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防灾公园在对抗城市灾害时的灾前防御、灾时避难疏导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以沈阳市中山公园为例,依据可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平灾结合"原则及步行原则对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进行研究,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体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泉州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避难场所的特点及规划原则,以泉州防灾公园为例,围绕公园道路、绿化、用电、用水、防火林带、防震、厕所、广播、照明等设施,重点分析研究城市公园景观与防灾的融合转化设计,旨在对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根据郑州市公园绿地和人口分布现状,对郑州市公园绿地有效避难面积和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避难承载力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规模;以碧沙岗防灾公园为例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避难容量、多渠道发掘有效资源、示范建设防灾公园等手段增加城市防灾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了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重点研究了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各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公园在灾难来临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作用。企盼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成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设施的不完善问题突显出来。城市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本文针对在“5.12”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问题,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从植物景观、应急设施和应急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探讨公园防灾功能方面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6.
对沈阳市北陵公园进行了可达性的分析,为北陵公园以后合理规划、沈阳市三环内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和道路空间网络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空间句法Dethmap得到的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可理解度变量值,对沈阳市三环内北陵公园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整合度图中心和西南方向路网暖色范围较大;东西入口可达性高于其它入口,重点建设东和西入口,增加公交站点和停车场等设施,提高可达性;在北陵公园附近增加一些通往北陵公园的游憩步道;沈阳市三环内居民前往北陵公园时以中心区和西南方路网通行更易到达北陵公园。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综合公园作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充当着中心防灾绿地的重要作用,其防灾避险适宜性分析不仅能提升完善其平灾转换能力,更是使其灾时功能最大效率化的重要前期工作。以常州市青枫公园为例,针对综合公园的特性,运用因子分析以及防灾避险适宜性评价分值计算方法对青枫公园进行了整体的防灾避险适宜性分析。以期能够对其灾时功能的最大效率化以及防灾功能提升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2步移动搜索法的城市郊区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城市郊区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现象日益突出,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可以为城市郊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2005年南京市郊雨花台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2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指数,并通过在研究区南部增加5个湿地公园的方式,进行规划前后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改善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雨花台区靠近主城区和风景区的北部、东南部可达性指数较高,中部指数中等,而南部偏远农村地区可达性指数偏低;②规划后公园绿地可达性指数低、中等部分几乎全部消失,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指数将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③规划后,研究区域公园绿地不平衡分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符合雨花台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防灾绿地规划对城市安全构建具有积极影响。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日本东京都的防灾公园体系规划较为完善。文章以东京都防灾公园体系为研究对象,梳理了1923年至今的日本防灾公园发展状况,并基于重要发展节点分析其发展动态,得出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等规划特点,以及法律制度完善、体系清晰合理、规划持续更新对于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具有的积极作用。该研究可为我国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和公共安全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建立轴线模型,通过Depthmap软件运算,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对驻马店中心城区20处公园绿地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相应提出完善道路系统、适当增加公园绿地、提高公园自身景观的吸引力等的优化建议,期望对今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使居民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公园绿地的游憩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公园绿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代表,隐匿于苏州老城区狭窄的街巷中,园林面积十分有限,但其风采并未因面积小而有所减损。文中试从景区划分、景域控制、游线布置、空间转换、层次丰富、尺度把握6个角度具体探讨网师园成功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营造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当代园林在有限、集约土地上进行创作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阐述并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尝试通过营造有秩序的森林式绿色景观体系,塑造鲜明的工业园区绿地系统特色,旨在为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程晓山 《广东园林》2006,28(1):27-29
通过介绍佛山中央公园与滨河公园的深化设计,探讨如何运用各种造园手法,通过细节处理,将公同概念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为功能结构完善、景观效果突出的实施方案,结合地方文化特点,打造全新的地域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苏州6个滨水公园和2个滨水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主要滨水植物来源和典型滨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策略,结果表明,苏州的滨水植物群落营建对乡土乔木、灌木的应用比例较高,现代滨水绿地和旱溪景观的草本植物以外来新品种为主;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表达模式值得推荐,而现代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苏州市阳澄湖饮用水源地2017年氟化物浓度指标个别月份接近标准值,为了确保水源地供水安全,调查了苏州市阳澄湖地区地表水氟污染情况,针对地表水体中氟污染来源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以期为管理部门氟污染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景观偏好理论,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公众对植物景观的偏好情况,用SPSS20.0对调研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公众对不同地表特征的林下群落植物空间偏好具有差异,偏好结果为道路类型空间(M=3.91)>草坪类型空间(M=3.82)>亲水类型空间(M=3.56)>铺装类型空间(M=3.42);2)年龄、访问公园的频率以及对植物的关注度会显著影响偏好结果;3)植物颜色数量、植物种类丰富度、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空间视线开敞与植物景观空间的偏好得分显著相关。最后,基于以上基础,探讨了如何营造更符合公众偏好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考察美国纽约口袋公园如佩雷公园、绿亩公园、高线公园并以它们为案例研究对象,阐述了美国口袋公园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口袋公园现象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口袋公园对建设我国城市高密度中心区休憩环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绿色名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大小、类型、空间格局等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开展,并且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塑造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3].有鉴于梅州市2007年4月成功申报广东省园林城市并获批准,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地进行,本文试图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梅州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问题,希望能对梅州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海口人民公园和万绿园2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边缘空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公园边界建设方式单一;缺乏对公园内外不同使用者的功能支持;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过渡;滨海边缘空间设计不够合理;对海南热带滨海特色展示功能不足;夜间照明设施有待加强及缺乏遮荫避雨休憩设施。同时提出了改善建议,为以后此类公园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