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了陇中旱农区主要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施氮水平 (N0:不施肥;N1:100 kg·hm-2、N2:200 kg·hm-2、N3:300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T1: 1/3基肥+1/3拔节期+1/3开花期、T2: 1/3基肥+2/3拔节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在增强,而N3和T2N2间差异不显著,T2时期提高玉米光合特性;2) 全生育期内,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N2、N1、N0分别平均增加50.9%、17.0%、2.7%;叶面积指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2和N3间无显著差异;T2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T1;3) 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分配量表现为:N3>N2>N1>N0,T2下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分配量高于T1;4) 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2和N3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N0,其中N3较N0增加79.2%和68.4%,N2较N0增加65.9%和54.1%,T2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T1显著增加9.9%和13.5%,而T2N2与N3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按照1/3基肥+2/3拔节期配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饲料产量,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_1)、5.25(D_2)、6(D_3)、6.75万株·hm~(-2)(D_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_2)和300 kg·hm~(-2)(N_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_2N_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_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_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1)、5.25(D2)、6(D3)、6.75万株·hm-2(D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2)和300 kg·hm-2 (N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2N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氮肥用量对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全膜双垄沟播模式下不同氮肥施用量(N1:0 kg·hm-2,N2:100 kg·hm-2,N3:200 kg·hm-2,N4:300 kg·hm-2)对粮饲兼用玉米(Zea mays)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P、K肥条件下,在0~300 kg·hm-2纯N用量范围内,粮饲兼用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叶鞘和茎秆的干物质量,持绿性,以及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随生育进程增加;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随生育进程降低;相同施氮量处理下的叶片中NDF和ADF含量在不同时期均低于叶鞘;高的施氮量也有利于籽粒饲用品质的改善。因此,适量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粮饲兼用玉米产量,改善其品质。建议陇中旱农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粮饲兼用玉米时氮肥用量为纯N 300 kg·hm-2,既能提高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又能改善青贮和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的施氮制度对燕麦/豌豆间作体系中燕麦的吸收情况以及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0%+分蘖期追肥40%+开花期追肥40%)4个施氮制度;3种种植模式(燕麦/豌豆间作、燕麦单作和豌豆单作),研究施氮制度对间作燕麦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施氮制度和间作对燕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影响显著。间作燕麦籽粒产量在N2处理下最大,较N3增产22.48%。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间作燕麦的吸氮量较单作燕麦分别提高了26.5%、15.8%、7.3%和17.1%;间作燕麦在N2处理下吸氮量最大,为71.2 kg/hm2,较N0增加了49.9%。在0~20 cm土层间作燕麦的土壤全氮含量在N0、N1、N2和N3处理下分别较单作提高12.9%、11.2%、15.4%和6.9%;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均高于单作燕麦。【结论】在20~...  相似文献   

6.
以农菁4号羊草栽培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和施氮量(0kg/hm~2、60kg/hm~2、90kg/hm~2、120kg/hm~2)对羊草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有效增加了羊草的产量。其中,返青期施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施氮量为120kg/hm~2(N3)的产量最大,为20488.9kg/hm~2;抽穗期施氮量60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为62.8kg/kg。施氮肥能够增加羊草的粗蛋白(CP)含量,降低粗纤维(CF)、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拔节期施氮肥为90kg/hm~2(N2)的粗纤维含量最低,当施肥量大于90kg/hm~2时,羊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未施肥(N0)。羊草在返青期施氮肥120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拔节期施氮肥90kg/hm~2可获得较高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2019年在甘肃省通渭县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0%+分蘖期追肥40%+开花期追肥40%)4个施氮制度;3种种植模式(燕麦间作豌豆、燕麦和豌豆分别单作)。结果表明:施氮制度和种植模式对燕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显著;随着燕麦生育期的不断推进,其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变化趋势,燕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了28.50%、15.00%、10.10%和19.10%。燕麦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量都以N2制度下最高,灌浆期间作燕麦茎、叶和穗在N2制度下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14.80%、29.10%和14.90%。间作系统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燕麦较单作高47.33%~140.98%,间作优势明显。不同施氮处理下燕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营养竞争比率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规律,抽穗期在N2制度下最大,竞争优势明显。总体而言,在N2施氮制度下燕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为探索适宜高寒地区燕麦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以‘青海甜燕麦’(Avena sativa L.cv.Qinghai)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施氮水平(N1:187.5 kg·hm-2,N2:150 kg·hm-2,N3:112.5 kg·hm-2,N4:75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D1:氮肥全部基施,D2:30%基肥+70%拔节期),试验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燕麦产量影响显著,同等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按比例分期施氮的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氮肥按比例分期施用,单株小穗数和单株穗粒数的协同提高,获得较高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了4.17%和0.47%。同一施氮时期下,种子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N1>N2>N3>N4>N0。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种子产量与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相关。综上,不同氮肥处理下,以187.5 kg·hm-2氮肥按比例分期施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粮饲兼用玉Zea mays米陕单310在施氮总量为225.0 kg/hm2的条件下,采用3个施氮时期(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的不同施氮比例的7种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10∶0和0∶5∶5的注重中、后期施氮的后重式施氮运筹方式对玉米构建较大的合理叶面积指数和良好的叶系结构效果显著,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速率高,成熟期干物质尤其是籽粒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大,饲用可消化养分产量高,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提高饲用产量和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27 mm,节水20%灌溉261 mm和节水40%灌溉196 mm)和施氮量 (0,140,221和300 kg N/hm2) 对留茬免耕绿洲农田0~120 cm 土壤水分动态、小麦耗水规律、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影响灌水前24 h深层(80~120 cm)土壤含水量和灌水后24 h浅层(0~80 cm)土壤含水量,施氮处理对深层(0~1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就全生育期而言,土壤贮水量和植株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处理的土壤贮水量高于施氮处理,施氮对植株耗水强度影响不显著。当施氮量达到221 kg N/hm2时,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4.51 kg/hm2·mm)和春小麦籽粒产量(6 365 kg/hm2)达到最大值。春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常规灌溉的平均籽粒产量比节水20%灌溉和节水40%灌溉分别增加8.2%和32.2%。不同灌溉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配方施肥对皮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引1号燕麦为研究对象,研究施肥对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燕麦地上生物量,施肥处理高于对照CK处理,完熟期OPT处理最高,达99478.5 kg/hm2。施磷能显著提高燕麦种子产量。OPT+1/2P处理所得燕麦籽粒产量最大,为6678.3 kg/hm2。在施钾量和施磷量一定时,燕麦籽粒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OPT-1/2N处理所得籽粒产量仅低于OPT+1/2P处理,为6588.3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氮肥施用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长江下游农区种植的适宜施氮量,采用大田试验,以"大力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分别用N_0、N_1、N_2、N_3表示)对甜高粱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甜高粱生物量及生长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_2及N_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线性加平台分析表明,拔节期收获最大生物量所需的最低氮肥用量为244.50 kg·hm~(-2);2)随生育期的推进,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增加;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叶片和茎秆氮素浓度及累积量、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3)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氮素农艺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以N_2处理最高。因此,氮肥施用对甜高粱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江下游农区饲用甜高粱种植的每茬氮肥用量以244.50 kg N·hm~(-2)为宜。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会持续提高甜高粱的生物量,还会导致氮肥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盐碱土地,提高盐碱土地的产出率,试验采用4个氮肥水平,在轻度盐碱地对3个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青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综合青物质产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得出,在轻度盐碱地条件下中原单32青贮玉米的N肥水平设在N_2处理下,即施N量为138 kg/hm~2,龙巡32青贮玉米和中北410青贮玉米的N肥水平设在N3处理下,即施N量为207 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以玉米杂交种川单41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2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 kg纯N/hm2,和不同施氮时期即底肥∶拔节肥∶攻苞肥=5∶0∶5,3∶2∶5和5∶2∶3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低于270 kg纯N/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叶片、茎鞘的氮素和总糖积累以及碳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表现出增加趋势,超过270 kg纯N/hm2时会起抑制作用,2年均以施氮量为270 kg纯N/hm2时表现最优,其次是施氮量为180 kg纯N/hm2,施氮量为180和270 kg纯N/hm2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各施氮处理叶片C/N从拔节期至乳熟期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26%,25%,21%,23%,且当施氮量为270 kg纯N/hm2时茎鞘C/N保持较低水平,叶片乳熟期仍然保持高效合成能力,有利于产量形成。不同氮肥配比对碳氮代谢影响表现为3∶2∶5>5∶0∶5>5∶2∶3,氮肥后移(3∶2∶5)促进叶片和茎鞘糖、氮积累,增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氮肥前移(5∶2∶3)相比差异显著。因此“麦/玉/豆”模式结合氮肥运筹能够协调并能明显改善玉米碳氮代谢,进而实现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综合总糖、氮素的积累以及碳氮代谢关键酶的表现,“麦/玉/豆”模式下以施270 kg纯N/hm2,基追比3∶2∶5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及光合生理机制,在科尔沁沙地选择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主栽饲用燕麦品种,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 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2氮肥(纯N),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和光合参数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增加饲用燕麦品种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产量分别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甜燕1号与牧乐思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与N0处理相比,在N200氮素水平下燕王和牧王产量提高61.43% 和54.23%,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产量提高65.53% 和76.89%;增施氮肥显著促进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片生长(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00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甜燕1号与牧乐思叶面积则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提高植物叶片蒸腾系数(P<0.05),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促进燕麦光合作用;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燕王和牧王对氮肥的敏感程度强于甜燕1号和牧乐思品种,燕王和牧王的适宜施氮量是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则是30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三年生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灌溉梯度[在拔节期水分达到土壤水分下限时进行灌溉,各处理土壤水分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W0)、45%(W1)、55%(W2)、65%(W3),灌水达上限85%田间持水量时停止]和4个施氮梯度[0 kg/hm2(N0)、60 kg/hm2(N1)、120 kg/hm2(N2)和180 kg/hm2(N3)],分析水氮调控对无芒雀麦氮磷钾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在拔节期前养分累积以氮素为主;拔节期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在N2W3、N2W0、N3W3和N3W0处理下最高,且以钾素增长最为突出;各养分累积量与累积速率在抽穗期达到峰值,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W3与N2处理最高),并再次以氮素累积为主;磷素累积在无芒雀麦生育期内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偏低。N2W3处理在全生育期内能保持较高的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无芒雀麦总产量在灌水和施氮后分别提高了24.77%~58.09%和31.10%~85.86%;W3与N...  相似文献   

18.
施氮对杂交苏丹草植株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个施氮水平(中氮300 kg/hm2和高氮600 kg/hm2)和2种施肥方式(一次基施和平均3次分施)对皖草2号植株茎杆、叶片硝态氮(NO3-N)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皖草2号叶片NO3-N含量显著低于茎秆(P<0.05),其第3次收获草(H3)茎杆和叶片中NO3-N含量最高;施氮处理植株茎秆、叶片NO3-N含量均高于对照(N0)。同种施肥方式下,各茬收获草(H1、H2、H3)的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所有氮素处理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高于对照,且随收获次数的增加NR活性升高。一次性基施处理,鲜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分次施肥处理,鲜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施氮量分次施用(N3和N4)产草量显著高于一次性施用(N1和N2)(P<0.05)。施氮处理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N4处理产量最高,达到5218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粗蛋白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等降低。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变化情况是相同施氮量分次施肥处理高于一次性基施处理,即:N3>N1,N4>N2,粗蛋白生产效率是高施氮量分次处理高于一次基施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多花黑麦草碳氮转运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以多花黑麦草为材料,研究了在总施氮量相同情况下,不同基追比对黑麦草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基肥的施用比例可提高返青期茎蘖数,促进越冬期和返青期干物质积累。提高拔节肥比例能有效提高拔节期群体茎蘖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适当使用穗肥能有效提高茎孽成穗率,提高多花黑麦草籽粒产量,施用穗肥处理(N6-N10)的成穗率、穗粒数、穗数和理论产量均高于不施穗肥(N1-N5)的处理。多花黑麦草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种子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r=0.9617**),而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9215**)。适当施用穗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开花至成熟期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促进氮素的输出,进而提高产量。但穗肥比例过高,则生长过旺,抑制有机物质输出,干物质积累增加,而氮素输出量和氮素转运率下降,产量也下降。本试验中最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基肥∶拔节肥∶穗肥=4∶5∶1,其处理的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氮素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累积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红  罗俊杰 《草业学报》2011,20(5):223-230
在大田旱作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磷肥(P2O5) 150 kg/hm2、钾肥(K2O) 225 kg/hm2的基础上,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N0,N75,N150,N225)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二年、三年生兰州百合产量年增长幅度分别为 (51.69±25.76)%、(110.71±40.85)%、(88.29±21.45)%,增幅最大为第2年,其次是第3年。兰州百合总糖、粗淀粉和水溶性糖总体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施氮条件下百合粗蛋白含量均高于N0,而水溶性糖含量均低于N0。当施氮量为75 kg/hm2时,总糖和粗淀粉含量比N0显著提高(增幅3.3%和5.1%,P<0.05)。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水溶性糖含量较N0下降显著(降幅6.2%,P<0.05)。当施氮量为 75 kg/hm2时,粗蛋白含量比N0极显著提高(增幅20.3%,P<0.01),而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比N0提高显著(增幅37.9%,P<0.05)。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兰州百合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