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浅析若尔盖沙化区地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高原之肾"的美誉.近几十年来该区湿地萎缩、草原沙化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沙化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河谷地带(首曲、黑河、白河的中游)[1]及其故旧河道,沼泽边缘退化地带以及高山垭口.古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上发育的风沙土为沙化区提供了沙源,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人为的扰动是河谷、沼泽边缘生态脆弱带沙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成因分析——以红原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西北高寒草原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同时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以川西北的红原县为例,采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高寒湿润条件下草原的退化、沙化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草原的退化、沙化是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和水文母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成因包括过渡放牧,滥垦乱挖和疏干沼泽等因素。其中,自然成因是造成研究区沙化的基础性因素,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大大加速了草原的沙化;而人为因素是造成由沼泽草甸-草原草甸-草原草地-退化草地退化的主要成因,其中以过度放牧最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3.
玛曲黄河源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涵养区,是黄河天然的"蓄水池"。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使玛曲黄河源湿地生态功能恶化。正确分析两种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及其互动关系,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黄河之肾。  相似文献   

4.
玛曲黄河源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涵养区,是黄河天然的"蓄水池"。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使玛曲黄河源湿地生态功能恶化,正确分析两种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及其互动关系,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黄河之肾。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我国长江中下游连年洪涝灾害,北方地区持续干旱,黄河长时间断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等生态环境退化加剧,都与上游地区和江河源生态恶化、植被破坏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掌握江河源区内的草地生态系统现状,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特征及机理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制止草地退化速度,对振兴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河首曲流域草地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50年来黄河首曲流域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弱化.分析了黄河首曲流域气候、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结果表明:造成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黄河首曲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流域草地与湿地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控制放牧、防止滥采乱挖、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是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葛少芸 《草业科学》2010,27(6):71-76
由国家正式批准实施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保护已列入全国50个水源涵养区的海东——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但项目区由草原、森林和湿地组成的完整水源涵养体系,由于草原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三化")而严重受损。其中,草畜失衡是造成草原"三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本研究在分析和论证草原"三化"及其生态功能衰退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应充分利用甘南黄河补水项目实施的绝佳契机,就如何落实草原"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湖泊遍地、草丰羊肥。近年来,该地区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湖泊干涸,生态形势极为严峻。专家分析,三江源生态恶化是天灾(全球变暖)和人祸(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全球气候趋势,而有效避免“人祸”已成为保护三江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对红原县草地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原县有天然草原74.7万公顷,不仅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域内草原沼泽湿地的重要部分,也是四川省草地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牦牛、  相似文献   

10.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中天然或人工形成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泥炭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祁连高寒沼泽湿地地处内陆腹地、青藏高原北部边缘,远离海洋且受高山阻隔,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山地周围被干旱荒漠、半荒漠、沙漠、盐碱荒地等包围,自然干扰强烈,是一个基础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近年人类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性攫取,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高寒沼泽湿地植被的再生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及其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控制试验研究最适留茬高度对高寒沼泽湿地植被再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刈割中1~2cm的留茬高度对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即1~2cm的留茬高度有益于植被的再生长,可以在湿地植被的可持续利用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草原高寒资源是大自然的主体部分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甘南草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涵养区,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护和建设好甘南草原,不仅影响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维系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危。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近年来 ,江河源区存在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加重以及湿地生态衰退等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背景下 ,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形成的江河源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极其敏感 ,季节性过牧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近期草地迅速退化的突破口和主导因素 ,从而促使气候、鼠害等自然因子作用加剧。江河源区的草地退化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为加速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甘南草地退化对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甘南草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指出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对黄河、长江源区的生态安全与甘南牧区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草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0,8(2):77-81
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长期以来,天然草原因疏于管理与保护而被不断开垦,加之掠夺式放牧利用,导致生产力严重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业已成为华夏心腹之患。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地带性植被,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演替,而适应当地干旱与高寒的严酷生境,对于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良与提高天然草原的植被盖度,维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措施,已成为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流域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系统重要的天然安全屏障,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黄河上游草地生态质量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黄河上游草地生态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同时引发自然灾害、河流断流等问题,制约了地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域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和草地退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草地生态功能提升技术模式及草地适应性管理机制,并对未来草地恢复治理新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三江源、祁连山和甘南等典型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期对有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助力国家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高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及重要支流的源头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文章研究了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宝琴 《草地学报》2020,28(1):245-251
为了比较粤北石漠化区域传统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5个石漠化程度和7个传统治理措施;对B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具有轻度生态风险,中度石漠化土地具有中度生态风险,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具有强度生态风险;对C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治理措施对不同石漠化土地的效应不同,石漠化程度越强,治理措施效应越低;治理措施组合权重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和禁止乱垦滥伐+农村能源建设2项措施对治理粤北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玛曲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和补偿资金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首曲湿地草地年度生态服务经济价值和损失价值评估入手,对玛曲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补偿资金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补偿资金的合理确定是保护生态功能核心区主体利益和限制生态效益辐射区无度、无偿滥用自然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得出黄河下游地区每年应从总的GDP中最少拿出0.3‰~0.8‰的资金,用于玛曲草地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