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汾渭盆地全新世土壤的野外考察以及磁化率和高分辨率CaCO3 的分析 ,揭示了该区域土壤成壤过程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表明 ,汾渭盆地全新世的S0 地层形成于全球性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 ,约从 85 0 0aBP土壤开始发育 ,形成较厚的S0 层。约从 310 0aBP起始 ,气候发生变化 ,干旱和沙尘堆积形成了黄土L0 层和现代表土层。土壤剖面磁化率与CaCO3 指标反映 ,由于地带性因素存在 ,全新世汾河盆地古土壤S0 的成壤强度远远低于渭河盆地。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 ,两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扩大 ,而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期间和全新世其它主要阶段 ,两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相对减小。  相似文献   

2.
渭河中上游地区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全新世黄土剖面以2 cm为间距密集采样,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磁化率测定和粒度分析。通过对各气候指标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表现为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其中全新世早期升温过程中,发生了历时约千年之久的气候恶化事件。全新世中期在总体温暖的背景下,曾产生过多次气候波动,其中以6 000~5 000 a B.P最为显著,其次为7 300~6 900 a B.P以及4 000~3 600 a B.P间。3100 a B.P之后,古季风再次发生大规模重组,气候趋于干冷。  相似文献   

3.
运城盆地洪积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侵蚀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西运城盆地中条山洪积扇全新世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运城盆地的环境演变和面状流水侵蚀堆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而全新世晚期气候比较干旱。由于全新世气候的波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城盆地洪积扇地表出现过4个比较明显的面状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阶段,时间分别在11500-11000a B.P.、3850~3300a B.P.、2200~2000a B.P和1300-800a B.P.。其中,11500-11000a B.P.间的侵蚀-搬运阶段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后三个阶段则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探索黄土高原侵蚀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合水MJY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全铁、TOC、Rb、Sr和Rb/Sr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了与全新世环境变化相对应的成壤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环境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全新世早期,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气候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地表植被以草本为主,并有一定的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植被发育,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随着沉积和成壤的继续,土壤层深厚,形成古土壤层(S0);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恶化,干旱少雨,植被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风尘堆积作用大于风化成壤作用,土壤退化形成的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在寺洼文化时期(3250—2520 a B.P.),由于气候干旱使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文化形态从原始的农耕文化转向游牧类型文化。  相似文献   

5.
经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在甘肃省天水市西部发现含有古泥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通过进行系统采样,并在室内进行粒度组成的测试分析以及> 0. 1mm颗粒的筛选和观测。结果显示:全新世剖面中含有3期古泥流沉积事件,与野外宏观观察判定的次数一致。通过地层对比、光释光测年及古人类文化遗物比对等技术手段,确定这3期古泥流沉积事件分别发生在7000~6000a B. P.、5500~4800a B. P.和4200~4000a B. P.。气候变化背景分析表明,发生在7000~6000a B. P.、5500~4800a B. P.和4200~4000a B. P.的3期古泥流沉积事件,正是对全新世气候波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以汉江上游谷地一级阶地的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包括Ni、Mn、Cu、Zn、As、Ti、V、Pb在内的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选取铷锶比(Rb/Sr)、磁化率及黏粒含量作辅助指标,研究汉江上游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壤强度及所反映的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Cu、Ni、Pb、As、Mn、V与成壤强度指标(磁化率、黏粒含量、Rb/Sr值)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该6种重金属迁移、富集程度受区域气候演变所驱动。依据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可判断自一级阶地抬升以来,汉江上游谷地共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其中,全新世中期气候整体温暖湿润,但在6~5 ka B.P.发生了一次干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了升温过程中短暂性气候逆转;中全新世大暖期(9.2~3.5KaB.P.)存在一个近两千年的冷干气候恶化阶段(6.5~4.5KaB.P.),该冷干气候恶化期存在两个数百年尺度的极度冷干气候事件,其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程度接近于晚冰期。同时,该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也存在周期约1.5ka的暖湿与冷干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8.
宁夏长城塬黄土土壤剖面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释光断代仪对宁夏长城塬黄土土壤剖面7个样品进行年代测定,获得7个确切的地层年代值。结果表明:约12 580 a BP,剖面处于气候干旱时期,形成马兰黄土(L1);约11 498 a BP,剖面处于全新世升温过渡期,形成过渡层(Lt);6 731~2 827 a BP,剖面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形成古土壤(S1);约1 394 a BP,剖面处于相对干旱时期,形成全新世黄土(L0)。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渭河中游咸阳市南寺村一级阶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发现了含有波状水平层理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所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烧失量、CaCO3和石英颗粒微结构表面特征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平均粒径小,磁化率值低,CaCO3含量高,石英颗粒表面“V”形坑和三角痕明显等特征,与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差别显著,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OSL(光释光)测年及地层学对比,确定古洪水SWD记录了渭河中游3 200~2 800 aBP发生的一组3次古洪水事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向晚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引发了连续的特大洪水事件。此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全新世气候变迁与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磁化率、CaCO3百分含量、色度(明度、红度、黄度)、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初步重建了河西走廊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发现河西走廊全新世大暖期从9 000 a BP开始,结束于2 200 aBP,期间有3次明显的气候旋回:8000~6200 aBP,5 600~4 300 aBP,3 000~2200 aBP.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在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古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旨在说明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论气象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了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气象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同时,阐明了气象灾害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以及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荒漠化系统中人文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很快,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地球动力学原理分析和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建立了GIS技术支持下人为作用对荒漠化影响的通用数学模型,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表明所提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番茄碱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ycle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cAMP-PDE)是激素的第二信使,它对于维持细胞内cAMP和cGMP的浓度相对恒定上起重要作用[1].番茄碱是存在于番茄植物中的甾体生物碱糖苷,是番茄生长过程中的次生物质,能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2].我们曾研究了番茄碱对人红细胞膜上Ca2 -Mg2 -ATPase及Na -K -ATPase的影响,提示番茄碱的作用与钙调蛋白的作用有关[3,4].因此作者从激素的第二信使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入手探讨番茄碱对cAMP-PDE活性的影响,以获得对依赖和不依赖CaM的cAMP-PDE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番茄碱的杀虫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a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sweet 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fields in four states: Florida, Louisiana, North Carolina, and Texas. The pres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x pheromone synthesized by two sources (USDA and AgriSense) and pheromone of different purities (75–99%) to weevils in the field. In all but one trial, weevil count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raps baited with pheromone from the two sources for each of two doses (10 and 100 μg). Percentages of weevils caught per replicate per sample date were not consiste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urity (significant in four of 10 trials); however, slope estimates were steeper in regions with lower trap counts (North Carolina and Louisiana) than in those with higher trap counts (Florida). Because the pheromone will be used to monitor weevils In both weevil‐free and weevil‐infested regions, the use of pheromone with a purity level >99% is most appropri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data in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programmes for this weevil worldwid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不育技术控制长爪沙鼠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爪沙鼠对混合不育剂EP-1的摄食系数为0.87,适口性良好。在野外投饵试验中,其洞口密度和洞系密度比对照组下降,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有毒杀作用。成幼比从0.6∶1降至0.45∶1。表明该药控制长爪沙鼠繁殖的效果显著。本试验还对该药对长爪沙鼠的生理作用作了测试。  相似文献   

16.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7.
连续干旱对土壤干层深度及植物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以绥德县为基点,分析研究了陕北1997-2001年连续五年,由于降水总量少,有效性差,气候变暖,以及沙尘暴频率加快,使年内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草地,农耕地0-100cm以内土壤含水量均低于4.2%(干土重),林地0-180cm内仅3.6%,刺槐林地0-500cm平均仅4.2%,其直接后果是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化日益严重,导致群落衰败以致大片死亡,但还有些植物经过灾变的考验,表现出高度抗旱耐高温特性,为我们以后防旱抗旱,退耕还林(草)及作物布局对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涪江中游沿岸部分平坝和丘陵台地进行小麦条锈病抽样定点调查,对调查地与河沿不同距离的条锈病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局部地形、地貌与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病情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河谷平坝地区距河沿越远条锈病越轻,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3.21%;在丘陵坡台地随海拔的升高,距河沿越远条锈病也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即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9%~4.39%。  相似文献   

19.
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锈色粒肩天牛是严重为害国槐的蛀干害虫。近年来,该虫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和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和市容景观。为此,根据文献资料,对该虫的分布、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