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持久抗性品种对中国条锈菌(系)抗病性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小麦品种抗性谱鉴定、田间病情系统观察和抗性组分测定等结果表明,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具显著的抗性特征,即成株期抗性谱很宽,有的品种甚至全生育期都表现抵抗,田间病情消长很慢且轻,成株期一般表现侵染机率低、病斑面积小、潜育期长。试验在控制条件下进行,便于操作,可用于小麦品种持久抗条锈性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作物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新一代植物保护产品,其抗虫性能和经济效益已得到普遍肯定。然而由于转基因抗虫植物在整个生育阶段高水平的表达Bt杀虫蛋白,有可能会导致害虫对Bt杀虫蛋白产生抗性,抗性的产生将严重影响Bt植物的应用。田间已经发现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对Bt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实验室人工汰选条件下已经有多种害虫对Bt杀虫蛋白产生了抗性,并对抗性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目前主要认为害虫产生抗性与杀虫蛋白与中肠细胞上受体蛋白结合能力的改变以及Bt杀虫蛋白在中肠的水解作用的变化有关,但抗性产生的机制还与其它因素有关,估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抗性机制的产生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已经制订了“高剂量+庇护所”和多基因策略等一系列有效抗性治理策略,这些策略还需要在深入研究并阐明抗性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实现Bt抗虫植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抗性稳定性及抗性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试验表明,福州地区田间小菜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拟除虫菊酯产 生高抗性。脱离选择压力3代后,小菜蛾的抗性水平迅速下降。Bt预处理可提高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幼虫 对有机磷的敏感性,尤其对抗性小菜蛾增效极显著,对敏感小菜蛾AChE的 Ki值则影响不 大。据此提出在抗性治理中,应轮用或换用不同毒理机制的杀虫剂,且其间隔至少为2~3代。  相似文献   

4.
谈谈抗性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抗性治理韩熹莱(北京农业大学100094)自从1914年Melander发现梨园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以及随后1916年柑桔红蜡阶对HCN又产生抗性以来,至今已过去80多年了。粗略回顾一下对抗性研究和认识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两次...  相似文献   

5.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选育及其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用溴氰菊酯在室内以点滴法处理小菜蛾4龄幼虫,连续继代药剂淘汰选育其抗药性,至F65代,抗药性提高到1163倍,已形成高抗生品系。其抗性的形成发展趋势为前期相对缓慢,中期较快,后期迅速增长。于1992、1993、1994年分别以氯氰菊酯、敌敌畏、杀虫双、灭虫剂有明显 正交互抗性,对其它非菊酯类杀虫虫没有产生交互抗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地(PAGE)测定表明,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可能与非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监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贵阳市水稻的主要病害,而影响该病的关键因素是品种抗性。为摸清杂交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为今后生产上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稻瘟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贵阳市白云区植保站和贵阳市乌当区植保站选择13个水稻品种,在水田镇和新场乡两地开展了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监测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用坏死基因Ne2鉴定抗叶锈基因Lr1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r13是一个定位在2BS上的成株抗性基因,它能抵抗多种小种,特别是与其它抗性基因组合抗性更强(Pretorius等,1984),尤其是Lr13呈典型慢锈特性,在Barcellos(1988)的研究中表明,抗性保持9年以上的品种都含有Lr13,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主要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性的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选取山西省当前推广和拟推广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采用自然感染与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对MDMV抗性和F1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旨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双亲抗×抗、感×抗,其杂种F1抗性表现显性效应,F1病情指数0~8.2,均可达到抗病保产的目的,但感×抗必须在无病区制种才能获得成功.试验认为抗×抗是选育抗MDMV杂交种最佳组配方式,感×抗应视为过渡组配方式加以利用,而感×感,F1病情指数31.9~37.5,产量损失严重,应禁止在病区制种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杆菌HD-1制剂对小菜蛾的抗性筛选及抗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用苏云金杆菌HD┐1的全培养物和杀虫晶体蛋白制剂对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分别进行抗性筛选的结果。全培养物筛选群体对HD┐1筛选源的敏感性基本没有变化,HD┐1杀虫晶体蛋白制剂对这个品系的LC50较敏感小菜蛾的LC50提高了将近1.48倍;含有灭活芽孢的杀虫晶体蛋白混合制剂对其LC50增加了1.33倍。经杀虫晶体蛋白制剂处理的群体,HD┐1全培养物、杀虫晶体蛋白制剂和灭活芽孢┐杀虫晶体蛋白混合制剂对它的LC50分别是对敏感小菜蛾的1.48、6.68和7.56倍,但是这两个抗性筛选群体对异源菌株TJ┐20全培养物的敏感性与敏感小菜蛾比较,基本没有变化;对其它两种TJ┐20制剂表现出了较低的交差抗性。  相似文献   

10.
以氟啶胺为代表的解偶联剂具有低毒、广谱和高效的特点,对病原真菌、卵菌和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然而随着杀菌剂频繁而大量的使用,有害生物发展出越来越严重的抗药性。开展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机制研究,能够有效预防或治理病原菌抗药性。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机制解析方法通常以杀菌剂的靶标蛋白为线索展开,但由于氟啶胺这类杀菌剂在病原菌体内可能不是通过与靶标蛋白结合而产生的抑菌作用,使得通过寻找抗性突变体中发生变化的氨基酸位点,进而进行抗性机制解析的方法难以奏效。本综述以氟啶胺和我国自主创制的杀菌剂双苯菌胺为研究对象,对其作用机制及病原菌对其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这类杀菌剂的田间科学使用提供参考,同时可为病原菌多药抗性机制的解析提供借鉴,丰富杀菌剂抗性研究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为病原菌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抗氰戊菊酯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发展及交互抗性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选育的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发展和交互抗性水平测定表明,经21次汰选后,棉铃虫Fe种群的抗性水平,由未汰选前的16.8倍,上升到141.6倍,其中以Fe17到Fe21之间上升幅度较大,其间相差76.5倍;当Fe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141.6倍时,该种群对其他菊酯的抗性也达18.9~146.7倍,大部分处在中抗~高抗水平,但对灭多威和甲基对硫磷敏感性仅为3.9和1.7倍  相似文献   

12.
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1抗药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阿维菌素B1(abamectin)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在室内进行抗性品系选育。经过25代连续汰选,获得抗性种群Laba-R,与选育前比较,抗性提高100倍,La-ba-R种群在不接触任何药剂条件下饲养20代,抗性逐渐下降,很难恢复到选育前的敏感状态。抗性汰选前后分别测定10种药剂的剂量-死亡率毒力回归线,发现Laba-R抗性种群对乙酰甲胺磷、锐劲特、灭多威、敌敌畏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虫双、巴丹和Bt的第三性略有下降,但无明显交互抗性。活性增效剂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阿维菌素B1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PBO的增效活性尤为显著,它能使对阿维菌素B1产生100多倍抗药性的小菜蛾完全恢复其敏感性,说明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增强可能是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1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离体培养毒素抗性鉴定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所用的毒素多由赤霉菌培养液经过滤、浓缩、灭菌制成。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经带菌种子传播,对水稻的生产可造成严重危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该病原菌与水稻的互作关系,并广泛筛选和培育优良的抗病种质,以期通过利用水稻品种对该病原菌的抗性实现对该病的有效控制。作者对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技术、抗源筛选、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我国植保及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抗性监测及田间抗性动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水稻害虫,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以后,其发生和为害呈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在很多稻区杀虫单和甲胺磷对二化螟田间防效下降,可能是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结果。1999年,作者临测了浙江五个地区和贵州贵阳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并定点监测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回复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与小菜蛾敏感品系相比,武汉市张家湾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F4和F7,代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62.79、30.78和10.91倍,抗性回复显著。用浸叶法测定Bt、抑太保和杀虫双制剂对两个小菜蛾种群的毒力,证明小菜蛾对这3类药剂与溴氰菊酯间无交互抗性。研究结果可为小菜蛾抗药性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群小菜蛾对4种杀虫药剂的抗性及抗性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日本、台湾、广州、东莞等地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 :日本、广州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显示出抗药性 ,其抗性比率分别是 4 .85倍和 10 .2 7倍。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测定显示 ,广州、广东东莞和北京种群的最高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1.2 5%、4 1.2 5%和 58.2 3%。研究验证了快速测定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种群小菜蛾抗性基因型频率所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增效作用和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对溴氰菊酯具有中等抗性和高等抗性水平的家蝇,在不同用药方式作用下,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变化不大;在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方式下,乙酰胆碱酯酶与底物亲和力降低。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抗性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不同的迁移比例(1%、5%、10%、20%),研究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抗性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个体迁入敏感种群,使得敏感种群抗生频率增加,迁移比例越大,抗性频率增加越大;而敏感个体迁入抗生种群使得其抗性频率减少,随着敏感个体迁入比例的增大,抗性种群中抗性频率的减少量越大。利用抗性频率变化值与相应迁移率的比值来表示迁移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迁移率为1%时,迁移影响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