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菜州湾黄河口区幼鱼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个类群。主要饵料生物为浮游动物、长尾类和仔幼鱼。浮游动物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类群饵料重叠最严重,重叠系数在0.09以上。底栖动物食性类产有一定的偏离,重叠系数在0.45~0.72之间。小黄鱼、虎鱼类等幼鱼由于都以摄食长尾类和仔幼鲑为主,重叠系数在0.8以上。幼鱼的营养级在2.1~3.2之间平均比海成鱼营养级低0.43。这是由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0,34(6):741-747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三种石首鱼类的食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薛莹 《水产学报》2005,29(2):178-187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b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4)黑鳃梅童和小黄鱼种内不同体长问的食物重叠指数较高,而皮氏叫姑鱼则较低,3种鱼的种问食物重叠指数位于0.50~0.56;(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黑鳃梅童和小黄鱼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皮氏叫姑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山东北部沿海幼鱼种类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9月通过双船拖网采样,对山东北部沿海28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的幼鱼种类组成及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幼鱼75种,属14目41科65属,以底层鱼类为主要组成,占总种类数的78.67%;优势种有鳀鱼、方氏云鳚、玉筋鱼、黄鲫、蓝点马鲛、小黄鱼、矛尾刺鱼叚虎鱼等;幼鱼种类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年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和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冯琳 《水产学报》2009,33(3):496-502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l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8.
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渔获物调查并结合历年鱼类渔获统计资料,用Wilhm改进式计算鱼类组成的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用鱼类食物个数组成比例、体积组成比例及食物重叠指数等定量指标,分析了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根据渔获物统计资料,用SAS软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探讨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鱼类种类在不断减少,鲚为绝对优势种,总量快速上升,鱼类组成的均匀程度逐年下降,鲚、鲤、鲫等鱼类年龄结构低龄化趋势加强;(2)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是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有很大差别;鲚和鲢、鳙食物中浮游动物组成比例几乎相同,在蓝藻没有暴发期间存在食物竞争;翘嘴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是鲚和小型鱼类,它们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鲤丰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鲫主要摄食篮藻,鲚与鲤、鲫可能存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些食物关系和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相一致.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是特有的鱼类间相互关系,而环境变化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起作用.鱼类群落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上升,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不断增加,可能使藻类更易暴发;鲢、鳙、鲫主要摄食蓝藻,可能有抑制蓝藻暴发的作用.控制鲚数量快速增加的有效调控途径是降低捕捞强度,增加鲚捕食者--鲌、食物竞争者--鲢鳙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1.
渤海南部黄鲫季节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了大面积试捕调查,研究了渤海南部黄鲫不同季节的回游分布及与水温、盐度的关系。5-9月,黄鲫的活范围为9.2-29.6℃,最适温16-23℃,适盐范围23.5-32.14,最适盐度27.5-30.5,属广温狭盐性。在适温、适盐区间内,黄鲫数量分布与其均呈曲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黄鲫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勇  程家骅  李圣法 《海洋渔业》2004,26(4):255-260
本文以东海区2000~2002连续3年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黄鲫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深和水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了东海区北部海域与中南部海域黄鲫的洄游规律差异。结果表明,东海区黄鲫的数量分布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且以长江口渔场的南端为界.东海区北部海域和中南部海域的黄鲫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差异。夏季,两个群体在吕四、长江口和舟山渔场20~95m水深的近海海域集中产卵,产卵适温为19.5~25.5℃,并有混栖现象。秋季,东海北部群体沿东西向作近外海索饵洄游(水深:25~100m,适温:22.5~23.5℃);而中南部群体沿西北向东南海域进行索饵洄游(水深:60~150m,适温:26~27.5℃)。冬季,北部群体越冬现象不明显,适温为10~12℃;中南部群体存在明显的越冬行为,越冬场主要分布在鱼山、鱼外和舟外渔场。至春季两个群体又均表现出向产卵场聚集的洄游趋势。  相似文献   

13.
渤海南部黄鲫幼鱼的季节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南部黄鲫幼鱼随水温上升,迅速向外海回游,遍及整个渤海湾及莱州湾西部,随水温下降,幼鱼又向近岸回游,活动范围缩小。7-9月黄鲫幼鱼适宜水温为22.2-29.0℃,盐度12.96-33.31。数量分布与温度间呈密切负相关,与盐度呈抛物线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东海区的315尾黄鲫样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使用Bhattacharya方法把所获样品体长频率分布划分成不同的平均体长组,推算出各个组的年龄,求出生长参数,探讨生长规律.再依据B-H模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N/R和Yw/R)、单位补充量资源量(^-Pw/R和^-PN/R)、渔获质量(平均体质量Wy、平均体长^-L-y和平均年龄^-T-y)的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过度捕捞,应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不变,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38龄较合适;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1.5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4,这样黄鲫资源仍能够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85-491]  相似文献   

15.
张健  蒋瑞  王忠秋 《海洋渔业》2016,38(5):525-532
渔具对捕捞对象的年龄选择性对于渔业资源评估等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但相关研究较少。使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35 mm和45 mm的近海张网对黄鲫(Setipinna taty)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年龄选择性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模型:即估算网囊对个体体长选择性后根据个体生长方程换算和直接使用Logistic曲线代表年龄选择性曲线;通过对渔获体长分布和年龄分布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均能较好地拟合数据,网囊对黄鲫和小黄鱼的50%选择年龄t50和年龄选择范围SRt均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加,35 mm和45 mm网目尺寸的网囊对黄鲫的t50分别约为4月龄和8月龄,对小黄鱼的t50分别约为0.6龄和1.5龄,明显小于黄鲫和小黄鱼的推荐开捕年龄,反映出目前近海张网渔具网目过小,可能会对幼鱼资源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ermented product of half-fin anchovy (HAFP; Setipinna taty) made by Natto bacillus fermentation—including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mino acid composition, solubility, foaming, and emulsifying profile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rmal processing, pH alteration, and in vitro simulated gastric and intestinal digestion on the antioxidative stability of HAFP in terms of the scavenging 1,1-diphenyl-2-picrylhydrazayl (DPPH) radical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HAFP contained small peptides (< 1,500 Da) and free amino acids. The amounts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and flavor amino acids were 155.219 and 178.636 mg/g of dry HAFP, respectively. Moreover, HAFP contained high levels of antioxidative and hydrophobic amino acids. In suitable pH values, HAFP exhibited good solubility, foaming,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HAFP on the scavenging DPPH radical increased after thermal processing. Furthermore, the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HAFP was enhanced slightly or dramatically after being treated under pH values from 3 to 6, or in vitro simulated gastric and intestinal diges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AFP could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oods as a natural antioxidative ingredient.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electivity experiments of diamond and square mesh codend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 (30, 35, 40 and 45 mm) for hairfin anchovy Setipinna taty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covered codend method in Chinese stow net fisher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5151 specimens were subsampled and asymmetric and symmetric selectivity curves (Richards and Logistic curves) were fitted to the catch data, using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ELEC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chards curve gives a better fit to the selectivity curve for diamond mesh codends with 30, 35 and 40-mm mesh sizes, whereas the logistic curve gives a better fit for the diamond mesh codend with 45 mm mesh size and square mesh codends with 30, 35, 40 and 45-mm mesh size. With the exception of 45-mm mesh size codends, the L 50 of diamond mesh codends were in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square mesh codends. However, the selectivity curves of square mesh codends were steeper than those of diamond mesh codends, except the 30-mm mesh size codends. As for diamond mesh codends, according to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 50 and mesh size, 36.5-mm mesh size codends could release 50% juvenile hairfin anchovy (below 1-year old). However, diamond mesh codends with such a mesh size are not selective for other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5.0~23.0℃、容积50L(45cm×31cm×30cm)的塑料水槽中,分别放养3组共15头单重2.24g的仿刺参和3个单重19.99g的紫贻贝,再分别混养2组共5个单重8.75g的皱纹盘鲍,定期投喂海带。120d的饲养表明,混养组间鲍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混养C组鲍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混养组中海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生长速度随密度增加而降低(P<0.05)。将海参产量计算在内,3种密度下,鲍的饲料系数分别降低11.84%、4.03%和4.51%;海参的放养密度为3个/箱时,鲍的饲料系数接近单养鲍;紫贻贝生长停滞,成活率随海参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朱银安 《淡水渔业》2000,30(10):28-28
河蟹养殖要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蟹种、水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优质的蟹种又是成功的基础。如何培育优质、健壮的蟹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近年来对一龄蟹种进行培育研究试验 ,取得了一些健康培育的技术经验 ,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培育塘口的准备 :培育一龄蟹种的塘口 ,要求进排水方便、面积在 1— 2亩左右 ,长方形 ,河蟹大眼幼体进塘前要对塘口进行严格的修整 ,并用药物进行彻底的清塘 ,杀灭各种敌害 ,做好围栏防逃设施 ,防止敌害的进入 ;同时在培育池内培植一部分水草 ,如苦草、水花生等 ,水草面积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