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 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 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确定苜蓿青贮最适收获条件,为规模化苜蓿青贮收获提供科学依据。收获是影响紫花苜蓿利用和管理的关键因素,针对影响苜蓿青贮收获质量的刈割期、留茬高度和收获机械,系统全面的分析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质量、再生性和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分枝期至结荚期,随着生育期推迟,苜蓿的品质显著下降,产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品质和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产量显著下降(P0.05)。紫花苜蓿青贮原料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盛花期,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10~11 cm。优先选用的收获机械是JOHN DEERE A400-896自走式割草机。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夏季在单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中套作青贮玉米(Zea mays)后苜蓿和苗期玉米种间竞争的问题,于2018–2019年在套播青贮玉米后对苜蓿喷施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甲哌鎓)和两种玉米田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分析其对苜蓿和玉米种间竞争和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混施没有交互作用;除2019年多效唑增加套作期间苜蓿的产量外,与清水对照(CK)相比,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苜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 0.05),未能改变苜蓿、玉米以及系统的总产量。与CK相比,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对苜蓿的抑制作用显著(P 0.05),降低了苜蓿再生初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套作期间的产量,显著增加了套作玉米的产量(P 0.05),但对苜蓿第2年春季的生长也造成了影响,导致2019年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显著降低(P 0.05)。异丙甲草胺处理玉米、苜蓿的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P 0.05),但对苜蓿春季产量有提高作用,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采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均未能达到在保证系统生产力的前提下短期有效抑制苜蓿再生、缓解苜蓿与套作玉米苗期的竞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苜蓿-玉米套作搭配方式,构建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不同处理的产量、竞争关系、透光性和叶夹角及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最佳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结果表明:苜蓿-玉米间距30cm、玉米种植2行的处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从苜蓿种植第2年开始此模式下套作总产量较玉米单作平均提高8.6%;灌浆期套作玉米的中层透光率和底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125%和109%,三茬苜蓿底层透光率较对照增加了56.2%,但是四茬苜蓿中层和底层透光率均低于对照;套作处理玉米穗位上叶夹角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合理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有利于两种作物的种间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玉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刈割高度的禾王草干草和青贮、羊草干草、苜蓿干草以及全株玉米青贮共7种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评定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72 h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禾王草干草CP含量显著高于羊草干草(P0.05),NDF含量显著低于羊草干草(P0.05);禾王草青贮CP和NDF含量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0.05)。2)苜蓿干草DM有效降解率最高,与依次降低的全株玉米青贮、2.0 m禾王草青贮、2.5 m禾王草青贮、2.0 m禾王草干草、2.5 m禾王草干草和羊草干草差异显著(P0.05),羊草干草的DM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CP有效降解率以苜蓿干草最高,与2.0 m禾王草青贮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依次降低的2.5 m禾王草青贮、2.0 m禾王草干草、全株玉米青贮、2.5 m禾王草干草和羊草干草(P0.05);全株玉米青贮与禾王草青贮的NDF有效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禾王草青贮72 h时A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由此可知,禾王草有作为奶牛粗饲料的潜力,禾王草经青贮后可以保存营养成分,并可以提高营养成分的瘤胃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于晨  王仪明  马力  苏连泰  高鲤  周鹏  安渊 《草业科学》2022,39(5):996-1005
为探索南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新途径,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和玉米(Zea mays)周年轮作栽培模式,本研究开展了紫花苜蓿冬闲田栽培技术和轮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紫花苜蓿栽培试验设置了对照(不施肥)和施肥(NPK复合肥)处理;轮作玉米试验设置了原位添加苜蓿绿肥(紫花苜蓿种植地)、异地添加苜蓿绿肥(未种植紫花苜蓿地)和不添加苜蓿绿肥(对照) 3个处理,添加量为3 000 kg·hm-2苜蓿干草。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可分别于次年4月初和5月中旬刈割两茬。其中,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产量和叶蛋白质含量(P <0.05),两茬累计干草产量达到10 897 kg·hm-2,比对照增产22.7%;与未种苜蓿地相比,种植苜蓿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P <0.05)。原位添加和异地添加苜蓿绿肥均显著提高了轮作玉米的全株生物量(P <0.05),增幅分别达到40.1%和16.7%,并且,原位添加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10-20 cm的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夏季在单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中套作青贮玉米(Zea mays)后苜蓿和苗期玉米种间竞争的问题,于2018–2019年在套播青贮玉米后对苜蓿喷施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甲哌鎓)和两种玉米田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分析其对苜蓿和玉米种间竞争和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混施没有交互作用;除2019年多效唑增加套作期间苜蓿的产量外,与清水对照(CK)相比,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苜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未能改变苜蓿、玉米以及系统的总产量.与CK相比,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对苜蓿的抑制作用显著(P<0.05),降低了苜蓿再生初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套作期间的产量,显著增加了套作玉米的产量(P<0.05),但对苜蓿第2年春季的生长也造成了影响,导致2019年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显著降低(P<0.05).异丙甲草胺处理玉米、苜蓿的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苜蓿春季产量有提高作用,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采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均未能达到在保证系统生产力的前提下短期有效抑制苜蓿再生、缓解苜蓿与套作玉米苗期的竞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在4种不同种植密度处理(6.75、8.25、9.75、11.25万株/公顷),以及间作4种豆科牧草(拉巴豆、秣食豆)试验基础上,从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方面,研究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以及间作豆科牧草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8.25万株/公顷处理下,青贮玉米产量最高,结构较为合理,显著高于6.75万株/公顷和9.75万株/公顷(P0.01),而在高密度处理下(11.25万株/公顷),表现为茎秆比重高、穗比重低,生育期推迟2~3d,茎秆变细,倒伏率增加。间作豆科牧草与对照(玉米单作)的青贮玉米产量、产量结构无显著差异;间作群体于玉米蜡熟期收获时,间作拉巴豆鲜草总产量、干草总产量、净收入、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1),分别提高了33.4%、22.1%、33.6%和0.57,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综上所述,在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株/公顷,其与拉巴豆间作为最佳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及年际间生产性能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河平原区,先后选取22个、14个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雨养条件下通过7年和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干草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每年刈割4次:第1茬 > 第2、3茬 > 第4茬;刈割5次:第1茬 > 第2茬 > 第4茬 > 第3茬 > 第5茬;前2茬苜蓿年平均干草产量均占全年总产量的52%以上,第3茬干草占全年总产量的25%以下;随茬次的增加,株高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第2茬草的叶茎比极显著高于第3、4茬(P<0.01),第4茬草的叶茎比最低;粗蛋白含量为第2、3茬>第1、4茬,并且差异极显著(P<0.01)。苜蓿在海河平原区存在明显的“夏眠”现象,造成了光、温、水资源的浪费。7年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适宜的利用年限为4~5年。  相似文献   

14.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_2O_5 0 kg·hm~(-2)(CK)、50 kg·hm~(-2)(P_1)、100 kg·hm~(-2)(P_2)、150 kg·hm~(-2)(P_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_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_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_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_2O_5为100 kg·hm~(-2)(P_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5.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6.
苜蓿干草等几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苜蓿干草、羊草干草、玉米青贮、玉米秸秆概述苜蓿干草、羊草干草、玉米青贮、玉米秸秆是我国北方饲养奶牛的主要粗饲料。苜蓿干草是指人工栽培的豆科苜蓿,属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在初花期刈割后经自然或人工干燥后制成的产品。羊草为禾本科赖草属多年生牧草,我国用作奶牛粗饲料的羊草干草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北的草甸草原,是天然羊草在抽穗期刈割后经自然干燥后制成的。玉米青贮在我国指玉米籽粒在蜡熟期收获后其青绿秸秆切碎青贮后制成的产品或在乳熟或蜡熟期全株切碎青贮(包括籽粒)后制成的产品,后者的营养价值较高。玉米秸秆是玉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不同频次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方法,测定了不同年度不同刈割频次对"公农1号"苜蓿鲜、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度、不同刈割频次对紫花苜蓿鲜、干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2个年度的不同刈割频次间有交互作用,同时刈割频次对不同茬次的草产量也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牧场养殖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了饲粮中添加禾王草青贮或干草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45头健康荷斯坦奶牛,按产奶量、胎次和泌乳天数等相近原则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饲粮粗饲料由全株玉米青贮、羊草和苜蓿干草构成,试验Ⅰ组粗饲料由禾王草青贮、全株玉米青贮、羊草和苜蓿干草构成,试验Ⅱ组粗饲料由禾王草干草、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构成,3组饲粮营养水平相近。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能显著提高瘤胃液氨态氮含量和乙酸含量、乳蛋白率(P0.05),对其他乳成分、干物质采食量(DMI)、产奶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每头牛每天多盈利1.19元。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能显著降低瘤胃液氨态氮含量(P0.05),对乳成分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提高奶牛的DMI和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每头牛每天多盈利2.07元。由此可知,用禾王草青贮代替适量全株玉米青贮或用禾王草干草代替部分苜蓿干草不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同时会提高牧场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海河平原区,相对雨养条件下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从草产量、利用年限、饲用品质、适应性方面进行了8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和中苜1号干草产量较高、返青期较早、适应性较强、持续生产能力强,更适合海河平原区种植。全年刈割4茬前提下,前2茬占全年产量的60%左右,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干草产量逐年降低,第1~3年龄干草产量占8年干草总产量的47%,第6~8年龄(3年)干草产量仅为8年干草总产量的27%,因此生产利用年限以3~5年为宜。研究比较苜蓿品种间生产性能差异,试验进行3年即可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