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根据样地调查研究,将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约占山地面积为74.8%的天然林依群落优势种划分14类群系,为7类植被型.虞山天然林以马尾松林和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为主,山麓有落叶阔叶林和小面积的常绿、落叶阔叶林.论述虞山天然植被的组成、结构、演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虞山天然林顺向演替的稳定性群落.结果表明:依立地环境可分3种不同类型.从演替规律来研究分析虞山植被,从而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森林公园植被的建议,并从旅游观光角度提出虞山部分森林类型改造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3.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借助自然力,通过以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恢复与重建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和恢复的可能性,分析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的3种方式即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人工重建,以及封禁保护、抚育间伐、补植(播)、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人工重建等恢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株洲属中亚热带丘陵地,其地带性典型植物群落是常绿阔叶林,即以各类常绿树种为优势的植被类型.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此类群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群落和次生群落.为了模拟自然群落,设计人工近自然群落,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株洲市郊天然林群落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株洲市郊具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林群落类型有13个,基本反映了该市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通过分析各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特征,为营造与养护各类植物景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并为大洪山地区森林植被演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京山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保护区植被从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具有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落叶栎类林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对节白蜡群落、栓皮栎群落、刺楸群落和野核桃群落等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7.
官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闽楠林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闽楠林群落结构、植被类型、生长环境以及闽楠树种的生长进程进行了全面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群落组成复杂,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以闽楠占绝对优势,且更新幼苗多,将来有演替为闽楠纯林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被类型蛾类及植物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金山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蛾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进行了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分析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蛾类种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植物及蛾类的相似性之间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紫金山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分布特别是草本植物分布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蛾类种亦丰富,有蛾类28科494种,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与蛾类种、数量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差异是导致紫金山蛾类群落结构差别的主要因素;紫金山蛾类多食性种较多。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亲缘关系较近,验证了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是由针叶林衰退的基础上自然演替或是人工干预发展而成的,最后将演替成含有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各植被类型处于演替的不同阶段,竹林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群落进行了调查,对该区森林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相关文献,上方山森林植被可以划分成5个植被型亚纲, 6个植被型组(植被型),11个群系,16个群丛。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暖性针叶林和枫香林、栓皮栎林、白栎林3种落叶阔叶林在本区分布最广,也具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由于立地条件和种群竞争的共同作用,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湿地松林群落内阔叶树种组成稳定,个体竞争和缓,湿地松感病较少,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长期存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马尾松林则日渐衰败,建议有选择地逐步清除病木,并采取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促进其朝着稳定的落叶阔叶林或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连南板洞自然保护区主要有3个植被类型组、4个植被类型、12个群系和13个群丛。群落以常绿树种为主,垂直结构较为明显。海拔700m以下的丘陵低山为低山常绿阔叶林(部分为马尾松林、杉木林),650~105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镶嵌有落叶阔叶林),1050~1450m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在1000m以上的山顶及裸露山脊即为灌丛草坡。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1种主要植被类型。在各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特有的干扰体系。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和经营中,要利用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合理择伐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增益性人工干扰,坚决阻止过渡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性人工干扰。应参照以自然林窗干扰,采用择伐方式经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天目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目山主峰海拔高逾1500m,由山麓到山顶形成四个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括七个森林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调查研究表明,各类型森林枯落物(层 )的现存量,组成成分、持水率、持水量等均不相同,森林土壤(矿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因森林类型而不同,并均随着土壤的深度呈某种规律性变异。森林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在天目山地区,森林土壤的持水量较非林地土壤(荒草地)为高;落叶阔叶林类型的土壤持水量,常较针叶林类型为高。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泉州清源山区内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草坡、沼泽草甸及人工植被等7个植被类型。本文对代表性的17个群落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植被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4.
贵州麻江森林健康经营项目示范区森林植被类型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示范区的森林属于次生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示范区的植被类型比较齐全,有西南米槠-黄连木-锈鳞苔草常绿阔叶林、漆树+美脉琼楠+大花枇杷-蚊母树+高丛珍珠梅+鸢尾常绿落叶阔叶林、白栎+麻栎+枫香-芒箕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白栎+枫香+油桐-白栎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针叶林、白栎-金星厥灌丛.  相似文献   

15.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至6月间,在设立的固定样带内,采用手拣法和陷阱法对9种植被类型,即马尾松纯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竹林、阔叶混交林、冷杉纯林、亚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进行研究.在收集的267个陷阱和45个土样中,共采集土壤无脊椎动物12 715只(其中未能进一步鉴定的标本234只),隶属3门11纲28目3亚目117科,优势类群为蚁科、长角跳科、疣跳科,分别占所采集的无脊椎动物数量的22.70%、11.87%和11.43%.地表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中的菌食性、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在各种植被类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样性分析表明:植被类F类群数最多且多样性最丰富,植被类型E内地表无脊椎动物分布最均匀.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陷阱中采集地表无脊椎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及均匀性差异显著(X个体数2=107.66,X类群数2=63.79,X多样性指数2=84.51,X均匀性指数=94.45,P<0.05).  相似文献   

17.
To test the direct regeneration hypothesis and support natural disturbance-based forest management we characterized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boreal mixedwood forests regenerating after large wildfires and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pre-fire stand composition and post-fire competing vegetation. In stands which had been deciduous (Populus sp.)-dominated, conifer (white spruce)-dominated, or mixed pre-fire we measured regeneration stocking (presence in 10 m2 plots), density and height 10–20 years post-burn in five wildfires in Alberta, Canada. Most plots regenerated to the deciduous or mixed stocking types; plots in the older fire and in stands that were pure conifer pre-fire had higher amounts of conifer regeneration. Surprisingly, regeneration in pre-fire ‘pure’ white spruce stands was most often to pine, although these had not been recorded in the pre-fire inventory. Pre-fire deciduous stands were the most resilient in that poplar species dominated their post-fire regeneration in terms of stocking, density and height. These stands also had the highest diversity of regenerating tree species and the most unstocked plots. High grass cover negatively affected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both deciduous and conifer tree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natural occurrence of regeneration gaps, pre- to post-fire changes in forest composition, and high variation in post-fire regeneration composition. Thes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veloping goals for post-harvest regeneration mimicking natural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