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设计旨在建立一种基于PLC技术的自动化普洱茶渥堆生产装置,该装置共分为三个个功能模块:电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附件模块。电路模块的电源对待测普洱茶样品进行有效照射,光纤探头将透过普洱茶样品的发酵信息进行聚集,然后通过光纤传递给光纤探头将透过普洱茶样品的发酵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光纤传递给数据处理模块的发酵仪。发酵仪准确、有效、实时的获取通过光纤传递过来的普洱茶样品发酵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微处理器进行处理、计算和分析,从而完成对待测普洱茶样品发酵程度的预测,并在触摸显示屏上进行结果显示,实现普洱茶渥堆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刍议茶叶网上销售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RP的网络茶叶销售平台系统可以对茶样品进行有效模型分析,将透过茶叶样品的销售信息进行聚集和收集,并通过网上平台传递给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准确、有效、实时的获取通过光纤传递过来的茶叶销售平台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微处理器进行处理、计算和分析,从而完成对茶叶不同销售形势程度的预测,并在触摸显示屏上进行结果显示,实现茶叶自动化的销售。  相似文献   

3.
正红茶发酵机的系统控制,若能实现逻辑运算、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顺序控制等操作的指令,通过模拟式、数字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发酵的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按易于使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则将非常适用于红茶的自动生产和加工,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智能化控制,有效控制茶叶发酵环境的温湿度和自动供氧排氧,可大幅度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关于茶产品说明书英译还未形成气候,以至于当前茶产品包括出口产品的说明书英译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分为语言性错误、语用性失误两大类。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角度,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当前茶产品说明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使得茶产品说明书英译在茶叶销售环节中得到重视,提高翻译质量,将茶产品的信息、茶文化等正确地传递给全世界人民,促进国际茶叶贸易有效发展,进而提升我国茶叶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尽管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但茶叶的出口数量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像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纷纷筑起"贸易壁垒",在茶叶进口上设置种种障碍,对中国的茶叶出口进行阻碍。转战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我国许多中小茶叶企业谋取茶叶出口的新途径。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内容营销,将企业的产品价值和企业理念传递给目标客户,从而实现口碑传播、精准引流、业绩提升,成为当下我国中小茶叶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茶叶生产流通中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影响以及给相关的茶叶生产管理、质量监管等带来的难题,使得构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非常具有紧迫性和价值。本文基于.Net平台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首先探讨了茶叶质量安全数据信息的标识问题,为系统设计与构建做数据上的技术准备,即对茶叶种植至茶叶销售整个环节的与茶叶质量安全有关的环节进行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从系统总体构想、系统结构、数据库、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继而对系统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MVC三层模型实现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增加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产生新的茶叶风味.本文对细菌发酵茶饮料、酵母菌发酵茶饮料、霉菌发酵茶饮料、药食用真菌发酵茶饮料、其他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我国对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应用的还较少,将茶叶生产技术与食品工程技术结合,才能推动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红碎茶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湿度。在当代茶叶加工中,这些条件都是由发酵设备来提供的。现将目前世界各产茶地区的主要发酵设备作一介绍。槽式发酵设备其结构类似于萎凋槽,槽的一端装有鼓风机和喷雾器。槽上放置发酵框,框底采用镀锌钢丝编织网,茶叶放入框内,启动风机和喷雾装置,湿润空气经槽底通道均匀地透过叶层进行发酵。其风量可通过风机前面的叶栅来调节。这种装置目前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9.
当前茶叶节目制作与播出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尤其是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想实现节目同传的最佳效果,就需要注重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从而实现茶叶节目文化内涵与内容信息的有效传递。本文拟从认知负荷模式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主要的茶叶节目内容介绍,通过探究茶叶节目同传的简化要求,从而分析基于认知负荷模式下的茶叶节目同传简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要求的不断提升,游客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旅游观光,而是对富有参与性与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更加青睐,于是乎就有了现代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与茶叶企业的融合,一方面是对传统茶叶企业发展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资源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两者的融合势必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产业也应进入转型期,与茶叶企业合作共生,积极纳入文化元素,打造新兴旅游产业文化亮点,探究出一条健全的融合路径。本文通过对茶叶企业文化的了解,探讨旅游产业能够从中获取它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传递给游客,使其成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通过探究旅游产业与茶叶企业的融合路径,对茶叶企业的精神价值进行了阐述,并依托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开展了探究,对路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建议,最后总结文章得到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谢继金  周继法 《茶叶》2001,27(3):50-51
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开发有机茶和发展无公害茶叶已成为市场所趋,是茶叶生产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切实将茶叶农药残留量降低至安全允许范围内,并符合欧盟等消费市场的需求,有效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最近,我们对重点产茶县、市茶园中的化学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的茶叶生产过程中,造就了丰富而完善的茶叶生产机制,通过对传统的茶叶产品的长期发展历史进行探究,可以看到其中形成了诸多文化内涵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元素。茶叶名称英语翻译只有结合文化语境的变化来实施,才能实现其内涵理念的等值传递。本文拟从茶叶名称实施英语翻译的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叶名称英译与文化语境应用之间的关系认知,从而探究基于文化语境背景下的茶叶名称英译的翻译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家对健康养生的理念也逐渐的重视起来。茶叶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养生产品,在现今社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与空间。然而在这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各个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计算机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提出了其相应的策略,从而有效的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效率与质量,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中国的茶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高,因此市场上对茶叶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重视对茶叶的生产和管理,传统的茶叶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茶叶的生产管理应向着规模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更好的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实现茶叶的经济效益。构建茶叶生产管理监控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对茶叶的生产以及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霞 《福建茶叶》2016,(8):10-11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当前茶叶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机遇期。对整个茶叶生产来说,需要通过使用计算机来提升自身生产效率以及茶叶生产品质,因此整个茶叶生产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日益增加。对茶叶生产来说,其中涉及到茶园管理、加工制作等等各个环节,通过有效应用计算机,将为整个茶叶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和支撑。本文拟从茶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细节分析入手,结合分析茶叶生产各个环节中计算机的具体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朱婧 《福建茶叶》2016,(10):358-359
为了确保茶叶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过程当中,能够与物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对接,首先就要完善茶叶物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相关的茶叶信息,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在茶叶物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将信息公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7.
何华锋  桂安辉  叶阳 《茶叶科学》2018,38(4):406-409
单萜及其衍生物是茶叶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也是表征香气适宜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工夫红茶发酵进程中,香气组分变化进行了全程取样分析。通过感官品质评价,定性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手段,分析发酵过程香气组分,结合化学结构特征,筛选出单萜及其衍生物21种;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的有效预判,并计算出相关性显著的5个单萜类香气组分。研究结果为工夫红茶发酵工序的反馈性调控,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8.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9.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张莹 《福建茶叶》2016,(1):37-38
茶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不仅可以从茶叶生产文化中来展开,也可以从茶叶消费文化中来实现。基于产业链条下的茶文化商业化运作,也就可以在实践和空间纬度上涵盖茶叶生产范畴和消费范畴的关联要件了。通过在经济学视角下进行价值分析,并对商业化运作价值的环境植根性问题进行探讨。有效措施可围绕着:根据排序法整合商业环境、突出商业运作的文化特质、充分论证商业运作的成本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