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字学"为"小学"。读书必先识字,解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  相似文献   

2.
秦汉一统后的政府皆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其中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最。与秦不同,西汉政府首先将重农思想的重心放在安抚农民之上,而非税赋收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农业政策转向;汉武帝末年及汉成帝年间西汉政府又开展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践。其对重农思想重心的重新解读使农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形成以"农民"为中心的新的"上农"理念;牛耕、代田法、区种法、农事性水利等技术措施的地域推广和历史延续为东汉魏晋大地主庄园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协助农业这种产业模式向黄河上游扩张,在地理和经济方面扩充了农业产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西汉连弧纹昭明镜 汉文景时期,铜镜制作随社会经济崛起,出现铜镜纹样翻新,疏朗明快,长足进步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兼具学术、政治的双重意义,集中体现了其先秦诸子学的造诣。从学术上而言,它开创性地将先秦诸子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准确把握各家学说宗旨,将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政治上而言,司马谈欲以道家融合百家,并推崇黄老之学,隐约其辞地反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凤凰山简牍看文景时期的农业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面临着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十分衰敝的严重局面,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以便能够辛勤地从事生产,西汉政权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因而在汉初的七十多年中,实行了所谓的“休养生息”政策。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推广牛耕、普遍使用铁农具,兴修水利和改进耕作技术等等有力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开始呈现出富庶的景象,也就是所谓的“文景之治”。  相似文献   

6.
王克 《河南农业》2013,(3):53-54
溧河乡郭店村位于南阳市南郊,近年来,郭店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以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争当新型农民、争做文明家庭、争创文明新村"的"三学三争"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村呈现出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一、抓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三学三争"活动中,"三学"是基础和重点,因此,全村采取集中培训和现  相似文献   

7.
西汉的亩产量,史书上记载纷纭,为研究西汉社会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众多的线索。建国以来,史学界曾对此问题做过较多的探讨,但认识尚未统一,各家看法差异甚大,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就史书记载西汉亩产量的分析史书记载的西汉亩产量数字很多,摘录分析如下:1.《汉书·食货志》引晁错上书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对于这一记载,后人多以“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为依据,作为衡量西汉亩产量的尺度。范文澜先生就认为:西汉时期,“普通旱田,每亩约收一石,水田约收四石”。翦伯赞先生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96-29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已经不满足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必须坚持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文阐述了产学合作的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了产学合作的会计教学改革的目标,提出了产学合作的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康丽娜 《农业考古》2012,(1):102-106
西汉是继秦之后的我国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西汉的繁荣同样离不开农业的支持。事实证明,西汉农业本身也有很多为人们称道的成就,如我国农学史上一本重要的农书《汜胜之书》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阐述西方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必要性,提出"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思想融入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据此得出深挖思政元素,积累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  相似文献   

11.
苜蓿自西汉传入关中地区后,在我国经历了长期不断扩展的传播过程.其在我国历经千年而繁衍不息,除了自身具备的自然生态因素外,也与其食用价值和救荒功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也与历代政府的重视和提倡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石宁 《农业考古》2016,(1):171-175
"民以食为天",作为存储设备的仓,是历代统治者管理的重点,西汉统治者继承和发扬了秦代管理仓的各项法律规定,在仓的形制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结合汉阳陵出土的仓,对西汉时期粮仓的形制、性质和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罗列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如何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适合社会要求的智力资源。本文以此为契机,对西方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5):138-139,188
西汉初期的币制演变对现在人民币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自高祖建立汉朝到武帝时期的八九十年间,汉朝进行了九次货币改革,最终于武帝元鼎四年统一了铸币权。西汉初期多次的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关于铸币权归属问题的争夺。随着币制改革,铸币权的归属群体越来越小,直到汉武帝统一了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币。铸币权收归中央对西汉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西汉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以农产品为主,且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益成熟,商品性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一是运输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拉动商品性农业生产;二是国家财政货币市场的存在推动商品性农业生产。总的来说,西汉的商品生产缺乏充分发展的专业分工基础,所以西汉的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自汉代起,即以“以农立国”、“重本(农)抑末(商)”著称于世。农业人口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户籍概以农耕为据,因之,大体上户籍统计也就是农业人口的统计。据战国秦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人口约二千万。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余,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余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为五千三百二十五万人,接近了西汉最高水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达五  相似文献   

17.
学农教育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开展"旅游+研学"的形式之一,我们结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学生学农教育"几年来的探索实践经验,从"旅游+研学"的研究背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学生学农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开展"旅游+研学"之学农教育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与讨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专题党课,一位位党员干部进家入户,与困难职工认亲戚、与少数民族拾花工交朋友……2016年,新疆兵团第一师二团党委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严从实推进落实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有效激发了二团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活力。增强"学"的效果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两学一做",基础是学。怎么学?要学到精髓,入心入脑,融入灵魂,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9.
<正>安徽农垦龙亢农场(皖垦食品集团)党委以"两学一做"、"讲看齐、见行动"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和各项要求,提振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增强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度,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正能量,提供了新动能。通过党建与发展共振,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检验党建成果的试金石——"看发展"龙亢农场位于安徽怀远县境内,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场发展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经济业态丰富,3000人的场部带动3万人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20.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