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探讨茶园间作高杆绿肥对茶树光合特征的影响,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茶园间作茶肥1号进行不同刈割处理后茶树光合的日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6个处理:CK(不间种处理)、D1(不刈割处理)、D2(刈割与不刈割为1∶1)、D3(不刈割与刈割为1∶2)、D4(不刈割与刈割处理为1∶3)及D5(全部进行刈割)。结果表明,D1、D2、D3、和D4处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而对照CK和D5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绿肥的不同刈割处理下茶树叶片净光合总量随遮光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适度调控光照强度,有利于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提高,这是促进茶树生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椰子间作可可下的可可光合速率(Pn)和环境因子日变化,探讨间作可可P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优化可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可可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环境因子与Pn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间作和单作可可环境因子对Pn的直接作用均为TL>RH>PAR>Ta,对间作可可Pn的影响是PAR、TL和Ta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间作可可Pn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可可的栽培管理中,应发挥主导环境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施氮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拔节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适应机制及氮素的调控作用,利用开顶式气室,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大气CO2浓度和施氮量下小麦拔节期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大气CO2浓度(760 μmol·mol-1)处理的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5)和蒸腾速率(Tr)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平均增幅分别为31.6%、69.6%和57.6%,而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Pn、Ci和WUE显著高于正常CO2浓度(400 μmol·mol-1)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36.8%、74.O%和102.7%.在400 μmol·mol-1 CO2浓度下测定时,与正常大气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拔节期叶片Pn在高施氮水平(0.2 g N·kg-1土)下未发生下调,而在低、中施氮水平(0和0.1 g N·kg-1土)下叶片Pn明显降低.因此,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Pn和WUE,且充分供氮可使叶片不发生光合适应现象,这可能与较高的施氮水平提高了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钾肥常减少叶片Mg和Ca的浓度,且容易造成叶片和植株萎蔫,但增加P肥可以增强冬小麦对Mg和Ca的吸收,从而提高冬小麦叶片的Mg和Ca的浓度。土壤温度过低会降低P的有效性和吸收量,对此,本试验在两种根际温度条件下测定了P和K对小麦矿质元素组分的影响。400μMP处理比起50μMP处理,小麦地上部Mg的含量提高20%;而25℃根际温度处理比15℃根际温度处理的小麦地上部Mg含量高出9%。类似地,高P处理的植株总Mg吸收量和Ca吸收量提高36%。把K浓度由400μM提高到800μM,可以把小麦地上都Mg的浓度提高13%,Ca浓度提高7%。在田间,当土壤温度低于15℃时,20或28kg/ha的P处理可以提高高秆羊茅草(FestucaarundnaceaSchreb)叶片的Mg和Ca的含量。当对照区叶片的Mg和Ca含量分别低于2.0和4.0mg/g(引起杂草萎蔫的临界值)时,施用P肥可以把Mg和Ca的含量提高到临界值之上。施P的同时再施Mg,可以提高叶片Mg的含量,但是在不施用P肥的情况下施Mg会降低叶片Ca的含量。P营养远比根际温度更能影响植株叶片Mg和Ca的含量和对Mg和Ca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5.
花后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小麦高产和生育后期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和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87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水分亏缺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Fv/Fo和Fv/Fm)、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Pn除花后24 d外变化均不明显,Fv/Fo和Fv/Fm有升高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变化也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重度水分亏缺下,Pn、Fv/Fo、Fv/Fm、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长武134依然高于对照,而长旱58明显降低.水地小麦西农9871的Pn、Fv/Fo、Fv/Fm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与旱地小麦变化相似,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差异较小.说明旱地小麦受花后水分亏缺的不利影响小于水地小麦,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间作模式的幼龄茶树与小黑麦系统生态特征及其茶树、小黑麦生长发育和草产量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茶树与小黑麦间作系统中,带型差异对小黑麦的净光合速率(Pn)影响较小,但对初夏季节幼龄茶树叶片的"午休"现象影响明显,2:1带型、2:3带型和2:5带型的Pn值分别比纯茶树处理(AS1)提高12.3%、23.1%、26.5%。在小黑麦的越冬期的光照强度与单作茶园差异不明显,但能提高系统气温和土壤温度,随间距的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有利于幼龄茶树的安全越冬。在小黑麦的拔节期、灌浆期,能明显削减间作系统内光强,降低气温和土温,且随着间距的缩小而降低,对幼龄茶树的生长速率、新稍数量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间距加大可产生明显的边行效应,增加单位面积草产量,不同间距处理的鲜草、干草产量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硫肥对小麦群体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穗型品种的效应,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豫麦49(多穗型)和兰考906(大穗型)冬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硫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硫肥处理能够增大小麦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群体光合(CAP)速率,而且对于提高小麦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容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也有较大的作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对硫肥的反应有差异,多穗型的豫麦49施硫后,产量提高幅度较大,而品质反应不明显,大穗型品种兰考906的产量和品质对硫肥的反应却相反,因此硫肥施用应考虑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复合群体中玉米光合特性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海军  王晓娟 《玉米科学》2006,14(1):104-106
通过对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中玉米的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蒸腾系数、水分利用率、相对湿度、叶室温度、叶片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生态生理指标在一日内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Pn、PAR、Ct、Lt和Tr的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其变化趋势一致。CO2浓度和RH%的日变化不明显,Sr的日变化也“为单峰型”曲线,但与Pn的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光合速率(Pn)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n与Sr呈显著负相关,PAR与Ct、Lt、Tr呈显著相关。在水肥满足的条件下,影响群体Pn的主要生态因子是PAR,要提高复合群体中玉米的经济产量主要靠调整群体结构来完成,即选择株型紧凑的玉米品种不仅能保证光合面积,而且还可改善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从而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铁观音茶树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金科 《茶叶科学》1999,19(1):35-40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铁观音品种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结果表明:铁观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比毛蟹、肉桂、本山、黄、福鼎大白茶等品种低;展叶后5~10d,Pn开始转为正值,30~90d的叶龄叶片的Pn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90d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缓慢下降;同一成熟新梢上,中间的叶片Pn高,顶部与基部低;同一植株上,上部叶片Pn最高,下部叶片其次,中部最低。铁观音叶片Pn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型,第一高峰出现在3月,第二高峰在6月(最高)和8月,5~8月Pn均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叶龄叶片Pn的日变化也不同:在春季和秋季的晴天都是双峰曲线型,一天中10时和14时最高,低谷在12时左右,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秋季多云天“午休”现象不明显,阴雨天Pn较低,且只有一个高峰;随着叶龄增大,Pn的日变化逐渐趋缓。  相似文献   

10.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香根草、黑麦草和高丹草的叶片光合日变化以及某些生态指标。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并且有野午休冶现象。香根草、黑麦草和高丹草的日平均Pn值分别是11.513、16.737、20.565μmolCO2·m-2·s-1曰香根草和黑麦草的蒸腾速率Tr呈双峰曲线,高丹草呈单峰值曲线;3种植物的Pn、Tr、Vpdl及高丹草的气体导度Gs与空气相对湿度RH呈显著负相关(-0.826<r<-0.994)、与Tl和PAR则呈显著正相关(0.714<r<0.995)。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三种粒型小麦品种 (系 )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小麦生育后期 ,中粒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 b)高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 ;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Chl(a/b)低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品种Pn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 ,峰值大小有明显差异。小粒型品种在Pn方面占有优势 ;大粒型品种虽然Pn不占优势 ,但其FLAR大 ,单株旗叶同化的养分多。旗叶面积与P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FLA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a b)和Chl(a/b)与Pn和FLAR的相关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品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高产的原因,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开花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d)、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并计算了水分利用效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个参试材料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和野燕麦;各品种(系)的气孔导度变化趋势与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一致,气孔导度大的一般蒸腾速率也较高;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相关,与产量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的光合能力高于亲本和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3.
打顶对芝麻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管理条件下,以不打顶为对照,研究了打顶对芝麻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芝麻叶片在打顶后通过调节合适的气孔开度来控制对蒸腾强度的调节,使气体交换达到一个经济合理的阈值,从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打顶使芝麻各部位叶片蒸腾强度(Tr)和气孔导度(Gs)都同时下降,平均比不打顶的分别下降4.71%和8.81%,而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不打顶的高出5.97%和13.96%。打顶与不打顶各叶位间比较,上、中、下三叶位叶片光合速率(Pn)、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蒸腾强度和气孔导度都达极显著水平。打顶后,在生育后期中、下部叶位叶片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光能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茶树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光合特性,并研究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的LA、LMD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由第1叶至第6叶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中部3~4叶达到峰值,第1叶和第6叶显著降低(P0.05);不同叶位叶片LI和SLA基本呈现随着叶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6叶的SLA均显著高于其他叶位(P0.05);第1~4叶的Chla、Chlb和Chl含量较高,第6叶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叶位(P0.05),Car变化趋势不明显。LA与LI、LDMC、Chla、Chlb、Chl和Car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I与其他指标不相关(LA除外);SLA与LDMC、Chla、Chlb、Chl、Car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C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DMC与Chla、Chl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hla、Chlb、Chl和Car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s和Tr与叶片功能性状不相关。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茶树新梢第3~4叶具有相对较大的LA和较强的光合能力,LDMC积累较大,可以作为表征茶树光合能力的供试叶片;SLA、LDMC和光合色素含量与Pn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作为评价茶树光合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旱地周年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周年覆膜条件下,以陇鉴339为材料,研究了周年地膜覆盖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P n)变化,以了解周年覆膜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膜秋播冬小麦较露地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P n日变化呈现“单峰型”,覆膜的高峰值较露地增加3.917μm olCO2.m-2.-s 1,提高17.74%,且持续时间延长,整个P n日变化中覆膜较露地平均提高11.62%。各生育阶段覆膜冬小麦的P n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增施氮肥、提高氮磷比有利于提高冬小麦P n。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原生长地不同的71份斑茅无性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及其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原生长地斑茅无性系间的净光合速率存在丰富的变异;原生长地海拔与斑茅无性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呈抛物线的变化关系,与蒸腾速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细胞间隙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原生长地海拔的变化引起斑茅光合特性的变化,叶绿素含量、胞间CO2浓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明确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光合作用机制 ,以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旗叶生育期间的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具有相同的特点 ,在叶片功能旺盛的前中期 ,光合底物 CO2 对光合速率的限制主要是非气孔限制 ,在叶片老化后期 ,光合底物 CO2 对光合作用的限制同时存在着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 ;不同生态型品种小麦旗叶光合功能和碳代谢特性具有与生态型表现相关的规律。春性品种叶绿素含量高 ,光合面积大 ,功能高值期 (RSP、PAD)长 ,叶源量 (L SC)大。半冬性品种光合速率高 ,叶绿素含量较低 ,功能高值期较短 ,叶源量最小。冬性品种叶绿素含量最低 ,功能高值期最短 ,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与半冬性品种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上部叶片光合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学华 《作物研究》2004,18(2):68-71
2003年,以超级杂交稻组合GD-1S/RB207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上部叶片的光合能力.结果表明,水稻剑叶中部的净光合速率(Pn)最高,上部次之,基部最低,并且叶片不同区段的气孔导度(Gs)和羧化效率(CE)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对于不同叶位的叶片而言,Pn,Gs和CE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Pn与CE的相关性都远高于Pn与Gs的相关性,而且Pn与胞间CO2浓度(Ci)呈负相关.因此得出结论:水稻叶片光合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是Rubisco的羧化活性而不是气孔导度.另外,虽然不同分蘖剑叶的Pn与Gs呈正相关,但是与Ci呈负相关,也说明气孔导度不是叶片光合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秋冬旱季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套种的多年生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用回归分析研究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秋冬季,淡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曲线均呈“单峰型”,Pn无光合“午休”现象;水分利用效率(WUE)曲线呈“双峰型”。冬季淡竹PnWUE值高于秋季,Tr值低,在冬季表现出高光合、高WUE值、低蒸腾适应特征。淡竹冬季平均枝条水势(Ψw)(-8.094 MPa)高于秋季(-15.525 MPa),变化幅度小,表现出较强的水分吸收和减少水分损失能力。淡竹光合性能与温度、水分和光照密切相关,淡竹秋冬季光合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有差异,其中冬季光合水分生理特性优于秋季。  相似文献   

20.
为给啤酒大麦高光效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冠层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孕穗期到灌浆末期,基因型间光合速率(Pn)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冠层光合速率阶段变化与产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各次测定Pn与蒸腾速率(Tr)无一致性表现。从抽穗开花期开始,基因型间Tr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挑旗期开始,基因型间气孔导度(Gs)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并且与Pn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从孕穗期至灌浆末期,Pn一直较高的基因型,产量也相对较高,表现最突出的是引自欧美的主栽品种MERIT、Z090M066M和SCARLETT,其Pn分别较平均光合速率高9.70%、8.85%和10.14%,产量分别高8.24%、7.30%和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