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随着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以及WTO的加入,必需实施健康养殖,使养殖的水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利用有益生物改善养殖的生态环境,消除有害病菌的滋生场所,降低养殖品种病害的发生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将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应用于水产养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光合细菌(photosynthesisbacteria)广泛分布在水和土壤的厌气层上部,对水域环境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2]。噬菌蛭弧菌(Bdellovbriobacteriovorus)是Stolp和Petzlod于1962年从土壤中分离噬菌体时首次发现的。它寄生和裂解细菌的生物特性… 相似文献
2.
一株中华绒螯蟹病原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从病触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主要特性的研究。腹腔接种细菌的小白鼠在24h内死亡(LD50为2.45×10^7个菌);河蟹在经5×10^4个菌/ml的浸泡60min后,30℃在14~18h期间死亡4/6,36h全部死亡;25℃经72h仍全部存活。根据形态、培养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等特征,初步认为该菌归属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幼蟹温棚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螃蟹[1]。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而成为我国著名水产食品和创汇水产品。在河蟹短暂的生活史上,蟹苗是薄弱环节,因其娇嫩,不论在... 相似文献
4.
5.
日本绒螯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与辽河、长江、瓯江、闽江、南流江水系中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中华绒螯蟹相比,日本绒螯蟹的特征是头胞甲亚方形或圆形;额齿形态圆钝或尖锐;侧齿4个但其中第4侧齿仅具痕迹或侧齿4个,明显;第一龙骨脊颗粒突起不明显或明显;头胸甲背部疣状突4个或6个;体青绿色具网状细纹或墨绿色、古铜色;第五对步足跗节宽呈桨状,宽为长的0.5倍或宽扁不呈桨状,宽仅为长的0.4-0.5倍;趾节桨状,宽为长的0.23倍或趾节爪状,基部为长的0.18-0.2倍等。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形态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异不大,为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大。其中,水稻面积达80万hm~2之多。目前,稻田养蟹在吉林省已全面普及,如四平、白城、镇赉等地均进行了稻田养蟹,且该技术于2016年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各级领导和专家对这一养殖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吉林省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旨在为养殖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明混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与红螯螯虾生长特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空间利用率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提供参考。【方法】在密度为1 000只/667m2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塘中混养不同密度(低密度600只/667m2、中密度900只/667m2、高密度1 200只/667m2)红螯螯虾,分析混养状态下红螯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结果】红螯螯虾混养密度600只/667m2、900只/667m2、1 200只/667m2的回捕率分别为83.58%、81.17%和73.04%,高密度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红螯螯虾平均体质量随混养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低中高3个混养密度组红螯螯虾体质量分别为55.27 g/只、45.47 g/只和31.82 g/只,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红螯螯虾平均产量分别为27.72 kg/667m2、33.22 kg/667m2和27.89 kg/667...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绒螯蟹扣蟹的生态养殖是太仓市浮桥镇的特色水产养殖之一,现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放苗、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华绒熬蟹扣蟹池塘生态养殖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