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交水稻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种植已在全球推广应用,而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偏高、程序繁琐已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从水稻资源创制、品种选育、混播制种技术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可机械化混播制种组合“新混优6号”的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除草剂苯达松的用药时期和用药量、父母本的混合比例和不同播种方式比较试验等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和验证,说明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成熟可行,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种植已在全球推广应用,而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偏高、程序繁琐已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从水稻资源创制、品种选育、混播制种技术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可机械化混播制种组合"新混优6号"的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除草剂苯达松的用药时期和用药量、父母本的混合比例和不同播种方式比较试验等混播制种技术进行研究和验证,说明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成熟可行,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3.
影响杂交大豆制种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玲  刘博  周安定 《农学学报》2014,4(11):15-18
为了探索不同因素对大豆杂交制种产量影响,设计了播期、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裂区试验和播期、母本与油葵距离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制种产量影响显著,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之间两两互作、三者互作均对制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5 月10 日、行距50 cm、父本:母本=1:2 处理时制种产量最高。母本与油葵距离对大豆制种产量影响极显著。母本距油葵90 cm 处理下产量最高。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较早播期、较短母本与油葵距离,可以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4.
张德文  陈多璞  杨前进  朱启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212-3213,3215
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苯达松对混制1号制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混播制种苯达松用药时期越早,恢复系杀死的越彻底,生产的杂交种产量越高,种子纯度越好;又因见穗期喷药对父本的花粉育性没有太大影响,所以混播制种喷施苯达松的最佳时期是见穗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遗传标记杂交组合对混播制种效应进行了研究。2002、2003、2004和2007共4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制种比行播制种产量年度平均高18.7%,杂种率高5.1%,纯杂种产量高20.1%。混播制种的增效主要得益于父本植株在田间均衡的分布和良好的个体发育。混播制种法在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抗除草剂杂种、掺合杂种等方向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当前水稻机械化制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提出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分选技术是现阶段实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较为可行的技术手段,并针对父母本播差期调节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对甬优9号制种进行父母本2∶6~12等7个不同行比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距离父本越近的母本行结实率越高;随着父母本行比的增加,母本平均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每丛有效穗数、千粒重差异不大;制种产量以父母本行比2∶8时为最高,其次为2∶10的行比。  相似文献   

9.
小麦高矮混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的试验结果証明,株高相差20~30cm的小麦高矮两品种混播,在高秆品种穗数比例适当的情况下,对矮秆品种的穗数、穗重及产量无影响或影响轻微,而高矮品种本身則尚未达到相互影响的程度,可以充分发挥穗重的优势,取得可观的产量,因而具有肯定的增产效果。但高秆品种穗数过多,則因矮秆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大大超过高秆品种的增产幅度,从而导致减产。根据对中36与高8两品种混播试验结果的統计分析,混播总产量与高秆品种穗数的关系为一单峰曲线,其峰值在高秆品种中36每亩5.1万穗处。混播比矮秆品种单播增产18%,約合每亩153斤。  相似文献   

10.
两优E32(广城1号)水稻新组合在越南河西省制种,其父母本播期差在13d左右,父本E32播种至始穗天数为78.80d,母本培矮64S播种至始穗天数为64-66d。父母本栽插行比以2:16最佳,制种产量最高,为2.57t/hm^2,较2:12行比增产43.58%;对母本培矮64S喷施不同量“九二О”,以800g/hm^2用量最佳,制种产量高达3.12t/hm^2,每穗实粒数58粒,结实率36.94%;扬花期割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扬花期防治稻粒黑粉病,可使每穗少5粒病粒,可增加优质种子228.8kg/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植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在植物寄生线虫防治中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见中草药(大黄、丁香、黄连、连翘、生地、桔梗)、几种植物叶片(柳树叶、茴香、杨树叶、银杏叶)和葱属植物(大蒜、韭菜、葱、洋葱),以不同配比混合后制成的4种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胶胞炭疽菌、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进行了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供试4种植物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ZY和FH对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100%,优于SY和CS;但4种复方制剂对立枯丝核菌和胶胞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抑菌率均在40%以下。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链格孢菌、芭蕉炭疽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采自福建省福州地区1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0.0lg·mL-1下,有8种植物对至少1种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60%以上,大飞扬、杨梅、桃金娘3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这3种植物用极性从小至大的溶剂依次提取,提取物抑菌活性表明,活性物质多只分布在其中1至3种极性溶剂层中,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抑菌能力与抑菌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大飞扬的丙酮提取物对芭蕉炭疽菌孢子可能具有毒害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使芭蕉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的孢子芽管生长不正常.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机制,从利用化感理论指导高效的作物种植模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指导植物抗病育种以及利用化感物质开发生物杀菌剂等4个方面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指出近40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不大,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化学调控规律,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微生物区系和植物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棉花根际,西瓜维管束,黄瓜叶面,小麦种子内的微生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区系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抗病性有密切关系,为植物微生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了天然植物成分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进展状况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旨在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