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实际,选择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域榆阳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借助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其典型区域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和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演变规律。得出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典型县域农牧耦合度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互补增效阶段、联动增殖阶段、平衡稳定阶段;榆阳区在1995年之前处于互补增效阶段,1995至2005年之间处于联动增殖阶段,2005年以后处于平衡稳定阶段。提出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概念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进化和生产潜力的解放,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夏南部山区属半干旱区 ,90 %以上的耕地为旱地 ,加速旱作农业开发 ,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论述了旱作农业开发在宁南山区的地位与潜力 ,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需求。针对区域资源特点提出该区域旱作农业开发的三个战略阶段 :即强农促牧、农牧并举和稳农重牧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引言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相继建立,我国农业加速了从传统阶段向现代化阶段的转变。系统科学、决策科学的日益发展、传播又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农牧结构优化模式探讨——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现有基础提出了农牧耦合的发展模式:一是绿洲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即中游绿洲农区舍饲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耦合;二是山地系统与绿洲系统的耦合,即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模式与向山区放牧基地提供精细饲料,在牧区直接育肥模式。  相似文献   

5.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1年期间,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呈快速的增长趋势,其中源于经济系统的反馈能值的增长尤为明显。虽然环境资源的能值投入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但环境资源能值为农林牧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服务价值和环境能值储备,是吉林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6a来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已经由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举转变,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吉林西部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宏观经济价值转化率仍然比较低下,环境负荷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数也由0.809提高到1.015。退耕还草对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牧系统耦合度降低了41.74%,应采取措施提高农牧系统耦合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新世暖期农业考古文化分区及人地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首先讨论中国全新世时期农业考古文化区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总体可以分出四个文化区:1)北方粟黍旱作农业文化区;2)旱作北界以北以西的渔猎采集或游牧文化区;3)南方稻作文化区;4)东南沿海的渔猎文化区。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河北坝上丰宁县土壤风蚀沙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和气候的变化是影响农牧交错带东南边缘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 ,对农牧交错带河北坝上丰宁县土壤风蚀沙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影响土壤风蚀沙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率和冬季 1月平均气温 ,其次是耕地、草地面积的变化和夏秋 8、9月的降水量。综合来看影响该区土壤风蚀沙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居次要地位。在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冬季平均气温和夏秋降水量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以减轻土壤风蚀沙化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地区是连接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农牧交错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的关键问题。选取具有典型农牧交错地区特征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建立通辽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长时间序列上模拟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辽市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辽市在传统发展状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水效率低下,过度开采水资源为引发区域的水生态灾难埋下了伏笔;合理协调农牧关系,发展立足地方资源特色的循环经济是促进通辽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这为促进农牧交错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为案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农牧系统耦合和农户经济生产力及10多年来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阐述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牧区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分区,各牧区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但县域畜牧业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较少。文中以苏尼特右旗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基于经营制度,划分1976-1983、1984-1990、1991-2002、2003-2008四个时序段,将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草场载畜量、肉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作为驱动因素,分别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畜牧业产值和牲畜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作为外部环境因素,气候始终影响和限制畜牧业的发展,而在市场经济引入牧区后,市场因素对该地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长期看,该旗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干旱加剧以及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都必将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牧区畜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干旱演变趋势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旱灾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探究风险随时间的变化是评估旱灾动态风险的关键。由于干旱发生发展缓慢,长时间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精度较低,用于干旱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选用天气发生器随机生成未来逐日气象数据的大量样本预测干旱演变趋势,驱动作物模型评估不同趋势下作物产量因旱损失及动态风险。选取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在2012—2017年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率定及验证APSIM作物模型,利用BCC/RCG-WG天气发生器随机生成未来气象数据,驱动APSIM作物模型模拟春玉米产量因旱损失,计算期望产量因旱损失率,以典型干旱年2000年为例,实时动态评估东北三省春玉米生育期内(5月1日—9月18日)旱灾动态风险。结果表明:(1)APSIM作物模型模拟春玉米播种到开花日数、生育期日数以及产量与试验观测结果决定系数R2均大于0.5,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10%以下,表明APSIM模型在东北三省模拟春玉米生长效果较好;BCC/RCG-WG天气发生器生成100个气象要素样本与1961—2020年各气象数据年均值R2均在...  相似文献   

14.
生物农药的推广有助于克服传统农药生产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在生物农药研发、推广和销售等方面存在人才储备、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产业发展初期各主体间协作和成果落地转化不够,标准体系和产业化发展不充分,对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认识欠缺等问题。为克服弊端,可从立足农业生产现实、把握未来研发方向、加强多元机制建设、保证生物农药推广落地、形成我国生物农药核心竞争力几条思路出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昆虫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害虫种群演化规律和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管理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对我国农业害虫发生动态、学科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与存在差距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农业昆虫学科的体系建设及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物流的有序组织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市场分割在物流市场运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关注。为有效发挥物流市场分割作用,首先构建了东北地区物流地域分割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了东北地区3级物流节点体系;以引力模型为核心,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予以量化。通过物流市场分割的应用,建立了东北地区物流信息虚拟分割网络和物流市场实际配送网络。研究发现,区域物流水平的提高需要经济发展与物流服务水平的综合衡量;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可以打破行政疆界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西井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土地沙漠化地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的西井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估算了其能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该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一些系统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has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China.In response to the results of a lag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a loess hilly region,we used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from 494 households in Ansai,a district of Yan’a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in 2015.The model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coupling benefits were derived through linkages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various chains in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GGP,the agroecosystem of Ansai and their potential coupling effects were in a state of general coordination.The agroecosystem directly affected the coupling effect,with the standardized path coefficient of 0.87,indicating that the agroecosystem in Ansai at this stage provided basic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of agroeconomic system impacted on the coupling effect was-0.76,indicating that partial contradictions occurred between the agro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upling effect.Therefore,although the current agroecosystem in Ansai should be provided sufficient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benign coupling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ailed to effectively transform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 in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advantages in this region,which resulted in a relative la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Thus,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was poor.To improve the coupl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cropland retirement areas,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eeds to be diversified,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including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social resources)need to be rationally allocated,and the chain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19.
运用AHP方法,构建了以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生态补偿、参与式监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西北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综合评价体系,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得出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类指标层及指标层的权重和总排序,类指标层排序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层中权重排序前5位的分别是牧民人均纯收入、妇女地位改善、儿童福利、农业生产净收益率和农牧民集体福利指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同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雨养农业区的旱灾发生程度和旱灾抗御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定出了雨养农业区的旱灾发生程度、旱灾抗御潜力和旱灾风险等级。主要结论为中国的中北区、华北区、东北区和西南区为雨养农业旱灾防御和抗御的重点区域,应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实施防旱抗旱措施;农田水利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