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丰县棉花棉铃虫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为更好地指导棉农科学防治棉铃虫,保障本县棉花高产优质生产,笔者实施了30%茚虫威WG等8种药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一批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结果表明:30%茚虫威WG、150g·L^-1茚虫威SC、375g·L^-1硫双威SC、55%毒·氯EC、125g·L^-1高效氟氯氰菊酯SC用于防治棉花棉铃虫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对照药剂480g·L^-1毒死蜱EC,且对棉花安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8种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低龄期用药防治,48%毒死蜱(猛清)80 m L/667 m~2和稻腾30 m L/667 m~2均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40%噻虫·茚虫威20 m L/667 m~2和16%甲维·茚虫威12 g/667 m~2处理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次之,但持效期较长,其他处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进行了甲氧·茚虫威等几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5%甲氧·茚虫威SC、3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和10%硫虫酰胺SC等,在五(3)代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使用,对稻纵卷叶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性均较好,对水稻生长没有影响,可在生产上与其它高效药剂交替使用,提高防效延缓...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因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等因素,方强农场水稻褐飞虱发生呈加重的趋势。为了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以寻求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为目的,我们进行了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供试药剂为25%呋虫胺WP(东台东南化工提供)、10%醚鞠酯SC(辉丰农化提供)和50%烯啶虫胺SG(南通江山农化提供)。1.2试验设计试验设处理A:25%呋虫胺WP 24 g/  相似文献   

5.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寻找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在浙江遂昌开展了15%茚虫威EC等5种新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茚虫威EC 50 ml(a.i)/hm2(下同)、24%虫螨腈SC 108ml、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 66 ml药后1-21 d的防治效果在80%~90%之间,与10%吡虫啉WP 90 g的90%左右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24%氰氟虫腙SC 216 ml药后1-14 d的防效为28.95%~70.62%,极显著低于吡虫啉;25%吡蚜酮WP 150 g均显著低于吡虫啉。5种药剂对茶树及其他生物未见不良影响。生产上可将15%茚虫威EC、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24%虫螨腈SC作为该区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轮换药剂,逐渐替代10%吡虫啉WP。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在晚稻分蘖末期,开展了防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维·氟酰胺ME、PLB+TCP、15%茚虫威EC和10%四氯虫酰胺SC等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生物药剂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效好,可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常用药剂对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成虫的室内杀虫活性、蛹的羽化率、处理蛹后羽化成虫寿命和寄生率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与生物协同防治中药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室内条件下用药膜法和喷雾法测定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30%茚虫威E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10%虫螨腈SC和5.7%氯氟氰菊酯EW 5种常用杀虫剂对台湾甲腹茧蜂成蜂的LR50,及其推荐浓度对台湾甲腹茧蜂寄生率、蛹的羽化率及羽化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药膜法处理台湾甲腹茧蜂成蜂后,LR50由高到低为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氯氟氰菊酯>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对台湾甲腹茧蜂成蜂风险系数HQ=1.55,有较高风险,其余药剂风险系数均<1,风险较低。喷雾处理蜂蛹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 mg/L处理对羽化率无显著影响;虫螨腈1000 mg/L处理的羽化率最低(63.33%);氯虫苯甲酰胺60 mg/L处理显著降低蜂蛹羽化后成虫寿命,茚虫威180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90 mg/L处理无显著影响。茚虫威180 mg/L和虫螨腈1000 mg/L处理下成蜂的寄生率分别下降5.50%和4.98%,影响较小。综上所述,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在配合台湾甲腹茧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综合防治具有应用潜力,30%茚虫威EC及10%虫螨腈SC在适当的剂量下仍需完善应用规范,避免过量使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防治甜菜夜蛾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2~2004年的室内外药效暨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4%美满(虫酰肼)SC、0.2%甲氨基阿维菌素苹甲酸盐EC等系列产品、15%安打(茚虫威)SC、75%拉维因(硫双威)WP+4.5%高效氯氰菊酯EC、30%万福星(灭辛)EC+2.5%功夫菊酯EC等农药品种和混配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效均在85%以上,且上述各药剂的安全性能也较好,都可以作为江苏沿海地区防治甜菜夜蛾的首选药剂,在当地生产上推广并且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99x-0.58;田间防效表明,15%茚虫威乳油对茶尺蠖幼虫速效性稍差,药后1天防效在60.00%以下;但持效性好,药后3天、7天防效分别在75.00%和97.0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可以作为防治灰茶尺蠖药剂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注意科学用药,做好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正二化螟是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其发生历期较长、峰次多,而且幼虫转株危害的时间不一致,在田间幼虫虫龄及发生量极不平衡,对水稻的高产稳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的危害,我们进行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筛选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及试验处理供试药剂为3%阿维·氟铃脲EC(江苏华农)、31%甲维·丙溴磷EC(济南科海)、3.2%阿维菌素EC(浙江升华拜克)、3%顺清WP(苏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9个药剂在稻纵卷叶螟四(2)代和五(3)代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康宽SC、5%锐劲特SC、40%福戈WG和21%氟晴.唑磷EC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对棉铃虫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0%触倒、4.5%高效氯氰菊酯、25%黑光灯、35%赛丹、20%虫扫净、25%敌杀死、30%久威、35%凯威168化学药剂对棉铃虫田间及室内药效试验,初步筛选出久威、虫扫净、高效氯氰菊酯、赛丹、凯威168对棉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久威、虫扫净药后15 d校正防效仍保持在69.9%和68.6%,而且具有较好的杀卵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5—2006年在稻瘟病重发区及不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以下简称药剂防治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药剂防治新技术可有效防控稻瘟病重发区、3种施肥水平及2种耕作(免耕、翻耕)条件下超级杂交中稻的主要病虫危害,且防效和稻谷产量高于常规施药技术;稻瘟病重发区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分蘖末期、破口前3~7d、始穗期施药时,除选用30%爱苗EC、5%锐劲特SC、25%阿克泰WG等新药剂外,还应加入52.5%F ilia SE或20%三环唑WP等稻瘟病防治专用药剂,才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其中52.5%F ilia SE对稻瘟病防效更好,防效高达94.11%~95.17%;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超级杂交中稻大田生长期只需施药4次便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药剂防治新技术施药次数减少2次,用药量减少86%以上,购药成本相当,节本增效明显,同时可降低农药对稻谷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适宜药剂,开展稻田常用农药对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的急性毒性测定。按照国家标准《GB/T 31270.21-201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21部分:大型甲壳类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辽宁省稻田常用23种农药中,10%醚菊酯SC、60%吡蚜酮WG等2种农药,为高风险农药;50%噻嗪酮SC、5%阿维菌素EC、24%甲氧虫酰肼SC、10%溴氰虫酰胺OD、50%噻呋酰胺WG、30%稻瘟灵EC、50%嘧菌酯WG、9%吡唑醚菌酯CS以及70%戊唑醇WG等9种农药,为中风险农药;30%噻虫胺SC、30%噻虫嗪SC、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烯啶虫胺WP、8000 IU/mg苏云金杆菌SC、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WP、35%三环唑SC、20%春雷霉素WG、2.4%井冈霉素AS、40%稻瘟酰胺SC和40%己唑醇SC等12种农药,为低风险农药。稻-虾生产田间推荐应用低风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烟粉虱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烟粉虱在江苏省东台市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大棚蔬菜以及棉花等作物的正常生长。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切实有效地指导大面积防治,2005年进行了麦雨道等几种药剂防治烟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1材料和方法供试药剂:20%麦雨道(吡虫啉)SL(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48%新一佳(毒死蜱)EC(江苏通州正大农药厂生产),25%打胜(马·辛)EC(江苏灶星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5%硫氰EC(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10%千红(吡虫啉)WP(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1%山瑞(锐劲特+三唑磷)EC(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试验在东台市梁垛镇…  相似文献   

16.
从化学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角度,选择20 %啶虫·哒螨灵SP(可溶性粉剂)、10 %阿维·哒螨灵EC(乳油)配方制剂在为害最为典型的菜心上进行黄曲条跳甲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 d,3种药剂处理防治黄曲条跳甲均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20%啶虫·哒螨灵SP(可溶性粉剂)处理和10 %阿维·哒螨灵EC(乳油)两种处理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5% 哒螨灵EC,10%阿维·哒螨灵EC500倍液在药后5 d防效达到了90.00%。该3种药剂处理区的持效期达到5 d,高于传统防治药剂2~3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防治稻纵卷叶螟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筛选高毒农药替代药剂,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了8类29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和江苏南京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这8类杀虫剂的毒力顺序为:抗生素类杀虫剂≥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噁二嗪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氯类杀虫剂≥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两地区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触杀毒力最高,其LC50值介于0.2~0.8 mg/L;氟虫腈、茚虫威、呋喃虫酰肼、丁烯氟虫腈、虫酰肼、氟啶脲和氟铃脲的LC50值介于1.8~53 mg/L。推荐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最高的10种新型杀虫剂(甲维盐、依维菌素、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呋喃虫酰肼、丁烯氟虫腈、虫酰肼、氟啶脲、氟铃脲)和一些有机磷杀虫剂(喹硫磷、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哒嗪硫磷)作为高毒农药替代的候选药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此外,还讨论了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70%噻虫嗪种子处理水分散粒剂WDG(锐胜)、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高巧)、3%辛硫磷颗粒剂GR、4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EC、15%阿维毒死蜱乳油EC、15%阿维辛硫磷乳油EC 6种杀虫剂对大豆田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大豆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对大豆安全,未出现药害;70%噻虫嗪WDG对蛴螬的防效达79.41%,大豆增产率为45.43%;60%吡虫啉FS对蛴螬的防效为76.47%,大豆增产率为48.03%;70%噻虫嗪WDG和60%吡虫啉FS的试验效果显著高于防效和增产率分别在54.41%~69.12%、22.09%~34.56%之间的其他4种药剂;6种药剂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株高、鲜重、单株豆荚数等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