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一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则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的重要手段。缓控释肥料是一种通过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肥料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相融合,优化技术措施,在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同步提高。通过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提升秸秆利用率。固镇县稳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肥料新型施肥机具的推广应用相融合,优化技术措施,在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同步提高。大力开展小麦、玉米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砀山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从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方式的转变、新型肥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有机肥资源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等方面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工作,并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砀山县至2020年基本实现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进行总结,包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推进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和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培训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面源污染和节省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  相似文献   

5.
摘抄 为了响应“到2020年化肥零增长行动”,监控掌握每年肥料使用量。2018年对潢川县随机抽查三个乡镇开展调查,其中包括16个行政村、180户农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潢川县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2.868吨,其中主要种植作物水稻1.875万吨,小麦0.993万吨。使用化肥总量同比下降4.67%,达到了减控化肥使用量的要求。分析发现农户施肥得到了很好的科学导向,市场中可选择不同配方,但存在不科学施肥现象;存在庄稼长不好就增加施肥的思想。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肥料过度使用,提高肥料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海南地区南瓜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简述了海南省南瓜施用肥料存在的问题,化肥减量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措施,从应用测地配方技术、秸秆还田、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深施肥、增施有机肥、应用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时播种、整枝压蔓等方面提出南瓜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随着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普遍存在的不合理施肥现象造成了肥料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运用IPNI和IFA提出的“4R作物养分管理”理论,从肥料品种的选择与用量、施肥的时机与分配、施肥的位置与方法等方面,就实现节肥增效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不合理施肥产生一系列问题:肥料过度使用、滥施问题,肥料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他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土壤耕地及环境质量,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进展较顺利,达到化肥减施而不减产的预期目标。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总结为:精、调、改、替。精,就是推进精准施肥,落实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现象;调,就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调整化肥养分不平衡和化肥产品结构;改,就是改进施肥方式。逐  相似文献   

9.
正面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土十条"政策出台等红线的迫近,肥料企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来去产能,通过营销与服务转型实现‘增产施肥、经济施肥与环保施肥’之目标,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通过控制成本、研发高效肥、聚焦测土配肥等措施,走出了一条求质量、讲成本、重环保的经济型发展之路。对此,河南心连心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中心总经理贾新潮有一番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安阳市殷都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指导思想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以"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为原则,以化肥安全使用、全面提升有机肥资源利用为宗旨,深入推广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的氮、磷肥料和使用量试验,得出在合理的配方下平衡施肥,可使小麦增产增效,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为小麦生态平衡施肥积累经验、合理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灌南县扎实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综合采取精准施肥、调整肥料使用结构、改变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相关技术措施,探索形成一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稻田养蟹技术模式。该文介绍了稻田养蟹的技术原理,详细阐述了配套的技术措施,分析了相关效益,确定该模式是综合效益较高的一种蟹稻高效复合种养综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的氮、磷肥料和使用量试验,得出在合理的配方下平衡施肥,可使小麦增产增效,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为小麦生态平衡施肥积累经验、合理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夏玉米的施肥效率以及降低化肥使用量,在凤阳县玉米主要种植区设置常规与配方2种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的NPK处理肥料利用率最高,其氮肥利用率36.2%、磷肥利用率11.8%,钾肥利用率45.7%。合理施肥是降低夏玉米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与经济收益的重要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且末县在化肥使用过程存在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农作物实现亩均减施化肥4公斤左右,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切实效果。以棉花、小麦为重点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结合项目建设,开展了"万千百示范工程",采取配方肥补贴、发放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响应"263"专项行动,灌南县扎实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综合采取精准施肥、调整肥料使用结构、改变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相关技术措施,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探索形成一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稻田养虾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钦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81-7883
通过分析江苏省1979~2009年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的关系,探讨江苏省化肥的环境安全使用量,提供利于环境安全的施肥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1979~19891、990~19992、000~2009年3个不同时段的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62、0.835、0.671,两者的相关性明显降低。31年来,江苏省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1%,化肥使用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1%。目前,化肥使用量大大地超出了环境安全使用量。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江苏土地平均化肥使用量不宜超过600 kg/hm2,以后可以通过改进施肥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8.
化肥减量增效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目标,通过创新施肥方式、改进施肥方法、推广新型肥料等技术措施,实现节约肥料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土壤肥力的目标。辽宁省建平县通过多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的实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的开展,总结出了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的3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措施,分别为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有机无机配施技术、生物炭基肥料地力培育技术,并结合种植情况、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分区域推广实施。科学施肥理念得到认可,施肥方式的转变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耕地地力等级提升,证明了“五度”工作方法的成功,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种植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与此同时,化肥施用仍存在亩均施用量偏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的今天,应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加大高效绿色新型肥料推广力度,改善农业投入品结构,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通过科学施肥技术的落地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化肥在水稻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施用肥料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制约了水稻产业发展。为了探索合理施肥方式,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替代比例分别为10%、20%、30%、40%和50%,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和土壤理化性状等指标的考察,探究适宜沿江地区单季稻生产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途径,沿江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控制在20%,既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又能提高水稻产量,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