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于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为了节省水稻种植成本,缓解劳动力短缺矛盾,导致了近年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直播稻面积迅速上升。由于直播稻比移栽稻产量低,出苗与成苗困难,杂草危害严重,容易倒伏,农药与化肥施用量较高等原因,直播稻的盲目发展,已经危及我国水稻生产及粮食安全。今后应更加积极主动应对,防止直播稻盲目发展;积极选育直播稻优良新品种;大力研发直播稻栽培科学技术,变被动防止直播稻为主动应对直播稻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户尝试采用轻简的直播栽培方式种植水稻;但因未完全掌握科学的直播栽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常面临水稻出苗率低、易倒伏和杂草防治难等问题。分析了影响水直播稻产量的因素,从直播稻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水分管理及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介绍了三江平原水直播稻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三江平原水直播稻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帮助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水稻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作业,在本田里直接播上谷种栽培水稻的技术。本文重点探讨来安县在发展水稻轻简化栽培中水、旱直播稻的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直播稻技术发展过程回顾与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总结了浙江省20多年直播稻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得出直播稻快速发展的主要技术优势为省工省力省本明显、产量不低、技术配套,并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三大技术难题。从技术本身对直播稻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直播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当前一项高产高效技术,仍是今后我国水稻生产重要的栽培方式,可以通过加快机械穴直播的研究来改进和完善直播稻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直播与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直播、免耕和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稻栽培的技术特点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免耕直播栽培的模式:即冬水田水稻免耕直播、油菜等冬作物田水稻免耕直播、双季稻快速清茬免耕直播的技术特点。免耕直播稻与翻耕移栽稻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水稻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直播稻农艺农机配套关键技术获突破 同样的投入,同样的种植直播稻,农民可增收15.5%-18.7%。以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千瑜为主的课题组经过10年攻关,在我国首次成功解决了直播稻农艺农机配套关键技术。近日,我国一批著名水稻专家、教授在杭州进行鉴定后,欣喜地宣布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水稻直播栽培是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的一种稻作方式,无需育秧、拔秧、移栽等工序,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省农本等优点,是轻型、简化的低成本稻作方式.水稻直播栽培深受人们欢迎,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直播稻生育期短,前期物质积累少,不同年份、不同田块之间单产水平悬殊,生产上应针对直播稻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十多年来水稻单产一直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除缺乏广适的、增产潜力大的水稻新品种外,在栽培技术上,由于传统手栽、塑盘抛秧、机械栽插、直播等多种栽培方式并存,导致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应用不能到位,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全省水稻单产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手栽、塑盘抛秧、机械栽插、直播等多种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探讨淮北稻区水稻持续高产技术途径,解决该区稻麦周年生产季节矛盾突出,时常干旱缺水,农田基本建设脆弱,务农劳力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不同种植密度(纵横行)、不同播种量(穴粒数)、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栽培管理方式,为推广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先进栽培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水稻人工直播栽培方式,适宜瑞安当地水稻栽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垦稻12和垦稻3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Richards方程对旱直播(A1)、水稻垄畦栽培(A2)和常规栽培(A3)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强弱势籽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绘制不同种植方式下,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曲线。结果表明,相对于CK,垄畦栽培方式起始生长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_G)明显高于CK,强势籽粒活跃灌浆期(D)和达灌浆峰值的天数(Tmax·_G)均明显短于CK。旱直播和水稻垄畦栽培方式下,籽粒灌浆速率曲线上升部分的斜率明显高于CK,且最高点所对应的Tmax·_G早于CK。垦稻31的灌浆速率的启动时间早于垦稻12,灌浆速率峰值低于垦稻1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钙量对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花育22(不耐低钙)和L-2010(耐低钙)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T0)、150(T1)和300kg/hm^2(T2)三个钙肥梯度处理,研究施钙对花生不同荚果发育时期植株农艺性状及干物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钙肥对两品种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地上部干物重均有影响,花育22和L-2010茎和叶片干物重均在荚果定型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缓慢减少,至籽仁成熟期,相对于荚果定型期而言,花育22茎干物重分别降低T0:2.5%,T1:30.0%,T2:2.5%,叶片干物重分别降低T0:60.2%,T1:69.5%,T2:66.3%,L-2010茎干物重分别降低T0:4.5%,T1:4.5%,T2:16.6%,叶片干物重分别降低T0:48.4%,T1:48.5%,T2:49.0%;花育22和L-2010根干物质积累在籽仁充实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至籽仁成熟期;相对于充实期而言,花育22根干物重分别降低T0:36.5%,T1:22.4%,T2:56.8%,L-2010分别降低T0:60.8%,T1:37.8%,T2:27.4%。表明施用钙肥可调节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为最终产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落果特性花生品种荚果性状及果壳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落果特性花生品种的荚果性状、果壳强度、果壳结构及结构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不易落果品种潍花13号(W13)和潍花32号(W32)果壳厚度和果腰直径显著高于易落果品种潍花6号(W6)和潍花11号(W11);不同成熟度和含水量荚果的果壳破碎强度、果壳的中果皮和内果皮厚度及子房柄与荚果连接处厚度、果壳中结构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易落果品种;同类型品种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北方粳稻在南繁北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辽宁省主栽品种辽粳9号、辽星1号、辽星21和杂交粳稻骨干亲本C62、C41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品种在沈阳、海南三亚及海南乐东种植时稻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粒长及长宽比等不同产地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稻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品质指标可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且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在水稻南繁北育过程中,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可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协同选择,而其他米质指标应以北方当地育种区域的性状为主进行考察筛选。  相似文献   

14.
研究商品有机肥对苎麻农艺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为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017~2019年于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麻类阳光板温室,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选取3个苎麻优质品种(多倍体1号、湘苎3号和中苎1号),种植基肥为商品有机肥,共计6个处理(对照组:不施肥+多倍体1号,CT1;不施肥+湘苎3号,CX3;不施肥+中苎1号,CZ1;试验组:有机肥+多倍体1号,YT1;有机肥+湘苎3号,YX3;有机肥+中苎1号,YZ1)。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下,3个苎麻品种在快速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升高;代表微生物活性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明显呈现出YT1> YX3> YZ1> CT1> CZ1> CX3的变化趋势;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与各对照处理相比,除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4个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施用有机肥增强了苎麻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其中糖类、氨基酸类、胺类、羧酸类的增强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水平(p <0. 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T1与CT1、YZ1与CZ1相比,YT1和YZ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功能均得到增强;YX3与CX3相比,有机肥的施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第一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抑制了对第二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有机肥除对苎麻植株茎粗、株高和单株分株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各农艺性状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与AWCD、Mclntosh指数(U)及碳源氨基酸类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均匀度指数(E)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丰富度指数及其他5类碳源呈显著相关(p <0. 05);有机肥与苎麻农艺性状呈现一定关系,其中与单株鲜皮厚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 <0. 01),与单株生物量、单株鲜皮厚和单叶面积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0. 05)。因此,有机肥有助于提高苎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强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有利于改善苎麻农艺性状,促进增产。  相似文献   

15.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等的育种实践,提出判断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的4条基本原则:(1)在相同地区相同年份,发生倒春寒时,不同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2)在相同地区不同年份,无论任何生育时期发生倒春寒均未造成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3)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倒春寒时,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4)在低温敏感期(穗分化时期)鉴定时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本文还分析了与小麦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密切关联的冬春性和抽穗期、光温反应特性、植株健壮度、越冬期抗寒性、穗部结实性和受害后恢复能力等6类性状,拟定了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作技术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稻作技术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技术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制度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天优华占、五优308、甬优538、嘉58为材料,研究了高温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机插晚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晚稻秧苗高温伤害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相对于浅水灌溉,循环流水灌溉能够显著降低高温伤害。在空气温度为40℃的条件下,与浅水灌溉相比,循环流水灌溉提升了晚稻的秧苗素质。与浅水灌溉相比,5d的流水灌溉处理秧苗干物质量平均提高28.33%,SPAD值平均提高3.73%,全展叶黄叶数平均下降41.66%。流水灌溉减轻秧苗高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土温和水温,土温比浅水灌溉低1℃~2℃,而日间水温比浅水灌溉的田块低22.86%~25.71%。试验结果表明,晚稻机插秧时,如遇极端高温天气,可以利用循环流水灌溉的方式来降低秧苗伤害,加快水稻返青。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裸大麦突变体重要种质Ynbs株系的分枝穗特性及其遗传基础,在花后7d,调查了Ynbs-1突变体及其重组自交系(正常六棱穗)等材料的正、反杂交F1植株的穗分枝特性,分析了F2及其F3群体中正常穗与分枝穗植株的分离状况,检测了穗分枝基因连锁SSR标记和小穗轴短毛标记状况。结果表明,Ynbs-1的分枝穗长度、分枝穗数和分枝穗轴节数平均值分别为1.48±0.09cm、23.56±1.52个和1.32±0.63个,均极显著高于RIL。Ynbs-1与RIL-1正、反杂交F1及Ynbs-1(母本)与BDM-8的杂交F1植株均无分枝。Ynbs-1(母本)与RIL-1和BMD-8的杂交F2群体的分枝穗与正常穗植株的个体数之比均符合1∶3,纯合分枝穗、杂合正常穗和纯合正常穗的个体数之比均符合1∶2∶1。Ynbs-1的穗分枝基因与3个SSR标记(HVM40-190bp、Bmag0023-110bp、Bmag0508A-170bp)和小穗轴短毛基因均不连锁。Ynbs-1株系的分枝较多,其穗分枝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穗分枝突变体Prbs、F151和Foma的均不等位。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161份不同类型水稻材料的谷粒、糙米的密度及其粒型参数。结果表明,谷粒的密度与谷粒千粒重、谷粒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宽比和谷粒百粒体积显著正相关;糙米的密度与糙米千粒重、糙米粒长、糙米百粒体积、糙米粒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宽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谷粒和糙米的千粒重对密度的直接正效应最大;百粒体积和粒宽对密度的直接负效应较大;谷粒其他性状也多是通过谷粒千粒重和百粒体积来间接影响谷粒密度的;而糙米不同性状的间接效应较复杂。谷粒回归模型表明,需增加合理解释谷粒密度变异的预测变量;而糙米回归模型表明,糙米千粒重、粒厚、百粒体积可解释糙米密度因变量的70.2%。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省响水县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和稻米生产现状进行简要概述,从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基础设施差、种植效益低下、粮食流通体制不畅、施肥存在盲目性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障碍,提出了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优质稻米品种的示范与推广、推广应用优质稻米绿色保优栽培技术、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品牌战略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为响水今后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