Weiner指数与海拔高度、灌木高度显著正相关。凯里市区公园在建设中可考虑增加公园内的水域面积、灌木和草本盖度,适量减少乔木面积。  相似文献   

20.
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分,以官山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12 hm~2)为平台,基于300个5 m×5 m工作样方的调查数据,对灌木(DBH≤1.0的个体,包括乔木幼苗、幼树)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总平均盖度为42.17%,67个样方小于20%,30个样方大于76%;(2)样地内灌木个体9 927株(丛),分属54科94属184种,其中优势种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矩叶鼠刺(Itea oblonga)、细枝柃(Eurya loquian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lanuginosa)、糙花少穗竹(Oligostachyum scabriflorum)、甜槠(Castanopsis eyrei)等,各优势种均表现为聚集分布;(3)以工作样方为单元的灌木物种数(S)为0~25种,Shannon-Wiener指数(H)为0.0~3.1,生态优势度(D)为0.0~1.0,表现出明显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三者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96,0.227,0.228(P0.05),物种多样性表现出由南向北增加,由东向西下降,而生态优势度则是西北-东南增加,而西南-东北降低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灌木盖度、优势物种及物种多样性在常绿阔叶林内分布都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