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enensis)种子为材料,研究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脂肪含量先下降后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脂肪酶活力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先平稳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α-淀粉酶活力、可溶性糖含量都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东京桐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且种子最早萌发。  相似文献   

2.
以西藏自治区特有物种巨柏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萌发时期种子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和POD活性共5个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索巨柏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巨柏种子萌发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巨柏种子萌发过程中含水量呈增长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和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毛竹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毛竹种子为材料,研究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整体都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总体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常旭  陈健  许艳梅  徐兴友 《种子》2017,(5):11-14
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无光照条件下培养叶底珠种子,测定叶底珠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叶底珠种子的发芽率为99%,随着叶底珠种子的萌发,含水量迅速增加,淀粉含量降低,培养第4天时降至最低值,后有所升高;淀粉酶活性至第6天增至最高,6d以后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粗脂肪含量在培养的0~6 d变化不大,6d以后迅速下降;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但总体变化不大;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PEG模拟干旱胁迫对思茅松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0%(对照)、5%、10%、15%)的PEG-6000处理种子,分析不同处理下思茅松种子萌发后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幼苗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渗透调节物质与保护酶活性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思茅松萌发幼苗胚根长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胚轴长度则呈下降趋势.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则呈先少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胚根逐渐增加,胚轴生长变慢,力求减少水分消耗,适应干旱生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探讨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蒙古黄芪抗旱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滤纸做发芽床,清水为对照,用浓度分别为10%、20%、30%的PEG-6000溶液处理蒙古黄芪种子,测定黄芪种子的萌发率、幼苗生长量及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等抗旱生理指标。结果:10%PEG-6000浸种48 h显著提高了黄芪种子的发芽率,20%PEG-6000浸种48 h显著促进黄芪幼苗的生长。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丙二醛含量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脯氨酸含量与浸种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b、a+b含量以及a/b值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而随着PEG浓度的升高除叶绿素b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中低浓度的PEG溶液处理蒙古黄芪种子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浓度过高则会出现抑制作用。可以选择20%PEG-6000浸种48 h处理黄芪种子,提高蒙古黄芪幼苗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贵州野生毛葡萄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野生毛葡萄种子为试材,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吸水量和细胞膜透性、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等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葡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变化呈“快-慢-快”趋势,膜透性、粗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逐渐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醇提莪术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不同浓度梯度醇提莪术溶液作用下对绿豆种子进行浸种试验,来判断中药莪术是否可作为植物源生长调节物质。采用室内水培,培养皿纸上发芽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总糖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醇提莪术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低浓度促进、高浓度延缓作用,且延缓效果随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绿豆种子的发芽指标及幼苗的根长、株高、下胚轴长、鲜重、干重及根冠比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其生长最适浓度在150 mg/L。绿豆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有机物质积累最适浓度在300 mg/L。研究结果表明醇提莪术溶液低浓度促进植株生长,但不利于有机物质积累;较高浓度延缓植株生长,但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帆  梁宏伟  熊丹 《种子》2007,26(10):21-23
研究测定了濒危珍稀植物香果树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一些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在吸水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趋势是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的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在种子萌发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在发芽发生后,α-淀粉酶的活性迅速大幅度上升,β-淀粉酶的活性反而缓慢下降。这些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最终导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与其萌发特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19,(8)
选择7种作物种子,测定百粒重、发芽率以及发芽期间的丙二醛浓度和酶活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子粗脂肪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无相关关系。样本间百粒重和4 d发芽率区别明显,且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二者主要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发芽期间,淀粉类种子MDA含量较低且为逐步上升趋势,脂肪类种子MDA含量较高且为先升后降趋势,并且随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淀粉类种子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脂肪类种子POD活性变化较复杂,主要随着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上升。CAT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SOD活性呈逐步下降趋势,这2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在淀粉类种子和脂肪类种子之间没有区别,主要随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总体来看,相对于脂肪类种子,淀粉类种子在萌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中可以适当降低播种量。种皮较厚的种子出苗率较高但发芽速度慢,生产中最好采取一定的催芽引发措施,以促进其出苗。  相似文献   

11.
以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40℃)和去种皮与非去皮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对锥连栎种子的萌发率(GP)、萌发指数(GI)和萌发速率系数(CRG)的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除萌发率外的其他2个萌发参数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种皮对锥连栎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种皮后,种子的萌发率及萌发指数极显著增加(p<0.01),且萌发进程加快.去种皮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高萌发率达100%,升高或降低最适温度都会影响其萌发.有种皮种子萌发率最高仅为10%.锥连栎种皮水浸提液处理下的去种皮锥连栎和小麦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种皮对锥连栎种子的萌发无化学他感作用,但具有明显的机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为材料,从种子的吸水性、浸提液活性的生物测定和GA3、ETH、IAA等外源激素浸泡处理等角度,研究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1)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生活力均达到92.2%以上,但发芽率较低.宽叶雀稗和巴哈雀稗的发芽率分别仅为59.3%和10.0%,都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2)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的种皮均不限制种子吸水,但巴哈雀稗种子种皮对种子萌发有机械障碍.3)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及自身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内源抑制物含量较高.可知,宽叶雀稗种子休眠属于生理休眠,巴哈雀稗种子休眠属于综合休眠.4)GA3、IAA、ETH、H2SO4及复合处理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A3、H2SO4及复合处理对巴哈雀稗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H2SO4处理5 min巴哈雀稗种子效果最佳,可提高发芽率35.3%.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甲醇溶液人工老化处理对甜菜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探究甜菜种子的耐储性和老化机理,为甜菜种子的人工老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20年新收获甜菜种TX2020单粒种为实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时间的老化时间(5、10、15、20、25、30 min),用甲醇老化法处理种子,通过对甜菜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它们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轴总长以及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结果显示,种子经过老化处理后各发芽指标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相比,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轴总长分别下降了8.8%~31.41%、13.96%~34.23%、2.66%~22.44%、16.63%~36.44%、7.54%~23.06%,而种子的浸出液电导率则出现上升的情况,较对照上升了34.73%~76.19%。研究结果表明,甲醇溶液能够抑制甜菜种子的萌发,随着时间的不同,甲醇溶液处理甜菜种子在发芽指标上的抑制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省农家桑树的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钙浸种、提高温度和光照等对解除桑树种子次生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5℃)条件下,25 mmol/L CaCl2浸种24 h,可提高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其中,未休眠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81%提高到97%,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16%提高到44%.在25 mmol/L CaCl2浸种基础上进行不同温度(25,28,30,35,37℃)处理,以及相同温度下照光和遮光处理,进一步探讨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结果表明,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5℃温度处理的发芽率达到最高,可达90%左右,说明提高温度是解除桑树种子的次生休眠的有效方法.桑树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且照光对桑树种子的根长和茎长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利用水引发技术提高甜菜种子的萌发效果,以甜菜种子TD802为研究材料,以蒸馏水为引发剂,通过发芽试验测得甜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临界阈值等,筛选有利于甜菜种子快速萌发的引发方法,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处理9的发芽率(91%)和发芽势(90.67%)最好,处理5的发芽指数(41.89)和临界阈值(21.39)在所有组合处理中最好,处理6的活力指数(447.4)最好。处理3和处理7的相对电导率高,对种子损伤最小。处理6丙二醛含量最低,对逆境条件反应较强。处理8抗氧化酶活性最强,可消除逆境胁迫所产生的过氧化伤害。不同温度、预浸种时间的水引发都对甜菜种子有促进作用,其中处理1引发效果最稳定,能够更好地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吉林延龄草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生理活性及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去除方法,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水提取吉林延龄草种子并测定其提取物对白菜、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用温水(25,35,45℃)浸种并测定各批次浸提液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浸提液(乙酸乙酯提取液除外)对白菜幼根及胚轴,水稻幼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物质的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吉林延龄草种子水提取液(C)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高于甲醇提取液(B)的生物活性,吉林延龄草种子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吉林延龄草种子经乙酸乙酯、甲醇溶液提取后,再经蒸馏水提取获得的水提液Ⅱ(E)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减弱;温水浸泡可将其内源抑制物质浸提出来,且随着浸种时间的增加,浸提液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2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5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65.89%和25.69%,3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3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2.14%和59.93%,4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2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90.62%和83.86%.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中存在活性较高的内源抑制物,用45℃温水浸泡可有效除去种子内源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更优质的柴胡品种资源,本文以‘川北柴2 号’(Bupleurum chinense)和农家栽培竹叶柴(Bupleurum marginatum)2 种柴胡为试材,对其发芽率、生长发育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北柴2 号’植株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且随着种子储存时间的增长,2 种柴胡种子均保持先不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生长期,‘川北柴2 号’遗传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较小,植株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遗传性状优良稳定。‘川北柴2 号’植株的根产量和种子产量均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且其药材性状与质量较为均一。综合而言,‘川北柴2 号’植株的植物学、遗传学及生药学性状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种子发芽对温度和生长调节剂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温度和GA3、IBA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L9 (34)正交设计进行外源激素浸种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分别为66.0%~86.0%、14.0%~29.3%、7.9~11.7 d和3.3~5.6粒/d,处理组合间此4项指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温度是影响种子发芽的主导因子,19.6℃提高种子发芽率.温度和GA3的不同水平对云南松种子发芽指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影响,0.10 g/L的GA3溶液浸种促进种子发芽.GA3、IBA和温度的两两交互作用对发芽指标影响较为复杂,特定条件下对发芽指标的交互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赵淑文  贺晓  胡云  黄修梅  李明 《种子》2017,(3):12-15
采用浓度分别为0%、5%、10%、15%、20%和25%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测定蒲公英种子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日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上下胚轴长度等指标,研究了蒲公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探讨了经20%、25% PEG-6000浸种预处理后种子的萌发恢复能力.结果表明:5%PEG-6000胁迫下提前了萌发高峰、提高了发芽率,促进了种子的萌发;10%PEG-6000胁迫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势,但未对其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高度水分胁迫(15% PEG-6000浓度)显著抑制了蒲公英种子的萌发,并延长其萌发时间,但是,其种子萌发率仍是对照的73.35%,说明蒲公英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当重度胁迫时(20%、25% PEG-6000浓度)蒲公英种子未见萌发,解除胁迫后遇充足水分,蒲公英种子即立刻快速整齐的萌发,表现为蒲公英种子对较强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也是野生植物的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万寿竹种子脱水过程中,发芽及部分抗逆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万寿竹种子贮藏及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室温硅胶干燥法获得45.90%、40.50%、38.07%、33.08%、27.26%、16.67%、14.63%7个含水量梯度的种子,以未干燥的种子(49.12%)为空白对照,分别测定各个含水量梯度种子的生活力、发芽率、电导率、CAT、SOD、POD、AsA-POD活性、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种子含水量保持在33.08%以上时,能保持较高的生活力、发芽率,当含水量下降到33.08%以下时,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开始显著下降.[结论]万寿竹种子不耐脱水,属于顽拗性种子,贮藏时含水量应保持在33.0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